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托邦之思
2017-03-10王曦筱
摘 要:电影作为一种产业、重要的传播媒介,在当代经济文化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类似《饥饿游戏》、《星际穿越》、《分歧者》等电影关于“未来世界”的描述,越来越趋向于一种极端化,其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幻灭”、“集权主义”、“压抑人性”等方面,给予人们警示。本文尝试将电影中表现的乌托邦思想和电影中的乌托邦式“未來世界”,以及西方“乌托邦”社会的五大缺陷等线索来分析其利弊以展现电影内涵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乌托邦;电影;当下现实
作者简介:王曦筱(1994-),女,汉族,陕西省铜川市人,辽宁大学文学院2016级文艺学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论。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3--01
正文:
我们知道,乔·奥·赫茨勒在《乌托邦思想史》中总结出人类对于乌托邦社会的认识和实践的五个缺陷:一是未能看到社会的进步必须具有可靠的经济基础;二是不能正确认识人的本性;三是没有认识到生活是一种永恒的斗争;四是实现完美社会,社会是不断进步的并非一蹴而就;五是没有意识到知识对人类产生的影响。人们既然已经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在当代表现乌托邦的电影中,大都体现了一种“反乌托邦”的意识。令人费解的是,作为完美国度的代名词,乌托邦为什么会遭受如此大的非议,反乌托邦,反的究竟是什么?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对于乌托邦有这样一段解释——“一种理想的国家,居民生活在看起来完美无缺的环境中。”电影中关于乌托邦世界的表述均存在着一个必然的前提,那便是过去世界的覆灭,新的统治者伺机建立了一个他所认为的“完美”世界。那么在这个建设过程中,轨道又是从哪里开始偏离的呢?
近些年火爆大荧幕的电影《饥饿游戏》讲述的是北美洲在一场大战中被摧毁,人们建立了新的家园,但是新的家园也有新的政策,在管辖区下的12个区必须选出一男一女共24名选手参加“饥饿游戏”,在“饥饿游戏”中不仅要在游戏中与各种野兽对抗,而且必须要杀死其他选手,最后一名生存下来的可以获得巨额奖金。影片用一中娱乐节目的方式讲述这场生与死的较量,这些被各区推选出来的参与者有一个共同的代号——贡品。贡品的意义显而易见,一群疯狂有钱人的玩弄取乐的对象,他们的生死不过是下注者输赢的判定。这是一个残忍的未来世界,建立的初衷便已经偏离轨道,不过是战乱后一群生活无忧的强者对弱者无情的压迫。新国度的产生从一开始便是希特勒式阴谋,这种美好只是少数强者幻想中的世界,这种乌托邦期待也不过是牺牲众人的生存意义来成全个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幻想罢了。
这种从初衷就偏离轨道的新社会还能从一部老电影《楚门的世界》中感受到,人类的力量越来越强大,越来越沉浸在对自然对万物的控制快感中。影片中所有的东西都在控制之中,天气,情感,等等等等。金·凯利所扮演的楚门是一档热门肥皂剧的主人公,从一出生便生活在所有人的视线中,父母,妻子,朋友,同事,邻居,包括他自己,都被这个世界之外的人称为演员,唯一不同的是,只有他自己对这虚拟的世界一无所知。而后事情的发展尽如人意,主人公在发现现实后为自由奋斗最终逃离这个超现实的世界,从此兴许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真实生活。
我们承认的是乌托邦社会的完美,尽管这种完美所实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也正是因为对这种微乎其微的可能性,使我们的世界出现了两种能产生颠覆作用的人,利用乌托邦的人和被乌托邦利用的人。他们试图建立一个完美的国度,远离战争,犯罪,等等一切不和谐的过往。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必定要放弃一些东西来换取理想的实现,这些“放弃”,便是错误新的起源。影片《赐予者》便发生在这样一个看似非常完美的社会里,在这里,他们不用决定工作、配偶,这些社会都已经替人们做好了决定,他们只拥有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没有感觉,没有温暖。在这个非黑即白的世界中,爱、幸福,只是一个遥远古老的名词,任何超出控制的事物在这里都是不可提及的。这里科技发达,认知落后,能操纵无人机的居民却不知“雪”为何物,每日与婴孩为伴的工作者却不知自己不曾停歇的剥夺过他们的生命。在这个世界中,只有一个人是例外的,他被选中从被称为“赐予者”的老人那里接受训练,一个人去承担整个社会该有的记忆,得到了他以前所不曾有过的经验。而当他知道的越多,就越发渴望曾经的世界,于是开始反抗这个没有人情的现实,寻找“回去”的道路等等。
总结:
在这一类电影的大多呈现着这样一个发展趋势:旧社会的毁灭→新社会的建立→新社会为避免重蹈过去的错误选择丢弃部分东西→新社会的人寻找丢失的东西→新社会毁灭→丢失的东西失而复得→社会问题再次出现。那么是不是乌托邦的存在毫无意义,答案是否定的。尽管每个人对完美国度的概念不尽相同,但在追逐的过程中,我们能得以不断进步,便是乌托邦存在最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托马斯·莫尔.乌托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2]李仙飞:《乌托邦研究的缘起、流变及重新解读》,《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6.
[3]乔·奥·赫茨勒.乌托邦思想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4]陈海. 论电影《雪国列车》的革命童话[J]. 电影文学,2014,18: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