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跨界融合中迸发活力
2017-03-10王廷信
2016年,藝术学从文学当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门类已达五年时间。因此,也是让人们从艺术学起步阶段的时间节点上观其所成的一年。而作为艺术学门类下集中于理论建设的一个一级学科, 2016年,多种力量融入艺术学理论的学科建设当中来,使艺术学理论学科从不同角度频频发力,在政策环境、组织建设、话题开拓、理论指向、批评力度、艺术教育、学科建设等方面迸发出无限活力。
艺术学理论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大环境,离不开党和国家的一系列政策。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已满两周年,《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实施也已一周年。最富有标志性的是,在本年度,习近平总书记在两大场合发表了与艺术学理论学科相关的重要讲话,如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习总书记的两次讲话是本年度艺术学理论学科的重要文献,让艺术学理论在获得前序政策持续性力量的同时又赢得了新的机遇。
2016年,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外历史的高度和中国现实的战略需求角度出发明确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 ”艺术理论家应当在一个需要理论而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大显身手,为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做出应有的贡献。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震古烁今的伟大事业,需要坚忍不拔的伟大精神,也需要振奋人心的伟大作品。 ”而要创作出振奋人心的伟大作品,必须正确面对 “人民”二字。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 “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的集合,每个人都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都有内心的冲突和忧伤。真实的人物是千姿百态的,要用心、用情了解各种各样的人物,从人民的实践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 ”习总书记的这番讲话,为“人民”二字赋予了新的内容。无论是文学家、艺术家,还是理论家和评论家,都需要正确理解 “人民 ”二字所包含的丰富内涵,都需要从根本上做到让文艺为人民服务,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国家、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优秀作品。 ”习总书记的两次讲话,要求我们在艺术理论建设与批评方面,应当及时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关注有血有肉的人民所面临的处境,关注鲜活的艺术创作现象,注意从历史和现实出发总结规律,让理论研究富有建树,让文艺批评富有生机。
2016年,也是艺术学理论学术组织日益完善并频频发力的一年。 7月25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视听艺术、音乐舞蹈艺术、曲艺杂技艺术、网络文艺委员会成立仪式在北京举行,标志着国家级的文艺智库建设初见端倪。其中的网络文艺委员会成为艺术学理论学科密切相关的委员会。该组织的成立,标志着网络时代的艺术开始受到专业人士的关注,标志着网络时代的艺术理论建设势在必行,也标志着艺术理论界面对日益兴起的网络艺术的高度敏感性。在组织机构建设方面,中国文艺“长安论坛”于8月20日在西安正式揭牌,成为继 2015年“西湖论坛”之后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所开辟的规模更大、话题更加宏远的高端学术论坛。 2015年9月,中国评论家协会在各地建立的 22个基地也在 2016年开始发挥作用。这些基地分别从各自的角度,主要运用专题会议和人才培养两大方式为艺术理论研究和艺术批评实践探路,为艺术理论和评论培育后备人才,在全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各类文艺机构引起了强烈反响。一大批优秀青年被吸引到这些基地所开展的活动中来,一大批艺术评论成果也相继涌现。与此同时,艺术学理论的传媒阵地建设也在本年度获得了可喜的进步,如10月27日,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与光明网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双方将共同致力于加强网络阵地建设、拓展文艺评论传播空间、培育过硬评论队伍、打造权威网上阵地。自此以后,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所构建的《中国文艺评论》杂志、中国文艺评论网、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众号等“一刊、一网、一号”形成规模,并与中国社会科学网等学术网络形成了联动机制,为艺术学理论研究和艺术批评及时有效发声营造了良好的传媒生态。 2016年12月18日,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创办的《艺术学理论》杂志编辑委员会会议在北京召开,宣布该刊将于 2017年面世。该刊的创办将会汇聚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前沿成果,成为引领艺术学理论学术研究的风向标,也是艺术学理论学科的重要传媒阵地。
2016年,也是艺术学理论不断开拓新话题的一年。 8月20日,首届中国文艺评论长安论坛正式启幕,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一百余位专家,大家围绕文化自信与世界眼光、现实主义与中国传统、中华美学与当代呈现、网络文艺与时代审美等四大理论热点问题进行研讨,引起理论界的广泛关注。 9月16,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在北京开幕,来自全球 43个国家和地区的 400多位专家参与了为期四天的研讨。本次大会以“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中的艺术和艺术史”为核心概念,突出强调了从中国古老文明中孕育起来的中国艺术魅力及其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地位,由此以历史的眼光回溯中西文明同等的重要性,形成对人类文明和文化艺术遗产新的认识与阐释。本次大会是在一个新的时代为中国艺术重新定位,也是在中国经济崛起的同时把中国艺术放在世界范围内重新考量的自觉行动。 9月23日,由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发起的艺术人类学视野下的当代社会建构国际会议在长沙开幕。本次会议围绕“艺术人类学视野下的当代社会建构”,从艺术民族志的书写范式研究、艺术人类学的历史与理论研究、艺术人类学的田野个案研究、设计与日常生活四个议题进行探讨,体现出艺术学理论学科自觉楔入当代社会建设的新的姿态。 11月26日,第12届全国艺术学年会在南京开幕,本次年会以“跨界”为视角,分别围绕艺术理论跨学科研究、中西对话中的艺术理论研究、艺术理论与社会功能作用的重新审视、艺术生存环境的变化与艺术审美特征的变迁等四个议题进行了探讨。本次大会吸引了全国各地约 200位学者的积极参与,尤为可贵的是一大批青年才俊加盟其中,以大胆的跨界话语讨论艺术问题,体现出艺术学理论学术后进的勃勃生机。
