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动之后

2017-03-10

当代贵州 2017年3期
关键词:仁者心动宁静

《六祖坛经》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一众骇然。”

我们中学教科书中曾经引用过这个故事。当然,书中称这个是主观唯心主义而加以批判,这里暂不讨论。至少因为教科书的原因,国人对于“仁者心动”有了比较频繁的接触。这里所说的恰恰是中国人自身传统中最为重要的问题——心的问题。

今天,我们已经很难纯粹去区分什么东西属于西方的传统,什么东西是属于中国的传统,因为我们都乐于用“地球村”的概念去描绘自己所生活的世界。但是,即便是“地球村”,每一个村民还是有自身特点的。

中国人几千年来所真正重视的就是“心”。“心”是我们所能够用来涵盖一切的观念,不仅是观念,也是我们生活本身。当我们说,凭良心生活的时候,良心构成了生活的全部(而不是部分);当我们说,“哀莫大于心死”,说“心如死灰”的时候,我们否定的是所有生活的意义。心无疑是一个整体,所以我们强调的是全心全意,而不是三心二意。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人从来关心的是整体上的意义,即便是我们要考察部分意义的时候,我们也是从整体的前提下來把握的。因为在心的意义上,所看到的就是事情的全部。心不可剖析,而且心越静越定,我们对于自己所面对的生活世界就越能有效把握。佛教强调要禅定,只有在定中,我们才能经由直观而获得智慧,由此,人因心的直观获得智慧。

从这个角度看,在西方的传统中,如果要找出一个字来对应中国人的“心”,那么这个字可能是“脑”。在心和脑的细微差别中,体现出来的恰恰就是中西思想的差异。相对于心的整体性和静定,脑是分析的,是动的。我们常说要动动脑筋,这就意味着要通过大脑的运作来认识、分析所面对的对象,这样的分析和认识,肯定是通过条分缕析来实现,并不是一种整体性的,而是局部、聚焦的知识。由此,人通过脑的分析而获得知识。

知识与智慧对于生活来说,都非常重要。如果一定要在两者之间进行一个选择,我想,大多数人无疑都会选择智慧。智慧似乎拥有着比知识更为重要的价值。然而,智慧是内心在宁静的省察中才获得的。对于现代人来说,所缺乏的恰恰是内心的宁静。跟智慧的分道扬镳,可能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非常明显特征。司马迁在《史记》里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利来利往中,我们可能迷失自己。

从这个层面上讲,慧能说的有一定道理。如果我们心动之后,陷入了无限的欲念之中,在欲望中沉沦,就意味着和智慧挥别。对于中国人来说,返回内心,就是返回传统,在重新审视传统中拾得内心的宁静。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就可以很好理解为什么要在今天强调复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是对于宁静内心状态的恢复,也是心灵回家之旅。心动之后,我们需要学着去告别喧闹。这也是在中国文化复兴的背景下心学受到关注的原因所在。(责任编辑/李 坤)

猜你喜欢

仁者心动宁静
仁者甘死如饴
推己及人
是心动啊,糟糕,躲不掉雪中的清华路156号
To Judge or Not to Judge: A Discussion on the idea of Judging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and the Bible
喜欢宁静
上一次令编辑们心动的事
“嗔哥”心动一日美食
那年夏天宁静的海
点点读《论语》
寻找属于自己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