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日关系之间的文化交流
2017-03-10杨金鹏
杨金鹏
【摘 要】从亨氏的“文明冲突”到约瑟夫·奈的“软实力”,文化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作用不断加强。中日两国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有着各自的文化特点和悠久的文化交往历史,然而,现今中日两国之间许多不和谐因素影响了两国关系的发展,因此探寻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国际关系;文化交流;中日交流
一、国际关系中的文化因素
随着冷战的结束,在国际关系研究领域,文化因素作为“软实力”从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影响国际关系的传统变量中脱颖而出,有学者就说到,“没有人对此存在任何争议, 即当今国际关系也同样是文化间关系。” i文化作为国际交往中的一个维度在当代国际关系的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首先,文化因素是构成一国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约瑟夫·奈在《软实力》中说到,“当一国的文化中包含了普世价值观,其政策中推行的也是被他国认同的价值观和利益,那么双方也就会建立一种兼具吸引力和责任感的关系,该国得偿所愿的可能性也会相应大大增加。” ii另外,一国长期形成的民族文化是决定一个民族凝聚力强弱的重要因素,而文化上的统一性又能增加民族整体的行为能力和社会结合程度,对各项物资要素本身产生制约作用。iii
其次,文化交流是国际行为体实现其目标的重要手段。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国际行为体通过各种文化形式,运用“魔弹理论”iv宣传自己的价值观和普世观,以进行文化渗透,控制和干预别国的内政,促使别国的政治经济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
再次,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矛盾是造成国际冲突的原因之一。由于国际社会主体都是各自民族历史文化条件的人所组成的社会群体,都有各自的处理国际关系的价值观,对于国际社会中的相关问题的不同认知往往成为造成国际冲突的重要诱因。在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分子看来,其他宗教尤其是基督教对世界的解读都是错误的,是对先知的侮辱,因此他们不惜发动恐怖主义事件,以消灭异教徒,建立所谓纯正的“伊斯兰国家”。
最后,文化对国际行为体的外交活动会产生影响。一国的外交决策不仅仅涉及国家的物质利益,而且还涉及到道德与伦理评判等问题。同时,一个国家领导人的外交风格也深受本国历史文化氛围的影响。所以,文化成为各国际行为体参与外交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
中日两国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有着悠久的文化交往历史。从古代中日关系的文化交流来看,这一时期中国是“文化输出国”,日本则是“文化输入国”。盛唐以前,中日两国就有了广泛的交往,中国的冶炼、纺织等技术传入日本,佛教经由朝鲜半岛由中国传入日本;至盛唐时期,日本前后数次派出遣唐使来学习中国的先进技术和思想文化,形成了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v北宋时期,中国的茶文化经由佛教高僧荣西传入日本,闻名于世的日本茶道至此开始在日本传播开来;南宋时期,中国著名高僧兰溪道隆将禅宗及宋学传入日本,深刻的影响了日本社会哲学的形成与发展;至元明时期,由于元帝国对日本的“东征”以及这一时期中国东南沿海倭寇盛行,明政府施行海禁等原因,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显得并不如前朝那么有影响力;但至明末清初,以隐元、朱舜水等为代表的中国文人,为躲避国内战乱,纷纷东渡日本,将中国的新儒学传到日本,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发展,促进了中日文化之间的交流。
到了近代,日本成为近代亚洲强国,广大的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看到了日本通过明治维新等一系列改革取得成功,因此,大批中国青年赴日留学,掀起留日高潮,以期学习日本的先进经验,拯救处于民族危难中的中国。在赴日留学潮内,鲁迅、李大钊等通过与日本友人的交流,也都在日本接受或学习先进的革命理念,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72年中日建交以来,中日两国成立了一系列官方交流机构,并大力支持两国非官方团体的友好关系发展,在加强青少年之间的交流、互派留学生、两国学者互访、引进电视文化等方面又掀起了中日文化之间交流的高潮。就像一位日本官员所说的那样,日本和中国之间的文化外交进入了一个将超越纯粹互动文化理解的水平时期。vi可以说,中日之间悠久绵长的文化交流成为中日之间永远绕不开的话题。
(二)中日文化之间的特点
在经历了纷繁复杂的历史进程之后,发展到今天,两国的文化还是有了很大的差异甚至冲突。vii只有抓住两国各自文化的特征,了解两国文化的差异,才能更好的发展中日两国的双边友好关系,促进中日两国的共同发展。
文化作为一种历史延续的存在,其特点形成深受一国传统历史文化和当局政治需求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特点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和封建社会统治者的影响。其特点主要表现在,首先,主张“和为贵”,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之间,中国一直都倡导“以和为贵”;其次,在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选择之间,更加注重集体利益;再次,中国文化追求和谐,追求“和而不同”等价值理念,周恩来总理在国际社会上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项原则”就是中国文化追求和谐的强有力的体现;最后,中国文化历来强调“以德治国”,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施行仁政”等御民治国理念,以实现国泰民安。中国的这些优秀文化特征统一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深深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为我国推行睦邻友好的周边外交政策,担负起“负责任的大国”这一角色注入了天然的内在动力。
