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风
2017-03-10吴颖雯
吴颖雯
泉州南安的九日山上,有13方祈风石刻,纪录泉州历史上的祈风仪式和海外交通的重要史绩。这是当年人与神最纯粹而直接的契约,也是在繁华的海丝之路上最朴素的祝祷。
“既事,登九日山、憩怀古堂,回谒唐相姜公墓,至莲花岩而归”,南宋宁宗嘉泰元年(1201年)冬,泉州地方官员在九日山摩崖上留下了痕迹,就如他的前辈和后辈们一样,在九日山闲情漫游亦或是虔诚饮福之前,必须先完成一件要事——进行祈风仪式。渔民、海商均会进行祈风仪式,相较于经济有限的渔民,海商的祈风场面华丽,祭品丰富。官方主持的祈风祭奠更是隆重,有符合礼制的一套规定,包括祭祀的时间、参与官员、程序和祭文等。
九日山祈风是宋代泉州的一大要事。南宋政治、经济重心南移后,海外贸易带来了巨大的财政收入与奢侈品的满足感,成为香饽饽,往来海商络绎不绝,泉州也成为南中国最重要的造船和外贸中心,成了当时的国际大都市。因对外贸易频繁,泉州地方政府在九日山昭惠庙设置了祈风的定制。
九日山成為南宋泉州的祈风重地,盖得益于其声名。九日山“山奥衍明秀,溪流演漾,峰峦映发,隐为一区”,所以“自晋以来,缙绅先生以及方外之侣多登憩焉” ,蔡襄、苏才翁等倾心于此,留下题刻,祈风官员也会在仪式结束后游览一番再乘兴而归。除此之外,九日山中藏有名寺,有建于西晋太康九年(288年),闽南佛教第一古刹——延福寺,更供奉着闽南的第一代海神——通远王。
通远王在唐宋年间,肩负着求晴祈雨、护驾保航、保平安去病害等社会功能。至北宋末年,泉州对外贸易兴盛,通远王保护航行的功能被不断扩大,香火旺盛,信众繁多,在南宋即有了昭惠、通远王、善利王等多个封号,是其最受官方重视的时期。
参与向通远王祈风仪式的官员,以泉州知州和市舶提举为主,还有泉州地方官员、市舶司、南外宗政的官员和泉州知名人士等。泉州的船只顺西北风而去,乘东南风而归,按照季风和海流方向的判定,每年举行“冬谴舶、夏回舶”两次祈风盛典,隆重肃穆,而在礼毕后则勒石记事。所以,目前能够在九日山上寻得“舶司岁两祈风于通远王庙”等题刻,甚是珍贵。
九日山上的摩崖石刻有75方,以宋刻为主,在包括景迹提名、登临题诗等内容中,13方祈风石刻无疑最具有历史价值。登上九日山,凝望这些石刻,犹见当年香火鼎盛的昭惠庙,神情严肃而虔诚的官员鞠躬叩拜,满载希望的船只扬帆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