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为山和他的雕塑艺术

2017-03-10王文章

艺术评论 2017年1期
关键词:雕塑家雕塑创作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雕塑院建院九周年之际,“匠与意”雕塑展暨中国青年雕塑邀请展在中国雕塑院开展,我们看到院长吴为山和雕塑院顾问、特聘艺术家潘鹤、钱绍武、盛扬、曹春生、叶毓山、田世信、陈云岗、李象群、王少军、吕品昌、王中、殷晓峰、霍波洋、鲍海宁、景育民、程兵等著名雕塑家的代表性作品,也看到李.峰、郅敏、柳青、孙龙本、李继飞、张崴、尚荣、邓柯等一批优秀青年雕塑家的作品。老、中、青雕塑家作品的集中展示,以独特的艺术追求、鲜明的艺术风格和强烈的时代精神令人瞩目。展览以“匠与意”为主题,整体性、学术性地呈现中国雕塑院建院九年以来,在雕塑创作、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和贡献。在院长吴为山的带领下,雕塑院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创作实践,一批学术成果出版,一批优秀作品问世,一批青年雕塑家茁壮成长,推动中国当代雕塑艺术境界不断提升。在学术研讨会上,来自理论界、美术界的专家学者一致表示:中国雕塑院作为重要的学术机构,它引领和倡导了中国艺术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拓展,探索和创作具有当代中国文化精神的艺术表达,不断发扬促进具有中国精神的艺术创造力,中国雕塑院的雕塑家从传统文化中取得养分,将创作成果转化与回馈社会。

回顾中国雕塑院走过的不平凡的九年历程,不能不谈到著名雕塑家吴为山作出的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之初,建立一个专门的雕塑创作机构,是当时那一代雕塑家们的夙愿,但因种种原因没有实现。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之后,中国雕塑院的建立,可以说是“应运而生”。吴为山则以其创作的国内外影响,以其在坚守中国精神、中国气派基础上,倡导时代风格、国际视野的文化理念,以其“诗风荡洋,文气堂堂”“形神兼备、气象万千”,独具意象风格的“写意雕塑”的艺术主张和成功实践,也以其在南京大学雕塑研究所所长任上的建树,而成为中国雕塑院的首任院长。九年一瞬间,但雕塑院在吴为山院长的领导下,老、中、青三代雕塑艺术家和艺术理论家同心同德,开拓进取,如今已建设成为有凝聚力、感召力和影响力的具有国际性声誉的雕塑艺术平台,雕塑院的许多展览和理论研讨活动,已在引领我国雕塑艺术创作的发展,推动建立具有中国影响力的国际艺术评价体系方面发挥作用。特别是吴为山的一系列作品,已在国际上展示出中国当代雕塑艺术创作的独特面貌。

在中国雕塑院建院九周年之际,我们不仅看到吴为山作为院长对雕塑院事业发展的贡献,更可喜的是也看到吴为山作为一位雕塑家,他以不间断的创作,不断推出新的一系列作品,而这些作品在审美品格的把握和艺术创造意境的开掘上,都有令人眼前一新之感。记得 2008年初,我在南京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主题雕塑并主持学术研讨会,当时看了吴为山创作的纪念馆主题雕塑《家破人亡》《逃难》《冤魂呐喊》和《胜利之墙》,深深为作品思想和艺术的震撼力所感染,久久不能自已。这组作品深刻形象地再现了中华民族近代史上被外来侵略者凌辱、屠杀的一个不可忘却的记忆,同时也形象性地表达了最后的胜利属于正义的奋起反抗的不屈的中华民族。作品不去正面表现屠杀,但父老乡亲逃难路上的悲惨情景,扶老携幼、家破人亡、冤魂呐喊,一幕幕场景,都使人如见刀光血影,那惨不忍睹的屠杀场景如在目前。侵略者对善良人性的毁灭,不能不激起参观者内心强烈的震撼!吴为山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主题雕塑的创作,将个人情感体验与民族情感、人类普遍情感融为一体,以独特的出人意外的大胆构思,借鉴中国传统雕塑、雕刻技法和艺术精神,吸收西方雕塑艺术元素,运用表现与再现、写实与写意融汇统一的表现手法,以再创造的独具个性特征的意象风格,丰富而又强烈地揭示了受害者的痛苦、挣扎、不屈、奋起,作者对他们内心情感和外化形态的把握十分准确、统一。在当时观摩这组主题雕塑后的学术研讨会上,我曾指出,这是可以堪称我国当代最高艺术水平的为数不多的雕塑作品,从世界范围来看,这样的作品在当代雕塑中也属杰作,它将作为这个时代雕塑创作的标志性作品留给后世。