2016年,艺术学理论在开辟新话题的同时,也体现出清晰的理论指向。这就是在强调文化自信的基础上,一方面开始在世界范围内为中国艺术理论重新定位,让中国艺术理论在世界艺术理论话语体系中彰显力量。不少学者呼吁重新估价中国传统艺术理论资源的价值,许多学者在强调中华美学精神的时代特质,也有大批学者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理论体系探路。另一方面,艺术学理论也体现出一种务实精神,在强调艺术与当代社会之间密切关系的同时,让艺术渗透到当代社会的构建过程当中,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有生力量。此外,艺术学理论也试图在“跨界”当中拓展自身的视野,调整自身的焦距,从而在交叉融合的过程中寻找到新的研究方法,让艺术学理论获得新的话语机制。
在艺术评论方面,本年度也是热点迭起。 2016年,是汤显祖、莎士比亚、塞万提斯三位戏剧大家逝世 400周年,这三位巨匠的周年纪念引起了艺术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全国各地围绕这个话题大约进行了数十场研讨,一大批评论成果涌现出来。最令评论界关注的是这三位巨匠在当下的价值。他们在四百多年前所创造的经典之作时过境迁之后还能给当下的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人们应当怎样面对曾经辉煌的经典?怎样从经典当中汲取力量化为今天的创造活力? 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美国的民谣歌手鲍勃 ·迪伦,引起评论界的热切关注。把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一位歌手是诺贝尔文学奖设奖以来的重大突破,不少专家认为,虽然歌词也很具有文学属性,但本次颁奖也让人们不禁思考文学与音乐之间的关系、文学未来的出路,不禁担心诺贝尔文学奖在滑出文学的轨道上还要走出多远。这种现象反过来也让人们思考文学的跨界趋势,思考文学从文字文本向相邻文本的渗透现象。 2016年,以虚拟现实和交互特征而著称的 VR技术的出现也让艺术评论界为之震惊。评论界的第一反应就是 VR技术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人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进而改变人与艺术之间的关系问题。 VR技术应用范围很广,而在艺术创作、艺术传播与接受方面可能会引起革命性的变化。对于艺术批评而言, VR技术的出现能否进一步消解主流批评话语的作用?能否让大众在脱离现实的技术语境中获得艺术滋养? 2016年,在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第十一届艺术节等重要文艺创作与展演中,吸引了大批评论家积极参与,让评论在大型艺术展演活动中发挥作用。评论家对大型艺术汇演和艺术节庆的渗透,体现出艺术评论从坐而论道向关注重大事件迈进的主动性,也体现出艺术评论试图以自己独特的声音影响创作、引领风尚的积极姿态。此外,本年度持续引起评论界关注的还有艺术的评价标准,互联网时代艺术评论的内涵及其发展趋势,对于网剧、直播等新现象的思考。
2016年,艺术教育也成为热点话题。 10月23日,艺术学晋升学科门类 5周年学术研讨会暨首届“中国艺术教育论坛”在杭州举行,该论坛以“梳理艺术学科建设成就,推进艺术教育转型创新”为宗旨,为中国艺术教育发展以及艺术学科建设建言献策。在本次会议上形成的中国艺术学科建设“杭州共识”,强调进一步兼顾高等教育的共性和艺术学科的特性,艺术创作成果应当成为评估艺术学科建设水平的核心指标之一,构建多中心并存、多层次共进的发展格局,弘扬中国艺术创造和艺术教育主体意识和自主精神,希望进一步扎根中国土壤,聚焦中国特色,弘扬中国精神,从中国文化根源和现实经验出发,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学科体系和艺术教育体系,推进艺术教育转型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一份精神力量。 12月3日,以“艺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 2016国际艺术教育高端研讨会在杭州召開,来自海内外的四百余位专家共同探讨艺术教育的本质意义与实践方法。论坛强调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加强学生的综合素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12月10日,第11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本次论坛旨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发扬和增强艺术院校的改革创新意识,积极探索中国艺术教育发展的趋势和路径,为创新艺术人才模式、实现艺术教育的新跨越提供助力。
2016年,艺术学理论学科也在谋划未来。国务院学位办组织艺术学理论学科评议组制定《硕士博士学位点申报基本条件》,这种行动意味着国家将启动新一轮的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的申报。在该行动的影响下,一大批高等院校在自行调整学科,许多高校重新制定政策、规划班底,备战新一轮的学科点申报。艺术学理论学科在目前全国 20个博士学位授权点、 6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的基础上,将有部分高校在新的一年获得艺术学理论博士学位授权点,一批高校获得艺术学理论硕士学位授权点。这也意味着艺术学理论学科队伍的壮大。
2017年,艺术学理论学科将迈向新的一年。在未来的一年里,习近平总书记于 2016年关于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的讲话精神将会启动 2017年度艺术理论研究新的热点。 2016年度艺术理论界和评论界启动的新话题也将于新的一年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继续发酵。
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任务。随着学术组织的完备,在新的一年里,艺术学理论的学科建设必将继续完善,富有中国特色的艺术理论体系探索必将取得新的进展,以主流评论为路径的艺术评论也必将会在网络时代的众声喧哗中引导走向,获得应有的地位,艺术教育也将启动新的模式,尤其是学术界所倡导的艺术学科的评价标准将会在新的一年里呈现力量,引导艺术教育健康发展。
声明:本文在撰写过程中参考了部分网络资料,恕不一一注出。
王廷信: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责任编辑:雍文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