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小说叙事学研究综述
2017-03-10徐莉茗
摘 要:王小波生前人们对他的小说所知甚少,但在他逝世后却风靡一时,人们称王小波为“文坛外高手”,也引起了学界对他作品的关注。王小波的小说有着独特的叙事魅力,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研究者主要从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叙事时间等方面进行。
关键词:王小波;小说;叙事艺术
作者简介:徐莉茗,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3-0-01
一、叙事视角
王小波的小说在叙事视角方面具有独特性,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阐释。吕逸新、房伟在《“自由主义”的主体狂欢——论王小波小说叙述视角的“复古”与“创新”》中详细论述了王小波小说的叙事视角问题。他们认为王小波的小说不但没有呈现出旁知视角和隐知视角,反而出现了一种“复古”倾向,一种新的“主体性视角”,也就是其绝大部分小说都曾出现的叙事者——“王二”。王全民在《革命时期中的爱情——王小波的一次叙事实验》中分析了叙事视角的转换,在《革命时期的爱情》中,叙事视角的转换主要表现为叙事人称的变化。作品中第一人称、第三人称之间常常转换,偶尔使用第二人称。杨小菊则从叙事视角转换所产生的意义方面做了论述。徐琼、梁沛好等人认为王小波的小说中常用多重内视角来进行叙事,这种叙事视角为了取信于读者,经常把读者拉入到小说情境中,与读者进行直接交流。
二、叙事结构
王小波的小说很注重叙事结构,因此在他的小说中体现出了复杂的叙事结构。张懿红在《王小波小说艺术的渊源与创化》中说,“王小波的小说有繁复的叙事结构,他总是打通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各条时间隧道,自由穿越其间”[1]。韩旭东分析了《似水柔情》的叙事层次与结构内涵,认为“在这篇小说中采用了镶嵌式的叙事结构,其目的是让三重时空达到一种互相指涉、互为文本性的书写效果”[2]。刘承云则认为王小波的小说“多层呼应、多声共鸣,具有复调小说的特征”[3]。李明刚、李慧敏、韩彦斌等人认为王小波的小说具有“元小说”的特点。戴锦华在《智者戏谑——阅读王小波》中分析了《万寿寺》的叙事结构,她认为,“尽管在王小波的小说序列中,《万寿寺》是唯一一部明确地以语言、叙述、写作行为的多重自指结构而成的作品,小说在多个层面、多重线索、叙事人的多重身份、视点间构造了一处立体且开放的叙事空间,但类似特征却是王小波小说的共同特征。如果说凭借叙事人的间隔与遮蔽,王小波在作品中更为深刻地袒露了自己的伤痛与困惑,那么,也正是在双重主人公的结构中,王小波在其自指中投入了一种深切的内省与自我怀疑。”[4]
三、敘事时间
王小波的小说中几乎从未按时间顺序完整地叙述一个故事,他总是把叙事时间打碎,形成了他小说中独特的叙事时间。
太星南分析了《黄金时代》的叙事时间,认为“王小波在作品中刻意避免一次性的完整讲述,将时间变形,最明显的是追述和预述的交叠使用。”[5]张川平在《叙事时间的重塑与变奏——论王小波小说蕴含的时间观》中详细地论述了王小波作品中的叙事时间,他说,“王小波的作品赋予时间更多的主观性、差异性和可变性,他的‘时间观和‘人观相互迭合和印证,不同的时间失向和时间倾向将主体趋向‘自由王国的足迹延展开来。”[6]。熊锦华也分析了《黄金时代》的叙事时间,他认为,“王小波并没有严格按时间顺序将故事一一叙来,而是承担了蒙太奇的功能,让故事不是按自然时间的顺序,而是按作者主体构思的需要来组合。而在时间网络中,读者被反复前后抛掷,进入许多相距遥远的时间点,抛掷速度之快令人惊异”[7]。
关于王小波小说叙事学的研究比较全面,但挖掘形式背后的意义有待深入。
注释:
[1]张懿红:《王小波小说艺术的渊源与创化》,中国比较文学,2004年第4期,第13页。
[2]韩旭东,谈王小波《似水柔情》的叙事层次与结构内涵,2016年第6期,第2页。
[3]刘承云,庄谐与复调——论王小波小说文体的狂欢化,2010年第12期,第117页。
[4]戴锦华,智者戏谑——阅读王小波,当代作家评论,1998年第2期,第29页。
[5]太星南,王小波《黄金时代》叙事分析浅谈,红河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第54页。
[6]张川平,叙事时间的重塑与变奏——论王小波小说蕴含的时间观,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第55页。
[7]熊锦华,叙事时间与艺术乐趣——从《黄金时代》看王小波对小说艺术的探索,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年第6期,第33页。
参考文献:
[1]吕逸新,房伟.“自由主义”的主体狂欢——论王小波小说叙述视角的“复古”与“创新”[J].兰州学刊,2008,(7):193-196.
[2]王全民,革命时期中的爱情——王小波的一次叙事实验[J].小说评论,2001,(1):12-15.
[3]杨小菊,论王小波小说叙述视角转换的意义[J].文化学刊,2015,(2):107-108.
[4]徐琼,论王小波《2015》的叙事策略[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5):17-20.
[5]梁沛好,王小波小说的叙事魅力[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56-60.
[6]宋小放,王小波小说叙事视角分析[J].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7]李明刚,自由思想的艺术表达——王小波《万寿寺》的叙事学解读[J].文教资料,2012,(11):99-101.
[8]李慧敏,“虚构之美”和“无中生有”——对《万寿寺》的叙事技巧及审美效果分析[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1):109-113.
[9]韩彦斌,论王小波创作的元小说特征[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85-90.
[10]苏锦萍,试论王小波小说的喜剧叙事艺术[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9):101-102.
[11]杨开浪,论王小波早期小说的叙事模式[J].学园,2015,(28):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