在我国当代雕塑家中,吴为山创作作品的数量也是惊人的,已有近五百件作品问世。题材从孔子、老子等古代圣贤,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领袖人物,到作为题材主体的近当代文化名人,还有稚童、妇女、老人等普通人的形象。吴为山以充沛的激情在自己的表现对象上倾注力量,挖掘人物具有深度的精神世界,赋予冰冷的材料以灼热的灵魂,赋予瞬间静止的造型以中国文化生动的人文精神。他的作品呈现着一种敦厚的“中国气质”,这种气质是无形的,但却似乎是从人物的身心中洋溢出来,不管作品的人物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着的,神情静穆的还是灵动的,都有一种厚度。我们正是从这种厚度中解读出吴为山作品追求的“中国精神、中国气派、中国风格”。我在 2008年评论吴为山创作的《史实力作,写意精神——吴为山的雕塑艺术》一文中,认为在雕塑手法上,吴为山借鉴西方现代雕塑经验,将中国传统美学的写意精神和绘画上的写意元素引入雕塑造型,抛弃繁琐的细节,捕捉形与神的统一,因此他的雕塑无论从“再现”的角度看还是从“表现”的角度看,都显得特别传神。吴为山的雕塑与西方人的雕塑拉开了距离,也与当下偏于西化的中国雕塑颇有不同,他以自己独创性的艺术形象,形成了人们所认知的独特的艺术风格。在近十年以后的今天,吴为山更以大量的优秀作品奠定了具有独特个性、独特面貌的个人风格。他的作品立在那儿,人们一望即知:这是吴为山的作品。創立具有广泛认知的独特个性风格,是一个时代杰出艺术家的必备条件,但仅此并不够,他的作品还须同时具备很高的文化品格和时代应该达到的最高艺术境界。吴为山可讲是一位三者兼备的雕塑家。 2010年,香港中文大学因吴为山的艺术创造成就授予其荣誉院士,指出吴为山“走在艺术发展的前沿,为雕塑开拓新视野,界定新定义 ”。著名艺术家熊秉明曾说:“艺术家往往创作能敏捷挥就者,难刻画深入;能苦心经营者,少一呵而成之妙。为山作品神速痛快又能供人长期反复玩味,其用思灵活多出人意表。 ”著名艺术评论家邵大箴说吴为山的雕塑作品“不仅有刚柔相济的鲜明个性,有含蓄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且有深厚的人文精神”。著名科学家杨振宁说吴为山大大小小的每一件雕塑作品,都洋溢着真、纯、朴的特点,“打造了一个神似与形似之间的微妙平衡,而这种平衡正是中国艺术的立足之本”。不久前,俄罗斯国家艺术科学院在授予吴为山金质奖章时评价“吴为山从中国伟大的传统文化中获得灵感,创作感动世界的作品 ”。我认为这些评论和肯定,从不同的角度指出了吴为山雕塑创作的本质,即从中国文化的深厚内涵和当代多元美学趋向(包括外来元素)中寻求形与神把握的平衡点,以形写意,以意见神,以神领形,以浑朴之形,寓灵动之魂,在契合当代中国审美意趣演变的形式美感把握中,去塑造个性化的艺术形象。正如吴为山自己所讲,要在“诗风荡洋、文气堂堂”“形神兼备、气象万千”的独特意象风格中实践文化理想和艺术追求。

吴为山的创作以独特的艺术个性、朴厚的文化品格和神妙的艺术境界得到普遍肯定,其作品应邀在英、法、意、加、日、韩、荷兰等国家的重要艺术机构和纽约联合国总部展出,他以雕塑创作的成就获得英、法、俄等国的重要奖项和荣誉,他的“中国雕塑”在美、英、意、韩、丹麦等国的重要艺术殿堂或场所永久陈列。应该说,吴为山为中国当代雕塑以自已的面貌在世界艺坛占有一席之地而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吴为山的艺术成就并非凭空而来。是我们这个时代为艺术家创造了思想和艺术自由驰骋的阔大空间,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吴为山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新的时期,才能够以勤奋的努力去问道习艺,撷采中外,融汇古今,自成一家。吴为山在创作实践的同时,注重理论概括,他的《视觉艺术心理》《雕琢者说》《雕塑的诗性》等专著及《写意雕塑论》《雕塑与中国人文精神》《模糊与传神——从人物精神的塑造谈起》《我看中国雕塑的风格特质》等论文及他的一系列艺术评论,与他的创作呈现的艺术面貌一起,为中国雕塑的当代发展提供了具有独创性的借鉴。我想,他结合创作实践对中国传统艺术精神新的阐释和发扬,一定会对我国当代雕塑的创作产生积极的影响。吴为山艺术造诣全面,其书法、中国画、油画等也有很深的造诣,厚积薄发,文化厚度、理论识见和多种艺术表现力的积累,使他以自己的雕塑艺术作品,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具有代表性、标志性的一位艺术家。

吴为山正值中年,艺术创造力也处于最旺盛的时期。中国美术馆馆长和中国雕塑院院长的工作重任,无疑会对他的创作产生影响。但吴为山似乎对管理与创作的关系处理得游刃有余,这两个机构都呈现着充满活力的职能状态,吴为山新的雕塑作品也不断问世。可以想见,他是把节假日甚至睡眠的时间用在创作上。来日方长,相信吴为山会以不断攀登艺术高峰的坚韧和执著,以意气风发的创作状态,将更多的新作品奉献给我们的时代。

王文章:中国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责任编辑:李松睿

猜你喜欢

雕塑家雕塑创作
巨型雕塑
Jazz
我的破烂雕塑
写实雕塑
雕塑家
创作失败
自然雕塑
关于《翔》的创作
当代雕塑家作品
当代雕塑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