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经》的讽刺艺术

2017-03-10宁京叶爽

青年文学家 2017年3期
关键词:诗经文学

宁京 叶爽

摘 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是我国民间文学以及民族文化的产物。作为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诗经》当中的讽刺诗占据其中的三分之一,其讽刺的手法是通过比兴、夸张以及写实的手法来呈现的,这些讽刺手法收到了极为强烈的艺术效果,因而,《诗经》的讽刺艺术构成了诗经作为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产生了巨大的审美价值与艺术效果。

关键词:文学;诗经;讽刺艺术

作者简介:宁京(1994.10-),女,汉族,内蒙古自治区通辽人,赤峰学院文学院201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在读;叶爽(1995.5-),女,汉族,内蒙古自治区赤峰人,赤峰学院文学院201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在读。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3--01

作为我国现实主义文学与民族文学的源头,《诗经》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生活,它对我国社会生活的反应并不是机械的呈现,而是通过其中诗歌从形式乃至内容生动而形象的呈现,从而从其内涵中表现其所描写的人或者事物,鲜明地体现了作者对这些人抑或是事物的态度。也正因为如此,我国民族文学已经产生,便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而《诗经》之中的讽刺诗则是其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其大多出自于当时的劳动人民之手,它用其嘲讽的手法来表示对被否定事物的不满,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汉代时,将《诗经》的创作手法概括为:“赋、比、兴”三个方面,赋,就是直接抒情;比,即是用比喻、类比的方式进行抒情;兴,则是用联想的方式进行抒情。但事实上,诗经的赋比兴的手法经常是联系在一起进行运用的,而不是单独地进行分开使用的。因而,诗经在进行抒情的时候,常常是用大量的形象化的语言来进行抒情的。从创作内容上来看,《诗经》多言志,古语云:“诗言志。”因而,从“言志”这一层面上来讲,可以将《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颂诗”和“刺诗”,其中刺诗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主要是由当时的劳动人民对社会的不满或士大夫对于朝廷、朝政的不满,有或者是一些人抒发不得志的忧愤之情。

一、赋比兴的手法在讽刺诗中运用

在《诗经》当中,它巧妙地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即比喻、反讽、夸张、对比这类的修辞手法达到其缝隙的效果,这可以说是《诗经》当中,讽刺艺术的一个异常重要的方面。诗经当中运用这类手法的诗歌极多,如《魏风·硕鼠》,其将统治、剥削者从头到尾的比喻为一只硕大的老鼠,极尽写作之能事,将剥削者的人性描绘得淋漓尽致,用“莫我肯顾”“莫我肯德”“莫我肯劳”三组词语,将剥削者的贪婪丑态描绘出来,写作者通过这样的艺术手法的运用,唤起读者从内心上的憎恶,将大老鼠的形象与剥削者进行类比,融合与统一,使读者能够很容易地体会到作者的讽刺与使人对剥削者的愤恨之情。

夸张的描写手法如《小雅·宾之初筵》首先对宾客饮酒后射箭的片段进行描写,然后再写祭祀之后的饮酒,最后描摹了宾客喝醉酒之后的丑态。作者通过夸张的手法将当时的统治阶级贵族的丑态描绘得淋漓尽致。从宾客礼让、文质彬彬的相互敬酒写起,最后写道他们东倒西歪、酩酊大醉,大吵大嚷,左右摇晃,乱舞癫狂。诗人的“刺”并不剑拔弩张,疾言厉色,只是反覆直陈醉酒之态以为警诫,除了烂醉后手舞足蹈的姿势不惜重言之以外,“载号载呶”、“乱我笾豆”、“侧弁之俄”写醉汉吵吵嚷嚷、弄乱东西、衣冠不正,也都抓住了特征。并且,诗人还善于通过“既醉而出,并受其福”之类的委婉语、“由醉之言,俾出童羖”之类的戏谑语,来作“绵里针”式的点染。从这些丑态百出的统治阶级贵族酒后的形象当中,反映出当时的贵族生活的腐败,表面上是道貌岸然的句子,其实是一群酒后无德的败类,诗人以“美”开篇,用“刺”结束,抨击了统治阶级的礼崩乐坏,嘲笑了当时的贵族阶级。

二、写实的方法在讽刺诗歌当中的运用

固然,比喻、夸张的修辭手法常见于《诗经》当中并贯穿全诗,而写实也是《诗经》讽刺诗歌常见的手法。如《节南山》当中,诗人就对当时周幽王重用扰乱国政的太师进行了强烈的抨击,表现了作者的忧国之情。诗歌以“节彼南山”起兴,象征着其权势的广大,南山象征着其权利的重要。首章先写出“不敢戏谈”以致“国既卒斩”,然后再写天降灾荒,饿殍满地,“丧乱弘多”,民不苟活,在写道高压控制民众的语言,最后写“民言无嘉”。从人祸到天灾,一步步写出了人怨天怒。当时虽然周朝东迁,号称自己“中兴”,而作者通过诗中的描写,写出了当时的权臣小人当道,国政腐败,权臣跋扈,使得天降灾祸,民不聊生。先就事论事的指责当时的太师权臣,并借此指责当时的周天子,读来颇为耐人寻味。

另外,诗经当中还有一些讽刺诗歌运用了描摹等手法,将现实当中的各类事物进行声音、状态上的生动的描绘,使读者读起来更能够了解其中的形象特征,增加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使读者能够引起联想,而这种方法的使用也能够使讽刺效果更为明显,使讽刺的事物更加突出其形象。

三、小结

《诗经》是我国民间文学的源头,其诗歌大多来自于民间的收集,虽然在那个时代人们还远远没有对其艺术特征做出相关的理论方面的阐释,但是,在作者、诗人与当时的先民的实际创作当中其实已经不自觉地将“讽刺”看作是诗歌的主要表现方式,因而它不仅仅体现了诗歌自觉反映社会生活的方面,更体现了作者与人民群众的情感与人格,使其具有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1]任慧. 《诗经》怨刺诗研究[D]. 青海师范大学,2014.

[2]乌梅花. 浅析《诗经》的讽刺艺术[J]. 青年文学家,2013,02:54.

[3]田益琳. 从艺术手法浅谈《诗经》中的讽刺诗[J].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05:81-82.

猜你喜欢

诗经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El oficio del lector
品读诗经
诗经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对“文学自觉”讨论的反思
文学病
那些年,我们读错的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