APP下载

FIBA部分规则修订对攻守技术指标的影响研究
——基于近三届奥运会决赛半决赛数据统计分析

2017-03-10颜海波庞元宁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内线犯规命中率

邱 楠 颜海波 庞元宁

(四川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1)

◀运动训练与竞赛

FIBA部分规则修订对攻守技术指标的影响研究
——基于近三届奥运会决赛半决赛数据统计分析

邱 楠 颜海波 庞元宁

(四川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1)

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录像观察法对北京、伦敦、里约三届奥运会男篮决赛、半决赛共计12场比赛各项技术指标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对29和30届、29和31届及29、30、31届奥运会的相关分类变量数据进行卡方检验,对差异具有显著性的指标进行Phi和Cramer,s V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2010年规则修订后,三分球投篮总次数、内线队员篮板球总次数、区域联防失误总次数、踩线违例次数均增加,而突破总次数均下降;2010年规则的修订对区域联防失误后的犯规、内线队员个人进攻命中率、限制区内线队员身体接触后的命中率、内线队员抢篮板犯规情况、三分球投篮命中率均不造成影响(P值均>0.05),在29、31届和29、30、31届奥运会上与身体接触后的犯规情况低度相关(R=0.265>0.2、R=0.205>0.2),在29、31届和29、30、31届奥运会上与突破后的犯规情况存在极低相关性(R=0.145<0.2、R=0.149<0.2),在29、31届奥运会上与突破犯规后包括"2+1"在内的得分情况存在极低相关性(R=0.176<0.2);各指标数据说明奥运会比赛效果正逐步沿着规则修订的意图发展。 关键词:2010年FIBA规则;奥运比赛;篮球运动;数据分析

源于美国的篮球运动,自1891年问世以来,球场一直是竞赛规则中修改的主要内容。在100多年中大约经过了10多次20余处大的变革,目的是促进篮球技战术的发展与促进比赛在公正、公平、合理、同等条件下进行[1]。FIBA在2010年针对相应规则的修订也不例外,然而规则修订后是否能突破原有比赛的窠臼?通过梳理文献发现相关研究多采用定性描述,对规则变化后的效果进行预测和探讨,但就此而言,不同学者却对规则中限制区变化对内线高大队员的影响产生相互对立的观点。而在规则修订对区域联防影响方面,前人研究均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对这一指标的定量化研究未曾见到,本文则从侧面对区域联防的一系列失误情况进行定量化分析;此外,实证研究中对三分球投篮次数及命中率分析出现四种不同的研究结论,同时文献中实证研究多集中在CBA联赛和亚锦赛的指标对比分析,前人并没有对代表世界最高水平的奥运男篮比赛进行规则变化前后的实证对比研究,鉴于此,本文着重对2010年规则修订前后的北京、伦敦、里约三届代表洲际之间最高水平的奥运会男篮决赛、半决赛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旨在通过各项技术指标数据的研究探析限制区面积及三分线距离规则的修订是否对比赛效果产生影响,力求对前人在限制区和三分线领域部分理论预测和实证研究进行验证。

1 研究对象

以北京、伦敦、里约三届奥运会男篮决赛、半决赛共计12场比赛中的各项技术指标为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在中国知网以“2010年篮球规则变化”为关键词以2009年—2016年为时间跨度高级检索相关核心、一般期刊及学位论文共50余篇。同时在google学术、ACS、Wiley上以“basketball rules”为关键词检索与主题有关的外文文献,在“北京奥运会官网”、“伦敦奥运会官网”、“里约奥运会官网”“百度网”“优酷网”等收集三届男篮奥运会决赛、半决赛的比赛视频信息与技术数据,同时查阅《篮球运动高级教程》《运动训练学》等相关专著3部,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2 数理统计法

因比赛进攻各指标体系属于离散性数据,采用卡方检验可减少统计误差,应用SPSS22.0软件卡方检验规则修订前后各指标体系的差异及相关性分析。

2.3 对比分析法

将三届奥运会男篮决赛、半决赛相关技术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探索规则变化对篮球比赛效果的影响。

