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草养羊”相得益彰“晴隆模式”绿色脱贫
2017-03-10杨霞
杨霞
晴隆生态畜牧业逐渐转型升级,走出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晴隆模式”,建成集生产、加工、销售、物流为一体的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
晴隆县因地制宜大力推进生态畜牧业发展,因势利导,结合自身资源优势,紧紧围绕“扶贫开发、生态建设”两大主题,把加强产业扶贫作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带领群众致富的重要抓手,不断深化和拓展“晴隆模式”,全面建设生态晴隆,助力脱贫攻坚。
“羊书记”升级“晴隆模式”
“我们晴隆山高、坡陡,如果不养羊种草,做其他的,老百姓不知道还要多少年才能熬出头。”晴隆县扶贫办主任舒展说。
晴隆县位于贵州省西南部,全县国土面积1331平方公里,山高坡陡谷深,石漠化严重,人们在这块异常贫瘠的土地上耕种,贫困如影随形。晴隆属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重点县,同时也是贵州省同步小康重点扶贫的4个贫困县之一。截至目前,晴隆县贫困总人口有79100人。
2001年以来,借助农业产业化扶贫项目,晴隆县大力发展草地畜牧业,成功创造了“晴隆模式”。
“最初的‘晴隆模式就是借助扶贫项目,县草地畜牧中心把母羊‘借给农户养,产出的羊羔归农户所有。”扶贫办主任舒展介绍。
据了解,为帮助群众早日脱贫,已故“羊书记”姜仕坤自上任后,深入基层调研,立足地形实际和农户情况,改变原有发展模式,提出“因地制宜,靠人工种草养羊,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扶贫效益同步发展的富民模式”。
改善羊的品种,是“羊书记”姜仕坤打造“晴隆模式”升级版的第一步。将晴隆本地湖羊、杜泊羊和科尔索羊作为父本,澳洲白羊为母本,通过人工授精杂交培育出了“晴隆羊”。
虽然“晴隆模式”不断深化,农民养羊的积极性却不高,姜仕坤提出改革:由政府帮助农户贷款购羊、资助建设和种草,实现农民全部拥有产权,提高农民养羊积极性。
“为了动员农民积极养羊,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惠农、益农的政策,如贴息贷款给农民,解决他们的资金困扰;农民不懂养羊技术,草地中心会有技术人员免费给他们培训,教他们养;在规划区内进行种草、养羊的组织和大户,都会有相应的奖补扶持。”长流乡党委副书记、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宣传研究组常驻副组长李方说。
养羊的规模上去了,可是养出来的羊该如何销售?为了帮助群众走出“养羊容易卖羊难”的困局,经过姜仕坤和相关工作人员的努力,晴隆县引进了海权清真肉羊食品加工公司。
截至2016年底,海权清真肉羊食品加工公司的销售额已突破两亿元,较去年增加了15%左右,同时与中国最大的餐饮链供应公司签订了全年3.6亿元的销售大单。
目前,“晴隆模式”已辐射全县并带动14个乡(镇)、96个村、2.41万户农户参与种草养羊。已种植人工草地48万亩,改良草地38万亩,出栏种羊1.276万只,出栏商品羊31万余只,养羊户户均年收入约三万元,年收入最高的达到86.8万元,“羊产业”全年为农户创收近四亿元。
特色品牌走出大山
“我们的目的是要把产业做大,把市场打开,把老百姓带富。”晴隆县委书记张国志在晴隆羊推介会上说。
脱贫攻坚,重在产业,成在产业。县政府搭台,县委县政府四大班子站台,以推介会、“晴隆羊”众筹项目、“晴隆文化节”“三碗粉”等平台凝聚合力宣传“晴隆羊”;組建、培育经纪人队伍,千方百计推销“晴隆羊”,集全县之力塑造“晴隆羊”品牌。
当然,这只是晴隆在打造特色品牌中的一部分,按照把“晴隆羊”做大做强的发展计划,晴隆县正在筹建面向西南地区的活羊交易市场,一方面解决晴隆羊的销路问题,提高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吸引更多的龙头企业进驻晴隆,以企业带动产业发展。
“现在在活羊交易市场务工的是小寨村的30户贫困户,等建成后,会带动更多的贫困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晴隆县草地畜牧中心副主任刘树军介绍,“我们引进的设备很智能,羊的体重数据会通过屏幕直观显示,体重、肉质合格的就会进入合格通道,不合格的就会提示,这样方便我们对羊群进行管理,提高效率。”
目前,晴隆正在打造一条标准化、产业化、科技化的产业链道路。活羊交易市场已初具雏形,将于2017年正式投入使用,通过活羊交易市场使全县活畜迅速融入国内大市场,吸引更多客商来晴隆县进行畜产品交易,让“晴隆羊”走出大山。
算“脱贫账” 念“致富经”
“房子建了,路通了,两个儿子结婚了,现在挨着家就能挣钱,收入比以前种茶高了好几倍,政府真是让我们老百姓得到了实惠。”沙子镇三合村繁育中心的养羊户张达勇高兴地说。
张达勇和妻子杨雪都是三合村农民,家里有两个儿子,在来繁育中心之前,家庭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是靠种茶和种薏米,一年下来也就一万元,入不敷出的经济压力让老张的两个儿子最终选择了外出打工。
“以前每天都劳作,全家人一年下来才挣一万块钱,把种子钱,肥料钱这些扣完也就六千块钱,一家四口人完全不够用。这两年,家里不仅建了两层小楼房,两个儿子也成家立业了,日子真是越过越好。”基地内,穿着晴隆羊业工作服的杨雪说。
回忆养羊初期,张达勇起初还是有点担心,“因为养羊种草都要钱”,但真正开始养羊,才体会到政策带来的利好。“草地中心不仅要给我们种子,给肥料,还要请小工给我们种好,还有技术人员来教我们养。”如今,张达勇夫妇在繁育中心工作,离家近,年收入可达到七万余元。
让三合村村民日子越过越好的是县委县政府在三合村投资建设的“晴隆羊繁育中心”。
“来了晴隆你就一定要去沙子镇三合畜牧园区看看,那里是我们扶贫工作的一个典型。”晴隆县扶贫办舒展说。
晴隆羊繁育中心总投资高达0.5亿元,存栏优质种羊五千多只,2015年更是带动核心区生产优质杂交羊四千余只,解决了肉羊良种短缺的当务之急,同时也填补了南方无肉羊品种的空白,更重要的是通过“基地+农户”的形式,解决了当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大幅提升了农民收入。
谈到“基地+农户”的脱贫模式时,刘树军说:“我们不直接给贫困户钱,而是帮助他们找到致富的方法,才能真正去掉穷根。农户在我们这儿割草,一天80块钱,一年差不多可以挣两万块,再加上他们自己种草卖给基地,一亩地差不多五千至六千块,年收入可以达到三至四万,把这笔‘脱贫账算清,才能真正把‘精准经念好。”
回望三合村,满山遍野绿油油的草地。像张达勇这样的脱贫例子在三合村有很多,在晴隆也有很多。日子慢慢变好不仅是贫困户的心声,更是政府脱贫攻坚工作从“输血”到“造血”的巨大成效。
晴隆生态畜牧业转型升级,从“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到在喀斯特山地上人工种草养羊,走出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晴隆模式”,建成集生产、加工、销售、物流为一体的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辐射带动全县农民增收致富。(责任编辑/顾海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