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的课堂”的思考与实践
2017-03-10陆云峰
【摘 要】课改的核心是改课。“学的课堂”追求的是校本化和个性化的改课,其实践与思考不仅丰富了当下教育学的内涵,也对传统教学论提出了挑战。学的课堂,不仅让我们认识到课堂教学的本质,更是对教学的真义再次进行了理性思考。
【关键词】改课;“学的课堂”;表达;行动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10-0055-02
【作者简介】陆云峰,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教师发展中心(江苏南通,226300)教研员,高级教师。
一、在“学的课堂”旗帜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20世纪70年代在国际教育发展报告,即《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應使学习者成为教育活动的中心”,“如果任何改革不能引起学习者积极地亲自参加活动,那么,这种教育充其量只能取得微小的成功”。报告的判断是:“学习的过程现在正趋向于代替教学过程。”这种论述与判断,揭示了教学的本质与改革的走向:以学生学会学习为核心。
但是,“以学为核心”不是一句空话,必须有策略与技术的支撑。“以学定教”,从方法的角度支持“以学为核心”,找到了方法,“以学为核心”才有了过河的桥或船,否则,教学的核心是落空的。“先学后教”,从教学的程序上支持“以学为核心”,程序变了,教学的结构变了,“核心”才会落实在教学中。“多学少教”,从教学的时间上支持“核心”,没有学生学习时间的保证,“核心”仍然很可能被边缘化。这样,形而上的“道”与形而下的“器”“技”结合,“道”引领“器”“技”,“器”与“技”应当为“道”服务。
因此,我们提出了“学的课堂”的课改理念,要求各校根据教育科学和学科教学的规律,在班级授课制特定的时空里,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主线、以学力为旨归的课堂教学模式,力求让每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课堂学习中得到最大限度发挥,着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逐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进程中,我们强调,各级各类学校须准确把握“学的课堂”建构的基本理念,在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讲究教育教学技术的同时,更要盯住学生,聚焦学生的“学”,致力于优化学生的学习行为,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学习品质的提升作为改革目标。
于是,我们提出了“学的课堂”的五大理念:
一是课堂是焕发师生生命的场所。生命课堂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最终指向。我们无论提出何种口号,或者试图建构某种课堂教学模式,目光都应该聚集于师生的共同成长。直面教师的成长,就是要不断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在结构的优化中提升教师的教学智慧,继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生命成长。直面学生的成长,就是要求无论什么样的教学活动,都必须以学生的学为基点,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为中心,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长足发展。
二是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是永恒的教育主题。“学生的学习”是推动教学根本性变革的核心。课堂教学的改革必须从改变教师教的方式入手,从而改变学生学的方式。
三是教师的教应立足于学生的学,一切教学活动的设计都应服务于学生,服务于学生的学。以学定教、以学施教、以学促教应该成为永远不变的教学原则。
四是课堂教学需要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协调统一。科学性是实施高效课堂教学的前提,课堂教学必须符合教育科学的规律和学科教学的特点,即需要一种模式来规约教学的过程。也只有在教学模式的熟练化之后,教学的艺术性才成为可能。
五是学力的提高是评价课堂教学是否高效的重要标准。评价课堂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必须基于学生显性学力和隐性学力的提高。
二、让改变真正发生
课改的进行伴随着课堂教学的变革。从古代教学到现代课堂,从夸美纽斯到杜威,无一不在对课堂教学进行着不断规划,通州的教育改革也有着自己的特色与风采。
1.从教案设计到学历案设计的转移。
在“学的课堂”中,我们不仅仅关注如何设计好教案,而且更关注学历案的设计与使用。学历案反映学生的学习经历,体现的是对学习全过程的敏觉判断。学历案是教师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
优化学历案的设计和使用,直接关系到学生以何种状态进入课堂,关系到课堂教学从何处出发、从哪里入手。因此,在“学的课堂”建构中,我们大部分学校都不约而同地将“预学案”“导学案”“练学案”作为模式建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花了很大的精力进行研究。特别是对“预学案”的设计与使用,全区曾经就此进行过一次现场沙龙,并达成共识:一是“预学案”的设计必须体现一个“精”字,目标要精当,内容要精选,设计要精心,阅评要精致;二是“预学案”的运作要体现一个“学”字,对新学内容,必须安排课前或课上的专门时间让学生先行自学,确保学生带着印象学习,带着兴趣学习,带着问题学习,带着思考学习,带着方向学习;三是“预学案”的使用要体现一个“导”字,要明确提出“预学”要求,提供“预学”提纲。
2.从显性训练到隐性学力的转移。
课堂教学改革必须以提高学生的“学力”为宗旨,必须把学生看作自主的、有足够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的“人”,让学生在课堂中实现“三会”——会学、学会、会用。在对全区多个“学的课堂”模式的论证中我们欣喜地发现,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比率远远超过了以前,而且能够主动地思考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一种源自内在驱动下的学习状态,从听到的上百节课反馈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已经熟练掌握并能够灵活运用。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问题的不断探究不仅仅是一种表面化的训练,更是在多种形式的体验中有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学习的“兴趣与欲望”。这是显性学力和隐性学力的有效融合,必然会促成学生“基础学力”的形成与提升。
3.从单维发展到多维发展的转移。
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我们关注的是整齐划一的课堂,忽视了学生作为个体生命存在而具有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课改后,我们的课堂教学又在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在“学的课堂”中,我们期待这个矛盾能够得到有效化解,使得三维目标得到真实体现。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尽量做到情境化,将问题置于生活的场景中,让学生有一种认同感。情感化,从课前导语到每一学习板块的过渡语,都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让学生感受到温馨与亲情。在学习方式上:一是自主学习,在尝试解决问题中,既让教师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又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过程;二是合作学习,让小组讨论变得有序、有绩、有情,所有成员都能体验学习的愉悦与充实;三是全班探究,实现小组间的思维碰撞和成果共享。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不仅仅实现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还将个体发展置于群体发展中,实现了个体认知在集体思维中的健全发展。<\\Ysc01\d\江苏教育\2017年\2017管理\02\KT1.T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