2.4 录像观察法

对29届、30届、31届奥运会男篮决赛、半决赛12场比赛录像资料进行多人观察与统计,利用数次暂停、回放记录比赛相关数据。

表1 北京、伦敦、里约三届奥运会决赛半决赛12场比赛对阵表

注:资料来源于北京、伦敦、里约奥运会官方网站资料

3 限制区及三分线规则设立的初衷

限制区是于1940年设立的,最主要的目的是队伍当中过于依赖高大中锋在篮下桩式打法的进攻模式而制定修改的,摒弃和杜绝了这种过于单调的得分手段,从而也降低了比赛的激烈程度。而三分线的设置是从 1984 年开始,三分线的设置衍生出了新的篮球技战术,促进了篮球运动的发展;但同时也存在了很多的不足,三分线的出现过分重视三分球的技战术,而忽视了篮下的对抗,这样促使比赛过于单一,枯燥,与国际篮球赛事相比,它的精彩度远远不足[2]。以上是限制区和三分线场地规则最初设定的初衷和原因,许多学者在此基础上就2010年相关规则修订对比赛效果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理论预测和数据分析。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2010年限制区规则的修订对内线队员攻防情况的实证研究

4.1.1 限制区的变化对内线队员在近区、中区个人进攻的实证研究

如果把篮球场的半径划分成近、中、远三个区域,即以球篮中心的投影点为圆心,以罚球线中心的距离为半径画一个半圆弧,圆弧的两端接两条平行于边线的直线,半圆弧内区域为近区,半圆弧到三分线中间的区域为中区,三分线以外为远区[3]。本研究对近区、中区内线队员包括背身单打在内的个人进攻情况进行统计,由于研究的是内线队员,比赛中本身不是内线队员而由于比赛情况的需要临时充当内线角色的队员,其相关数据不在统计之列。由表2所示,在29届和30届奥运会中内线队员个人进攻总次数存在明显的差值,差值17次,而在29届和31届奥运会中内线队员个人进攻总次数同样存在明显的差值,差值9次,通过对29届和30届内线队员个人进攻的命中率进行卡方检验后发现卡方值=0.576,p=0.448>0.05差异不具有显著性;对29届和31届的命中率进行卡方检验,卡方值=0.079,p=0.779>0.05,差异不具有显著性,通过29、30、31三届奥运会内线个人进攻总体命中率的分析,卡方值=1.183,p=0.554>0.05, 同样差异不具有显著性。

表2 29、30、31届奥运会内线队员在近、中区个人进攻相关数据

注:数据来源于FIBA官方网站

查阅文献后发现,不同学者在限制区规则变化对内线队员的影响方面产生不同的学术观点,多数研究均认为限制区的变化会让运动员更加自由地移动,在进攻方面更多地展示能力[4],不论是对于强力型还是技巧型中锋的进攻技术运用都有裨益[5];少数学者却认为限制区尺寸与形状的改变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限制区面积上增加的0.58m2并不会对中锋队员的攻防和队员的移动产生特别影响[6]。此外,实证研究中通过比较25、26届亚锦赛中国男篮内线篮下进攻的数据,认为26届中国队内线进攻的数量和命中率均不如上届[7,8]。

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和数据分析来看,内线队员在近区和中区个人进攻次数上面存在差值,而内线队员个人进攻命中率通过卡方检验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内线队员个人进攻命中率与规则的变化无关,这也与三届奥运会内线队员个人进攻命中率的具体数据具有内在一致性。

4.1.2 限制区的变化对内线队员身体对抗的实证研究

当今篮球竞赛攻防对抗中那种高强度、高频率的“身体拼斗”是运动员速度、力量、耐力等多种运动素质对抗的集中体现。身体接触对抗能力与持久能力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运动员竞技水平高低和一个球队整体实力强弱的重要标志[9]。内线队员的竞技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是衡量一支球队整体强弱的标准之一,内线队员处于篮下区域,身体对抗情况表现得尤为明显。本文从实证的角度出发,对进攻中限制区内有球及无球内线队员身体对抗情况进行量化分析,对29、30、31届奥运会比赛和相对应的内线队员身体接触后是否得分两个分类变量间进行卡方检验,如表3,命中率卡方值=1.783,p=0.410>0.05,差异不具有显著性,针对身体对抗后的犯规情况进行卡方检验,卡方值=6.904,p=0.032<0.05,差异具有显著性,通过Phi和Cramers’ V相关性分析, R=0.205,表明指标之间存在低度相关。通过比较29、31届奥运会内线队员身体对抗相关数据分析,命中率卡方值= 0.180 ,p=0.672>0.05,差异不具有显著性,针对身体对抗后的犯规情况进行卡方检验,卡方值=6.834,p=0.009<0.01,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 通过Phi和Cramers’ V相关性分析, R=0.265,表明指标之间存在低度相关,通过比较29、30届奥运会内线队员身体对抗相关数据,命中率卡方值=1.762,p=0.184>0.05,差异不具有显著性, 针对身体对抗后的犯规情况进行卡方检验,卡方值=1.444,p=0.229>0.05,差异不具有显著性。