通过对国外文化的吸收加之为适应历史当局统治者的需求,日本文化在长期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点。鲁思·本尼迪克特对日本文化用“菊”与“刀”作了经典概括,“日本人生性好斗而又极其温和;默武而又爱美;据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胆怯;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 viii日本的这些传统文化特征在其与其它国际行为体的国际交往中体现出来。日本如欲建立其政治大国的国际地位,则其传统文化中蔑视弱者,坚持唯强者马首是瞻的丛林生存法则以及其依靠强权的外交理念将是其实现其战略目标的重要阻碍。
三、中日关系现状及文化解决视角
近年来,中日关系总体上来说,并不尽如人意,尽管在经济上,两国双边贸易不断发展,但在政治与安全问题上,却在不断冷淡。
日本政府在两国领土、教科书问题、参拜靖国神社等历史问题上的错误认识,加之对“中国威胁论”的不断炒作,使得中日两国关系时常处于不冷不热,有时甚至紧张的状态,极大地伤害了中日两国人民长期培育起来的友好感情。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除日本综合国力的增强及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以及美国“重返亚太”制衡中国的战略给了日本“依靠”外,中日之间有关历史文化交流的缺失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为了发挥出文化作为促进中日两国关系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中国应结合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发挥国内文化创新能力,增强自身的文化实力,在承认并支持文化多样性的同时,加大中国主流文化在日本的传播,发挥自身文化的比较优势,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日本政府与民众;另外,应加强政府间的历史文化交流,尤其在现今交流方式日趋多元化、便捷化的今天,合理引导舆论,以带动非政府间的文化交流,使得更多日本民众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看清历史的真正面貌。
四、小结
文化作为现代国际关系领域重要角色,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尽管中日两国有过独特的历史情怀,但这不能抹掉两国一衣带水的同根文化。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两者难解难分的形式培育了今天日本文化的根本。等级制度、神道教、天皇制、耻感文化等等文化特征直接影响着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也给中日关系的友好发展带来了种种障碍。但是,在“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下,中日两国只有秉持求同存异的文化交流理念,才更好的发展两国关系。就像莱斯特·皮尔逊曾说:人类正在进入“一个不同文明必须学会在和平交往中共同生活的时代,相互学习,研究彼此的历史、理想、艺术和文化,丰富彼此的生活。否则,在这个拥挤不堪的窄小世界里,便会出现误解、紧张、冲突和灾难。” ix
注释:
i Akira Iriye, “ Culture and Power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s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Diplomatic History ,Vol.3, No .2 , Spring 1979 .
ii 【美】约瑟夫·奈《软实力》,马娟娟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年版,第16页。
iii 徐红霞,单秀丽,李丽佳:《透视国际关系中的文化因素》
iv 這一理论认定大众传播具有强大威力、能够左右公众的态度和行为的观点。受众就象射击场里一个固定不动的靶子或医生面前的一位昏迷的病人,完全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只要枪口对准靶子,针头扎准人体部位,子弹和注射液就会迅速地产生出神奇效果。它可以把“各种各样的思想、感情、知识或动机从一个人的头脑里几乎不知不觉地灌输到另一个人的头脑里”(施拉姆, 1971),“并几乎可以随传播者所欲而左右大众的任何观点”(德弗勒,1989)。因此,受众的性格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讯息;讯息直接改变态度,而态度变化即等于行为的变化。
v 《中日文化交流史导论》光明日报出版社,黄爱民著,2014年版,第39页
vi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Japan and China” Beijing Workshop: The 40th Anniversary of China-Japan Diplomatic Ties,2012.09.25
vii 余庆环.文化外交视阈下的中日交流.[D].南昌大学.2010
viii 【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吕万和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年,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