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人道主义思潮视角下《活着》的生存伦理

2017-03-10纪翔

青年文学家 2017年3期
关键词:人道主义温情

摘 要:《活著》是一部充满人道主义关怀的作品。它在叙述苦难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底层人民面对苦难的超然与冷静。本文在人道主义思潮的视角下重新审视《活着》的生命哲思,体悟余华的生存哲理。

关键词:活着;人道主义;温情

作者简介:纪翔,哈尔滨师范大学,生于1992年,研究生在读,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3-0-01

较80年代文学来说,90年代文学的意识形态色彩削弱了,民间性增强,因此,进入90年代以后,在80年代颇具启蒙性质的人道主义文学思潮逐渐发生了演变,其主潮被更为世俗的人道主义所替代。90年代,尤其是新世纪以来,人道主义思想已不局限于阶级、国家、战争、善恶进行人道主义反思,人道主义思潮从以启蒙为目的走向世俗化,余华的《活着》便是其代表作之一。《活着》这部作品以作家独特的人道主义视角以及人道主义关怀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价值与可贵。

一、用人道主义接通生命存在的意义

90年代所倡导的人道主义主张回归人性中最基本的伦理原则,理解并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而对那些企图凌驾于生命之上的特权予以坚决地拒绝和反对。余华的小说《活着》便对这种人道主义理想作出丰富的呈现。福贵年少时纨绔成性,输光了家产,父亲被他活活气死了。而在福贵接下来的人生中,又目睹了一位位亲人相继离去。儿子为镇长妻子献血,却因输血过量失去生命。女儿凤霞因难产致死,接着不堪生活重负的妻子愤然离世。四年以后残疾的女婿在工地遭受意外而死,与福贵相依为命的外孙也因吃下太多豆子丧了命……生命的消逝已不再是一个空洞的符号,在死去的人身上,我们看到了更加积极的人生状态,它让活着的人更加珍爱自己的生命。作家努力地将死亡融入平凡的生活中,用直面死亡的态度反观生命的价值,这是对人的命运的终极关怀。

在福贵的人生遭遇中,死亡和苦难接踵而至,然而隐忍的福贵总是止步于死亡边缘,善待生命,无怨无悔地承受着生命加之于他的种种厄运。余华认为,作家写作不单单为了控诉、揭露或发泄些什么,更重要的是要向读者呈现一种高尚的生命形态。所谓的高尚不是盲目的、简单的美好,而是经历风雨后的泰然,超越善恶的迷思,用悲悯的情怀审视世界。虽然这里向我们呈现的是死亡,但是它却时时刻刻都在教会我们怎样不死。小说中福贵对待苦难的坚韧,用人道主义接通了生命存在的意义,这是中国无数百姓尤其是处于社会底层的贫苦大众共同遵循的生存观念和生命智慧。

二、苦难叙事中融入温情的人道主义

《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两部作品充斥着温情的人道主义关怀,是余华与启蒙式人道主义的告别,即由血腥、暴力、死亡所构成的非人道的描绘转向温和的人道主义的呈现,但其绕不开的主题是苦难。人道主义思想及其表现形式处于不断地演变过程中,尤其是迈入90年代以来,“苦难叙事”、“同情”等话题也有着更加丰富的内涵。在过去,那些处于底层、被非人性社会以及历史非理性压迫的人们往往是被同情的对象,这类苦难叙事的终极目标指向的是“批判”和“启蒙”。90年代以来的人道主义文学思潮里,苦难叙事已不单单肩负着启蒙和批判的重任,它更大的意义在于建构人的自我生存价值和理想的美好人性。

苦难的话题在文学中屡见不鲜,在《活着》中,令人感到心痛的是,小说中所呈现的这些苦难,都是由那些品行纯洁善良的人承受着。这些挣扎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们,都是本性善良的弱势群体,这更能唤起人们的同情心。然而,《活着》这部作品不仅停留在那些令人垂怜的死亡体验,作家更要表达的是人类面对苦难的担当。很明显这部作品里融入大量的苦难叙事,在命运无情的压迫下,人的坚忍以及善的人道主义情怀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善”成为了超越苦难的中心力量。这温情脉脉的人道主义不仅体现了作家对生命的尊重及关爱,更包含了一些世界性因素诸如存在的终极价值体悟等,这是人道主义崭新的发展方向。

文学向我们展示的苦难并非空洞无意义的,其终极目的是要展现如何战胜苦难的自我超越精神。也许苦难是宿命般的存在,或者是人祸而非天灾,那么,人最宝贵的本质是乐观与担当。这部作品所执着展现的便是人的承担能力。虽然福贵的父母、妻子及儿女纷纷离开了他,但是福贵一直艰难的活着,无论苦难多么深重,都要顽强的坚持,这样才能凸显苦难的本质。所有这些都在教育我们:活着就要遭遇苦难,要勇于承担。民族的苦难,抑或是农村基层的朝令夕改,福贵都默默忍受,他身上超乎寻常的忍耐力让我们折服。福贵从一开始的下田种地,到小说末尾的一人一牛的犁地,我们看到了他骨子里的那份坚持和从容。这就是福贵所代表的最底层农民身上的脚踏实地的精神,劳动是福贵承担苦难的内在支撑,如福贵这般的底层农民,他们大多都有着淳朴、踏实、仁爱、善良的品质,而其中最重要的是他们身上有着一种不服输不怕难的韧劲和乐观主义精神。这乐观的心态让他们即使在最艰难的境遇里也能满怀希望的憧憬。这种乐天派精神让他们能真正的正视苦难并看淡苦难,年复一年,他们的生命力也变得如野草般强韧,令人敬佩。

活着不仅是对自我生命的珍视,也是对离开人的尊重。活着是一种态度,生不可选,死不该选,活着就是人生最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达敏.中国当代人道主义文学思潮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2]黄伟林.以坚忍的姿态承担不可抗拒的苦难[J].广西:南方文坛,2007,5.

[3]孙蕾.活着的真实[J].广西:学术论坛,2009,11.

[4]高圣华.超然冷静下的温情与忍耐[J].广西:今日南国,2009,2.

猜你喜欢

人道主义温情
论陶德麟先生的人道主义思想与人道情怀
氤氲的温情,混沌的大美
藏在墨水里的温情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救援无国界,志愿发扬人道主义精神
跟踪导练(一)5
极度生存状态下的人道主义
倒逼的正义与温情
温情美文两则
温情故事两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