表3 29、30、31届奥运会内线队员身体对抗相关数据

注:1.数据来源于FIBA官方网站;2.身体对抗是指能阻碍身体移动或失去重心等明显的身体碰撞;3.*表示P<0.05,**表示P<0.01.

通过查阅文献发现,目前国内外还没有对规则变化前后内线队员身体接触对抗程度这一指标的实证研究,部分研究多是定性分析,认为限制区两侧区域距离篮下的缩短,可以使高大队员更加接近篮下,身体对抗强度更加激烈,篮球比赛场地限制区的出现,使得篮下从地面到空间竞争更加激烈[10]。

综上所述,通过以上数据之间的对比分析可知,限制区内内线队员身体接触后命中率与规则的变化无关,值得研究的是通过对29、31届奥运会和29、30、31届奥运会内线队员在限制区内的犯规情况进行卡方检验,差异均具有显著性,对29、30届奥运会进行卡方检验,差异却不具有显著性,从数据分析结果来看,并不能说明规则的变化对内线队员在限制区内的犯规情况造成影响,仅能说明29、31届奥运会和29、30、31届奥运会在犯规情况这一指标中存在差异,规则的变化与犯规情况的差异具有低度相关性。

4.1.3 限制区的变化对内线队员争抢篮板情况的实证研究

在现代篮球运动中,篮板球是影响比赛胜负的重要因素之一。通常,内线队员往往是拼抢篮板球的主力,他们拼抢篮板球的能力,将决定球队在控制篮板球方面优劣。通过对不同规则下29、30届奥运比赛和相对应的内线队员抢篮板后是否犯规两个分类变量间进行卡方检验,如表4所示,犯规情况卡方值=0.367,P=0.545>0.05,差异不具有显著性,从篮板球总数来看,30届篮板球总数比29届多18次。通过29和31届的比较来看,31届的篮板球总数比29届多26次,对抢篮板后的犯规情况进行卡方检验,卡方值=2.123,p=0.145>0.05, 差异不具有显著性。通过29、30、31届奥运会比赛的结果来看,三届奥运会篮板球数呈递增趋势,对三届奥运会比赛抢篮板后的犯规情况进行卡方检验,卡方值=2.124,p=0.346>0.05,同样差异不具有显著性。

表4 29、30、31届内线队员争抢篮板相关数据

注:数据来源于FIBA官方网站

通过前人研究和数据分析来看,三届奥运会中,内线队员抢篮板球总数呈递增趋势,但是通过三届奥运会数据对内线队员抢篮板球后的犯规情况进行纵向对比后发现,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内线队员抢篮板球后的犯规情况与规则的变化无关。

4.2 2010年三分线规则的修订对队员攻防情况的实证研究

4.2.1 三分线变化对队员突破情况的实证研究

运球突破是篮球运动中一项最基本,但又最重要的技术,它是持球队员脚步动作和运球技术相结合的快速超越防守的一项攻击性很强的技术,它不但可以造成自己投篮得分,而且可以运用突破分球为同伴创造投篮机会[11]。本研究对突破数据的统计包括个人突破上篮/投篮和一次基础配合后个人突破上篮/投篮,突破犯规后得“0分”和“无”分别对应犯规后罚球不中和犯规后不罚球两种情况。如表5所示,通过对29、31届奥运会和相对应的队员突破后的犯规情况进行卡方检验,卡方值=6.848,p=0.009<0.01,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通过Phi和Cramer’s V相关性分析,R=0.145<0.2,极低相关。对突破犯规后包括“2+1”在内的得分情况进行卡方检验,卡方值=10.115,p=0.039<0.05,差异具有显著性,通过Phi和Cramer’s V相关性分析, R=0.176<0.2,极低相关。对29、30届奥运会和相对应的队员突破后犯规情况进行卡方检验,卡方值=0.250,p=0.617>0.05,差异不具有显著性,对突破犯规后得分情况进行卡方检验,卡方值=2.077,p=0.722>0.05,差异不具有显著性。对29、30、31届奥运会和相对应的队员突破后犯规情况进行卡方检验,卡方值=9.871,p=0.007<0.01,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通过Phi和Cramer’s V相关性分析,R=0.149<0.2,无相关,对突破犯规后的得分情况进行卡方检验,卡方值=13.826,p=0.086>0.05,差异不具有显著性。

