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话剧的民族化发展

2017-03-10张玥鋆

青年文学家 2017年3期
关键词:戈多拟人化话剧

张玥鋆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3--01

“中国式”的话剧发展立足于中国的社会现实,吸取中国传统艺术的精华,借鉴了西方话剧的发展经验,去粗取精,糅合了多种现代化的元素,自成一家,形成了与众不同的发展道路

(一)新鲜元素,活跃舞台

①舞台写实元素加入

“中国式”话剧比较重视舞台的直观感受,重视舞台意境的营造和气氛的渲染,有时导演为了营造逼真的效果会设法为话剧增加与之相适应的内容。

话剧《樱桃园》中,导演为了营造真实的樱桃园的感受,在话剧舞台上真实的种植了樱桃树。话剧《赵氏孤儿》中,导演特意从国外花高价购得两匹白马,就是为了营造话剧舞台上诗意的气氛。而在话剧《厕所》中导演为了证实再现老北京底层人民的生活,真的在舞台上搭建了一所破旧脏乱的厕所。而在这些写实元素融入了话剧舞台,更是增添了话剧元素的真实性,提高了话剧的艺术性。

但是,有些时候,导演不免会过于追求舞台形式,削弱了观众对剧情的关注度,也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浪费。

②多种艺术形式的加入

“中国式”话剧融入了相声、皮影、哑剧、舞蹈等多重元素,增强了舞台表演的综合性,丰富了话剧内容与形式。

在《哈姆雷特》中,林兆华导演加入了双簧的因素,一位伶人在身后讲解,一位伶人在台前表演,增强了经典名剧的趣味性,通过演员夸张的表演,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③拟人化的手法

“中国式”话剧经常采用将物拟人化的形式,丰富舞台的形式,活跃舞台气氛。

《刺客》豫让毁容的戏中,导演将火拟人化,增加演员调度,增强了舞台活力。表现出豫让在毁容时的挣扎于疼痛,增强了舞台的现场效果。

(二)因“本”制宜,寓意深刻——戲文形式

无论是空灵虚拟化的写意式舞台,还是重再现的写实性舞台设置,导演都重视因“本”制宜,根据话剧剧本的内容,具体的架构舞台设置,由此可见剧本对于话剧演出的重要性。本文将具体说明两种“中国式”话剧剧本的写作模式。

(1)戏仿

戏仿即通过对其他作品进行借用,以达到调侃、嘲讽甚至致敬的目的,是一种常见的先锋戏剧的写作模式。通过对原著的二次解读,以现代人的角度解读戏剧内涵,表达出对经典作品内涵与众不同的而理解。

林兆华导演的《赵氏孤儿》就是属于戏仿作品。通过对纪君祥先生元杂剧的《赵氏孤儿》的二度创作,产生了与原著截然不同的解读,形成了经典原著的颠覆。同样的,“中国式”的话剧不仅有着对整部作品的戏仿,还有对局部情节甚至是某句台词的戏仿。

在对其他作品借鉴的同时,加入自己独特的理解,或是讽刺,或是欣赏,增强了话剧的幽默感和调侃的意味。

(2)拼贴

拼贴即将两种不同的文学作品拼贴在一起,将毫无联系的作品拼成一个有着内在联系的整体。通过前后不同的对比,表达出戏剧独特的思想内涵。

《三姐妹等待戈多》就是典型的拼贴式话剧,话剧将《三姐妹》和《等待戈多》这两部剧拼贴在一起。这两部看似毫无联系的戏剧,却因为“等待”这个共同的主题联系在一起。后台的三姐妹被围在水中的一块陆地上,她们在等待着重回莫斯科生活的日子,期待着美好的未来。而弗拉基米尔和爱斯特拉冈永远在前台等待着戈多,但是在舞台的后方却会变成中校和男爵,而这也表现出了人在永恒等待着的这个状态。导演让演员交错出演这场拼贴式的话剧,表现出不同时代人物的等待状态。剧中既包含了契科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包含了贝克特对生存价值的怀疑。林兆华先生刻意模糊了一部分台词,使整个剧本形成了一个完整有机的整体。

随着新时代的发展,中国的话剧逐渐被分为“主旋律”大戏与小剧场实验戏剧。很多人认为“主旋律”大戏因其题材陈旧、手法保守,并没有受到年轻人的广泛欢迎,。但是,林兆华导演不仅其所创作的小剧场话剧广受欢迎,其导演“主旋律”大戏一直被视为票房奇迹,究其原因也是因为他一直坚持着与众不同的“中国式”话剧道路。

猜你喜欢

戈多拟人化话剧
话剧《坦先生》
一词拟人化
拟人化研究综述
话剧《二月》海报
一个漫长的下午
品牌拟人化理论最新研究进展及启示
戈多是谁
戈多是谁
现代话剧繁荣时期(一)(1935-1937)
拟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