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就业扶贫车间助增收
2017-03-10
由于身体有缺陷,家住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县石莲村的王庚华夫妻在生活中经常受到歧视,找工作更是难上加难。如何有尊严地挣到一份工资,是夫妻两人最大的心愿。龙南县就业扶贫福利厂的创建,让这对夫妻梦想成真。进入就业扶贫福利厂以来,两人以厂为家,积极肯干,月收入近4000元,不仅找回了自尊,还实现了人生价值。像王庚华夫妻一样,受益于龙南县就业扶贫福利厂的,还有254户贫困家庭,其中贫困残疾人42人。
近年来,赣州市在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中,解放思想、创新举措,尤其是上述“就业扶贫车间”模式,成功帮助留守贫困群众就业增收。
政府引导,搭建就业平台
针对贫困户普遍存在无一技之长、文化水平较低、故土难离,但是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情况,赣州市在广泛调研、深入论证的基础上,出台了《赣州市就业扶贫工作实施方案》、《赣州市“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行动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以县为责任主体,负责本县范围内扶贫车间的统筹、协调、建立、宣传等工作,做到贫困村、贫困户在哪里,扶贫车间就建在哪里。
大余县有105个行政村,有75个村建立了就业扶贫车间(其中实现22个省级贫困村全覆盖),占行政村数的72%,吸纳贫困户家庭劳动力500余人就业,占全县有开发能力的贫困户的13.5%。安远县已建成精准扶贫车间47个,总投资3.35亿元,吸纳就业人员3629人,其中贫困劳动力952人。龙南县创办就业扶贫福利厂(扶贫车间),并在全县设立27个乡级外发加工点和若干个村级扶贫车间,帮助654名贫困人口实现家门口稳定就业。针对车间的建设,赣州市也作了一系列要求。
一是精细化遴选。扶贫车间主要针对贫困户的普遍特征而建:劳动密集型,就业门槛低,技术要求低,中老年人、残疾人能干;增收效果好,能保证从业人员的基本收入;工时灵活,能让从业人员兼顾家事、农活。同时,注重从返乡创业人员中选择扶贫车间企业主。
二是规范化建设。大余县扶贫车间严格按照“十个一”标准建设,为从业贫困户营造规范、舒适、安全的就业环境,并于2016年7月率先在全县22个省级贫困村实现全覆盖,通过示范引领,辐射带动全县更多的村(居)设立了扶贫车间。
三是政策化激励。在扶贫车间项目实施过程中,各地党委、政府高位推动、统筹资源,制定一系列激励保障政策,确保该项目成为一项常态长效工程。大余县财政安排6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扶贫车间内的贫困户手工费补助;定南县充分利用有大量农民工在广东潮汕等地从事数据线加工业的有利条件,鼓励吸纳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积极引导创业者拿订单回乡创业,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形成“一人带动多人就业”的局面;上犹县将吸纳贫困劳动力10人集中就业3个月以上的小微企业或加工作坊列为就业扶贫福利厂(扶贫车间),由县财政给予经营场所补贴和工资补贴,同时,对贫困劳动力所在的企业给予等额配套补助(贫困劳动力的工资补贴申请需提供发放工资的银行对帐单)。如贫困劳动力月工资为600元,贫困劳动力可获政府补助120元/月,企业同时可获政府补助120元/人。
企业主导,实现互利双赢
赣州市充分尊重市场经济规律,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企业自发参与车间扶贫工作,通过“以企带村、村企互动”的合作模式,发挥企业主导作用,实现互利互赢。
大余县按照“百企帮百村带千户”的思路,组织落户企业与贫困村、企业与贫困户签约建立结对帮扶关系,企业针对结对村的实际,在签约1个月内制定具体帮扶规划,明确企业帮扶措施以及落实时间表,并由乡镇党委、政府聘请结对的企业出资人或经营者担任帮扶贫困村的名誉村主任,企业在技术、信息、就业等方面为贫困村、贫困户提供帮助,促进贫困户就业增收。
企业在贫困村建立劳务培训基地,企业每培训1人,政府贴补培训费300元。企业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指导意见,密切配合,加强协作,面向帮扶对象招收员工,开展订单定向培训,并提供劳动和社会保障,实现贫困户稳定就业增收。如大余县75个扶贫车间共开展就业培训3032人次。
依托扶贫车间,各地为入驻企业提供相对低廉厂房和劳动力,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解决“用工难”问题,增强企业参与扶贫车间工作的积极性,如大余县新城镇新建五金仿藤家具厂在全县乡镇开设了27个扶贫车间,每年节约场地租金和劳动力成本100万元左右,有效降低了企业成本。企业则立足贫困村的自然人文资源禀赋,用好用足产业扶贫政策,赋予村集体股权,让贫困村、贫困户共享收益。同时,农村闲置的土地、民房、仓库得到了充分利用,产生了租金收益。如龙南县已在程龙镇、武当镇和临塘乡等6个乡镇设立就业扶贫福利分厂,为贫困人口提供就业岗位400多个。
群众参与,加快脱贫步伐
有了好政策、好企业,还要有贫困户积极参与。在开展车间扶贫过程中,赣州市始终突出贫困群众的主体地位,千方百计促进贫困户增收致富,取得良好的扶贫成效。
全市整合“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专业化、精深化就业培训经费,支持扶贫车间对新招录人员进行免费技术培训,在提供就业岗位的同时培养贫困户劳动技能。贫困户只要有就業意愿,积极参与培训,即可迅速掌握一技之长。目前,全市共有3万多贫困户通过培训掌握了1-2门专业技能。
车间扶贫是一条获得稳定收入的就业捷径。大余县新城镇的五金仿藤家具厂就业扶贫车间,按计件计酬方式,新吸纳的贫困人员经过7-10天培训人均收入可达50-70元/天,经过2-3个月培训可达80元/天,经过半年以上培训成为熟练工后可达100元/天以上。店孜里村单亲特困母亲黄茂娣是第一批仿藤家具厂学习培训贫困户,一个星期的培训黄茂娣就达到了一天能编制8张左右藤椅的速度,收入能保证在80元/天左右,如今勤劳肯干的她已成为了店孜里村精准扶贫就业车间的管理员。
南康区横市镇金盛制衣“大嫂扶贫车间”解决当地就业110多人,其中贫困户10户,每年支付员工工资400多万元,月平均工资达3000元。当地妇女既能照顾家中的老人和小孩,又能获得较好的收益。禾田村42岁的贫困户刘英,丈夫因出车祸无劳动能力,与73岁的婆婆一起生活,女儿20岁未嫁,儿子13岁在横市中学读书,家庭贫困,自从在制衣厂工作以来,月工资超过2000元,较好地改善了生活条件。
“企业+车间+贫困户”的模式,为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创造了条件,实现了“农民变工人”“厅堂变车间”“麻将手变编织手”的三大转变。扶贫车间既满足了贫困户“挣钱顾家两不误”的需求,又缓解了企业“招工难、用工贵”的困难,让贫困群众“真实地摸到了脱贫的大门”,促进了贫困群众“就业一人、脱贫一家”,为贫困户如期脱贫、贫困村如期退出提供了坚实保障。截至目前,全市18个县(市、区)共有78个乡镇191个村建立了273个扶贫车间,吸纳13178人就业,其中贫困人口3559人,从业者日收入达60-100元,人均月收入增长1000-3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