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梦的形成和意义试析: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视角

2017-03-10江海锋

青年文学家 2017年3期
关键词:人民出版社马克思民族

江海锋

[中图分类号]:D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3--02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催生的近代工业革命,使“历史日益转变为世界历史”。各民族、各个国家之间的交往日趋频繁。到今天,我们已经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就是中国梦的目标。本文试图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视角,探析中国梦的提出及其重大意义。

一、世界历史的形成催生中国梦

马克思深刻指出,世界历史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干预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属于决定的。“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不是由于‘自我意识、宇宙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怪影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行动,而是完全物质的……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人都可以证明这种行动。”[1]根本因素是生产力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普遍发展,特别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与封建主义生产方式比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独特性有两方面: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社会化大生产,既扩大又依赖社会分工。社会分工先是行业内部的分工,继而扩大至国家内部,直至国家、民族间形成完整的世界分工体系。“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2] “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就愈來愈大的程度上成为世界历史”。[3]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是为了追求剩余价值。在资本的带动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跨出国界,挖掉落后国家“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从而确立自身的主导地位。致“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4]资产阶级推动世界历史发展并非基于善良的愿望,其最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取相比国内投资还要多得多的剩余价值。

当西方国家通过制度创新和近代科技革命,由“封建主为主的社会”向“由工业资本家为主的社会”转型时,中国却未意识到世界历史趋向,依旧自满于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构建的封闭王国之中。近代中国的没落衰败究其本质而言是因自身脱离世界历史发展轨道而受到的惩戒,只是代价中充满血泪和屈辱。为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那时求进步的中国人,只要是西方的新道理,什么书也看。向日本、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派遣留学生之多,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国内废科举,兴学校,好像雨后春笋,努力学习西方”。[5]只是,“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6]但是,这并非意味近代仁人志士的奋斗没有价值。相反,我们更应从前辈们的奋斗历程中吸取经验教训,更加深刻把握世界历史对中国梦的内在实践要求。近代中国的落败就是一个鲜明例证。“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7]邓小平同志反复告诫全党同志:“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8]忘记这个血的教训,落后于世界历史步伐,中国梦只能是遥遥无期的宏大愿景。

资产阶级为了获取原材料和稳定的消费市场,“奔走于全球各地”,冲破世界各国“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把所有地方性的小市场联合成为一个世界市场”,[9]“使各国人民日益被卷入世界市场网”,“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10]从而,才以魔术般的法力创造出巨大的生产力。这就启示我们,实现中国梦需要充分利用世界市场和世界资源。因为这既是基本国情的要求。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地大”指我国有960多万陆地面积,人口将近14亿,经济发展有市场。然而,我国资源人均占有量比世界平均水平还低,即“物博”。仅靠国内资源难以满足经济持续发展要求。同时也是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基本经验。资源小国和市场小国也有大发展,如日本、新加坡等。这是因为,“人类的整个经济、政治和精神生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就已经愈来愈国际化了”,[11]各种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也更加注重分工与协调,资源和市场小国充分利用世界资源和市场就能弥补本国资源和市场的缺陷,从而实现自身发展目标。因此,要发展,不能将世界资源和世界市场置于身外。相反,还应积极将本国资源与市场和世界资源与市场结合,以助力中国梦早日实现。

二、中国梦的提出和实现具有重大的世界历史意义

作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社会主义国家和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中国精神指引下,依靠中国力量,走中国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对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对世界也同样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中国梦丰富了世界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多样性。世界不同国家其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具有差异性和多样性。用马克思的话语就是不能将他“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因为,“在人类从今天的帝国主义走向明天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上,同样表现出这种多样性。一切民族都将走到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完全不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类型上,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12]我国是一个东方国家,又是一个大国。因此,我国不但在民主革命过程中带有自己的许多特点,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也带有自己的许多特点,而且在将来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以后还会继续存在自己的许多特点”。[13]后来,邓小平同志则旗帜鲜明地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自己的路”。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世界历史统一性与多样性辩证关系的准确把握。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已充分证明,中国道路符合国情、顺意民心,是实现中国梦的最优路径。同时,隐于中国梦身后的中国道路也“可以对世界上的社会主义事业和不发达国家的发展提供某些经验”,打破西式道路和模式崇拜,增强他们走符合自己国情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其二,中国梦有助于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塞缪尔·亨廷顿认为,未来“引发文明间全球战争的一个更为危险的因素,就是各文明及其核心国家之间均势的变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势必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因此,“中国的崛起和这个‘人类历史上最大竞争者的日益自我伸张,就将在21世纪初给世界的稳定造成巨大的压力”。不少持亨氏论者也因此将中国梦视为“强权梦”、“扩张梦”、甚至是“世界的噩梦”。其实不然,依据何在?一是中国文化传统决定了中国梦是和平梦。中国文化实质是“和”文化。在个体层面倡导“和而不同”、“致中和”、“和为贵”;在国家层面,倡导和平共处,求同存异。中国文化不含有冲突、对抗的基因,而是文明与和平的基因。二是中国近百年的历史遭遇决定了中国梦是和平梦。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蒙受了百年的外族入侵”,這使“中国人民遭遇了极大的灾难和痛苦”。中国人民深知侵略与战争带来的痛楚。因此,中国梦期待“国与国之间,不同文明之间能够平等交流、相互借鉴、共同进步,各国人民都能够共享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成果,各国人民的意愿都能够得到尊重,各国能够齐心协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三是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世界的和平稳定。要发展就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在世界历史上,还没有哪个国家是在动荡不安的环境中实现发展。因此,中国梦的未来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只有在和平的环境中,才能一心一意谋发展,一心一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最后,中国梦有助于推动世界共同发展。中国梦作为对世界主旋律的积极响应,不仅有助于维护世界和平稳定,还可助推世界共同发展。因为中国梦的实现本身体现了世界发展。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梦实现必将对人类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推动人类的整体进步。同时,中国梦所秉持的开放共赢的发展理念完全可以助推世界共同发展。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是一部中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史,也是世界各国可以搭乘中国发展快车、共同分享中国改革开放红利的历史。中国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国家从中受益,也使世界各国都密切关注中国的发展态势,期待从中国发展中分享一份红利。因此,中国梦“是发展、合作、共赢的梦”。它“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P8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P68.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P88.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P277.

[5]《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69.

[6]《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0.

[7]《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P78.

[8]《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P90.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P234.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3卷,P831.

[11]《列宁全集》:中文2版,第23卷, P332.

[12]《列宁全集》:第23卷,P64-65.

[13]《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P42.

猜你喜欢

人民出版社马克思民族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我们的民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