表5 29、31届奥运会队员突破情况相关数据

注:1.数据来源于FIBA官方网站;2.A1.对突破后犯规情况进行卡方检验,A2.对突破犯规后的得分情况进行卡方检验;3.*表示P<0.05,**表示P<0.01.

通过奥运会的数据分析发现,规则改变并没有使队员的突破总次数增加,反而相对于29届奥运会来说,30、31届奥运会突破总次数均有下降,对三届奥运会突破后的犯规情况进行纵向对比发现,29、31和29、30、31届奥运会数据虽然差异具有显著性,但是通过相关性分析,R值均小于0.2,这说明规则的变化与队员突破后的犯规情况存在极低的相关性。对突破犯规后的得分情况进行纵向对比发现,29和31届奥运会数据差异具有显著性,但是通过相关性分析,R值同样小于0.2,规则的变化与队员突破犯规后的得分情况存在极低的相关性。

4.2.2 三分线变化对三分投篮情况的实证研究

三分球战术已作为现代篮球比赛的一种常用进攻手段;它已不是部分外线队员打不进内线随便投投而已的进攻选择,而被视为一种正式的进攻选择;它也不是后卫队员的专利,那些靠力量和身高在禁区才能推挤出空间的长人们也开始拥有三分球能力,这已是世界篮球的发展趋势之一[12]。而规则的改变是否会对队员三分球的投篮效果产生影响?本研究通过对奥运会三分投篮主要指标进行数据分析发现(如表6),在29、30届奥运会上,对队员是否得分两个分类变量进行卡方检验,命中率卡方值=0.052,p=0.819>0.05,差异不具有显著性,对是否犯规两个分类变量进行卡方检验,卡方值=0.126,p=0.722>0.05,差异不具有显著性。对29、31届奥运会是否得分两个分类变量进行卡方检验,命中率卡方值=3.286,p=0.070>0.05,差异不具有显著性,对是否犯规两个分类变量进行卡方检验,卡方值=0.272,p=0.602>0.05,差异不具有显著性,对29、30、31届奥运会是否得分两个分类变量进行卡方检验,命中率卡方值=5.247,p=0.073>0.05,差异不具有显著性,对是否犯规两个分类变量进行卡方检验,卡方值=0.288,p=0.866>0.05,差异不具有显著性。

表6 29、30、31届奥运会三分投篮情况相关数据

注:数据来源于FIBA官方网站

通过奥运会数据分析和前人研究来看,30、31届三分球投篮总次数均高于规则修订前的29届三分投篮总次数。但是通过对29、30届和29、31届及29、30、31届奥运会三分球投篮命中率进行卡方检验后发现,P值均大于0.05,差异均不具有显著性,规则的变化并没有对三分球投篮命中率造成影响。通过对29、30届和29、31届及29、30、31届奥运会三分球投篮后的犯规情况进行卡方检验后发现,P值同样均大于0.05,差异均不具有显著性,三分球投篮后的犯规情况与规则的变化无关。

4.2.3 三分线变化对阵地进攻中区域防守失误的实证研究

本研究对阵地进攻中出现区域联防失误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其中区域联防失误包括出现明显的空位投篮机会或无人防守的情况。如表7所示,通过对29和30届奥运会阵地进攻中区域防守失误相关数据分析发现,30届奥运会区域防守失误总次数明显高于29届,通过对29、30届奥运会和是否犯规两个分类变量进行卡方检验,卡方值=0.329,p=0.566>0.05,差异不具有显著性,通过对29、31届奥运会数据分析发现,31届奥运会区域防守失误总次数同样高于29届,通过对29、31届奥运会和是否犯规两个分类变量进行卡方检验,卡方值=2.122,p=0.145>0.05,差异不具有显著性,通过对29、30、31届奥运会和相对应的是否犯规两个分类变量进行卡方检验,卡方值=1.877,p=0.391>0.05,差异不具有显著性。

