恍若昨日已三年
2017-03-10陈鹏
陈鹏
手头上有一份材料,记载了国家艺术基金成立三年来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大量有说服力的数字统计令人兴奋。但是,我感触更多的是数字背后的东西,是那些让人们观念发生变化的东西。
首先,国家艺术基金深层次点燃了全社会艺术创造的激情。在国家艺术基金设立之前,国家没有一个面向全社会的鼓励扶持高水平艺术创作的机制,几乎所有的艺术团体和有抱负的艺术家都遇到过创作经费求助无门的窘迫。而面对这种窘迫,许多优秀的创意设想和创造热情就无痕地泯灭了。国家艺术基金的成立,尤其是面向全社会直接申报的机制,点燃了不同层次的艺术团体和广大的艺术家的热情。参加艺术基金全国巡查时,遇到过一个残疾青年作曲家在妈妈的陪伴下向我们叙说他的实现音乐梦想的故事。他从小学习音乐,受过专业的作曲教育,生活的所有感受都转化为旋律在大脑中回荡,但经济能力所限,他无法把自己的音乐梦想转化为真正的音响,无法把个人的华彩乐章与社会分享。为此他十分痛苦,妈妈也为此愁苦。是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人才项目让他把音乐在脑海中的回荡变成了真实的音响,可以让更多更多的人与他一起分享。中午,热心的工作人员因为行动不便留他与我们一起吃了工作餐。饭间,他兴奋地向我们讲述着他的音乐理想,同时也几乎是感恩戴德式地表达了对艺术基金的感谢。专家们鼓励他把自己的项目做得更好。妈妈在旁边任泪水在含笑的脸上缓缓地流淌。当时我们一行同志真的感觉好幸福、好有成就感。国家艺术基金实实在在地帮助了他。在他身上我们深刻地感受到艺术基金激发了全社会的艺术创作潜能。三年来,这种潜能不断涌动,正积蓄着更大的力量迈向新的艺术高峰。
其次,开拓了艺术创作的视野,自觉向国家水准攀登。目前,国内大型舞台艺术的主体仍然是省市国有艺术表演团体。过去,地方国有艺术院团的创作经费主要来自同级文化主管部门。因此在艺术创作的项目安排上,主要的出发点是地方性。其创作思维也基本局限于地域文化、地区发展、地方导向、地方领导。从经费申请的角度讲,地方性越强,保险系数就越大;反之则越小。院团长们在艺术创作生产上基本上是以本地區的视野为基础的,同时在艺术水准上,也是以本地的竞争力和影响为目标的。国家艺术基金设立之后,情况发生了重要的改变。现在大家艺术立项的重点主要放到了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的申报上。申报国家项目,艺术的视野和水准也随之发生改变。现在与一些院团长聊起此事,他们在整合自己艺术优势资源的基础上,首先要考虑的是题材在全国的意义和影响。一些应时的、相对狭窄的题材就不再作为重点来考虑。因此思路更加开阔,视角大大拓展。更重要的是,对艺术水准的自我设定也更高了。一是要放到全国艺术发展的总体中比较;二是要到全国同种类艺术的最高水平上比较。他们感觉是,可以按照艺术规律自由地选择了,但相对也标准更高,创作更难了。可以说艺术基金的实施改变了人们的创作观念,基金机制把整个艺术创作的基点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水平。
第三,改变了艺术生产粗放式管理的模式,逐步把艺术生产的机制向科学化、规范化转变。过去院团长艺术生产主要关心的是两个点,排什么戏,总共多少钱。其余的基本上是碰到什么解决什么,拍拍脑袋就决定。国家艺术基金所实行的“剧目 +项目、创演 +管理”的模式,正在改变传统艺术生产的粗放式管理模式。院团长们对艺术生产的整体性、程序性、预期性、目标性认识,大大加强。项目作为一个整体,不仅有大轮廓,还要使整个项目层次分明、步骤严谨;每个环节的进行还要有严格的操作程序;项目进行要有具体的时间表,以及对未来运行效果的预判和安排;同时对艺术水准、社会效益、经济状况要有目标责任。基金刚开始申报的时候,许多人觉得这就是形式,拍拍脑袋填上就行了。可是运行起来发现,不按规定还真的不行。运作模式的改变促进了思维方式的改变,细节的深入促进了思考的深入。我在与院团长的接触中深深感觉到,国家艺术基金的申报实施改变了他们的管理思维方法,同时也提升了对艺术作品生产进行整体把握的能力。这种转变可能对未来的艺术发展产生意想不到的作用。
第四,大量优秀艺术作品大幅度流通,改变了供给侧的结构。把精美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是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心愿,更是文化惠民的最实际的体现。但是多年来,我们在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很少把剧目的交流演出作为一个应有程序(这与经费拮据也有关系)。致使剧目生产完成之后,除了参加全国性艺术活动,大部分都只能与本地的观众见面,很少能走出本省进行交流,甚至在省内也得不到交流。由此,全国各个层面上积压了大量优秀作品没有发挥应有的价值,造成了巨大的优质资源闲置。近两三年来,我在济南观看了国家话剧院的《伏生》等十几台基金扶持演出的优秀剧目,也看到了山东部分院团到外省演出的情况。今年春天在广西看了舞剧《跟随妈勒走天边》,又看到了该剧在全国巡演的反响,再联想到前面说到的情况,真的被震动了。国家艺术基金的实施从传播交流项目和新项目展示这两个方面突破,盘活了闲置与新生的资源,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舞台演出大繁荣、民族文化大交融、特色文化大交流、惠民服务大突破的壮观局面。而且在我看来,这些沉寂的优秀作品数量之大、质量之高,其再加工攀登艺术高峰的潜力,其再传播对服务社会的意义,甚至比新创作项目还要大。我特别想看到这方面的情况与总结。可惜得之甚少。
第五,锻造了一支特别能战斗的专业队伍。参与基金活动印象最深的是工作人员。对专家无可挑剔的服务、对申报事无巨细的应答、对工作无怨无悔的奉献,让人感叹不已。专家们会经常谈论起他们的服务热情,他们对业务的精通,他们工作量的超出想象,他们大量加班而不能正常领取加班费的奉献精神,他们因工作紧张而亚健康。我们甚至都有点儿抱怨,怎么就不为他们争取更多一点的公平合理、按劳取酬——感谢他们为文化发展做出的贡献,也希望他们的工作状况能越来越好。
恍若昨日已三年,风生水起看明天。是为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