表7 29、30、31届奥运会阵地进攻中区域防守失误相关数据

注:数据来源于FIBA官方网站

研究发现关于三分线规则修订对区域防守方面的影响,前人均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对其影响进行描述,但是目前对阵地进攻中区域防守失误的定量化研究未曾见到。 多数研究认为三分投篮区域变化,对防守的面积加大使防守的难度越来越高[2,4,10],每个联防队员需要监管更大的区域、移动更长的距离,防守队员之间的空隙也会相应加大,队员之间有效联系必然会受到影响,同时迫使防守队员对外围投篮选手贴身防守,势必将防区扩大[5]。

结合数据分析和前人研究成果,从定量的角度来看,规则修订后区域防守失误的总次数明显高于规则修订前,这也从侧面验证了林丹丹[2],颜海波[4]等人的定性分析研究结论。规则的变化加大了防守面积,提升了防守难度,促使防守失误情况增多。通过对29、30、31届奥运会区域联防失误后是否犯规这一情况进行数据纵向对比后发现,差异均不具有显著性,这也推翻了先前假设所认为的区域联防失误后,队员为了防止进攻方得分而不得已犯规的情况。

4.2.4 三分线变化对踩边线违例的情况分析

三分线的改变除了导致三分球投篮距离的变远和进攻空间的扩大以外,三分线与端线垂直的两条平行线也向外扩张,导致这两条与边线平行的线与两条边线的内沿距离变近,由以前的1.25米变为0.9米,缩短了 35厘米。现代篮球运动员身材向高大、灵活发展,高大的篮球运动员的脚掌也非常巨大,通常在30厘米至40厘米,当他们在零度角至15度角处的三分线外站立时,脚后跟与边线的距离只剩下50几厘米[7]。通过录像观察发现,(如表8)规则修订前的29届男篮奥运会决赛半决赛比赛没有出现踩线违例的情况,而在30届伦敦奥运会阿根廷VS俄罗斯3、4名决赛时,比赛进行到第三节,阿根廷队在快攻反击中,本来有很好的空位机会,却因踩边线违例而错失这次得分机会,在31届里约奥运会男子半决赛中,美国vs西班牙出现两次踩边线情况,分别为第三节美国队员零度角持球突破时踩边线违例和第四节西班牙零度角持球突破时踩边线违例,同样在澳大利亚vs塞尔维亚比赛中,澳大利亚队员零度角持球突破时踩边线违例。

表8 29、30、31届奥运会踩线违例相关数据

综上所述,通过对29届、30届、31届奥运男篮决赛半决赛的视频分析,规则修订后踩线违例次数呈递增趋势,这表明队员在零度角附近持球突破时,可能会踩到身后的边线违例。

5 结论

1)29、30、31届奥运会内线队员在近区和中区个人进攻总次数上面存在差异,但是在命中率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限制区规则的修订并没有对内线队员在近区和中区个人进攻命中率造成影响,这也推翻了限制区的变化对内线队员进攻命中率造成影响的前人研究结论。

2)通过卡方检验,限制区内内线队员身体接触后的命中率与规则的变化无关,同时29、31届奥运会和29、30、31届奥运会限制区内内线队员身体接触后的犯规情况差异均具有显著性,规则的变化在29、31和29、30、31届奥运会中与身体接触后犯规情况存在的低度相关。

3)规则改变并没有使队员的突破总次数增加,相对于29届奥运会来说,30、31届奥运会突破总次数均有下降,29、31和29、30、31届奥运会突破后的犯规情况经卡方检验差异具有显著性,Pearson 相关性分析,规则的变化在29、31和29、30、31届奥运会中与队员突破后的犯规情况存在极低的相关性。29和31届奥运会数据中突破犯规后的得分情况差异具有显著性,Phi和Cramer,s V相关性分析,规则的变化在29和31届奥运会中与队员突破犯规后的得分情况存在极低的相关性。

4)规则修订后踩线违例次数高于规则修订前,队员在零度角附近持球突破时,可能会踩到身后的边线违例。

5)从以上指标数据来看,29和30届奥运会各指标差异均不具有显著性,这也说明国际篮联2010年规则修订后,代表世界最高水平的奥运男篮球队在30届伦敦奥运会上相应攻防技术指标并没有完全适应规则的变化,反观29和31届奥运会,身体接触犯规和突破后犯规及突破犯规后的得分情况均出现显著性差异,这也说明各支球队逐步适应规则,实际比赛效果正沿着规则修订的意图发展。

[1] 崔凤祥.篮球场地的演变与篮球运动技战术发展的互动关系探讨[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5, 28(2): 270-273.

[2] 林丹丹. 篮球竞赛新规则的执行对运动员技战术的影响研究[D]. 昆明: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5:23-30.

[3] 孙民治.现代篮球高级教程 [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24.

[4] 颜海波,王婷婷.2008、2010 年 FIBA 规则修订对篮球运动的影响[J]. 体育学刊, 2009, 16(6): 91-93.

[5] 郑磊. 2010年篮球比赛空间规则变化对技战术影响研究[J].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2,28(3):27-29.

[6] 陆广. 2010版篮球规则改变特点及对篮球运动发展影响[J]. 湖北体育科技, 2011, 30(2): 203-205.

[7] 吴小妹. 2010年国际篮联《篮球规则》的变化对中国男篮影响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18-19.

[8] 夏尚河. 新规则下中国男篮进攻技战术的应用研究[D]. 北京:首都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2012:24-25.

[9] 孙民治, 赵芳, 李明达,等.论世界竞技篮球运动的当代对抗特征——兼析我国男篮对抗差距[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8, 28(1): 70-74.

[10] 邱红武. 场地变化对篮球运动技战术的影响[J]. 体育科学研究, 2012, 16(2):63-66.

[11] 慕昉. 篮球运动中突破技术运用的分析研究——“时机” 是突破技术的关键[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3, 20(4): 87-88.

[12] 王晨宇, 张学领, 高卫华. 论三分球在现代篮球比赛中的作用[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 15(3): 33-35.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Revision of FIBA Part Rules of the Offense and Defense Technical Indexes ——Statistical Analysis Base on Final and Semi - Final in Recent Three-time Olympic Games

QIU Nan,YAN Hai-bo,PANG Yuan-ni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Chengdu 610101,China)

This paper analysis the data of the technical indexes about the finals and semi-finals of 12th Olympic Games in the Beijing、London and Rio by means of literature,mathematical statistics,contrast and video observation. Base on the chi-square test about Beijing and London、Beijing and Rio、Beijing、London and Rio for correlation categorical variables,the Phi and Cramer’s V analysis of correlation for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index,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ncreased about three-point ball shooting total number and inner basketball players rebounds total number and zone defense failure total number and step on the sideline behind violation,but the reduce about basketball break-through total number after the revised 2010 FIBA rules;the have no significant influence about after zone defense failure on the Foul and inner basketball players individual attack hit rate and restricted area inner basketball players after body contact hit rate and the foul situation of inner basketball players Snatching Rebound and the hit rate of three-point ball shooting(P>0.05),There was a low correlation in the revised 2010 FIBA rules and the foul situation after body contact at 29th 、31th and recent three-time Olympic games(R=0.265>0.2、R=0.205>0.2). There was an uncorrelated in the foul situation after basketball break-through at 29th 、31th and recent three-time Olympic games(R=0.145<0.2、R=0.149<0.2),There was an uncorrelated in the score methods including "2+1" after basketball break-through foul at 29th and 31th Olympic games(R=0.176<0.2);the actual competition is progressing to the expected effect when the rules are revised.Key words:2010 FIBA rules;Olympic games;basketball;data analysis

2016-12-01;

2017-01-23

邱楠(1992-),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篮球教学与训练。

G841

A

1672-1365(2017)01-0054-06

猜你喜欢

内线犯规命中率
基于文献回顾的罚球命中率与躯干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
2012—2013赛季NBA总决赛双方防守内线无球队员技术的研究
嘟你犯规啦!
内线消息常坑人
关心下一代工作
篮球比赛
让子弹飞
子弹不长眼
预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