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去哪儿创始人一口气开了5家“便利蜂”便利店深陷“围城”,还是门好生意?

2017-03-10

看天下 2017年6期
关键词:杂货铺小店便利店

2017年开春,便利店这门慢生意突然火了。海外零售巨头、线上快消大咖和互联网新生代中坚力量都看中了这块蛋糕。

先是家乐福在华成立投资公司,聚焦便利店业态。随后,快消B2B电商中商惠民对外宣布,完成对“爱鲜蜂”战略投资并实现控股。

2月初,5家名为“便利蜂”的24小时便利店在北京中关村苏州街附近低调试营业,其背后是一度淡出大众视野的去哪儿网创始人庄辰超,他创办的斑马资本为其注入3亿美金。

无独有偶,前去哪儿网集团副总裁、去哪儿酒店业务创始人张泽几乎同步跨入零售界。张泽创立了杂货铺进货比价平台“货圈全”,以比价模式瞄准全国零散的小杂货店。便利店这瓶老酒能在新入场者手中玩出新花样么?

资本“闻”风先动

2016年,北京市场消费总额达2万亿元,这一数字背后是2000多万人口的日常消费,北京需要多少便利店来满足他们?

便利店的发展与城市经济发展和人口结构密切相关,连锁化品牌化便利店正是北京市商务委鼓励发展的方向,消费需求加政策引导,资本敏锐地嗅到了机会。

除了庄辰超的斑马资本,近两年还有不少争相入局的玩家。如“爱便利”宣布获得亿元融资;“宅可便利店”成功众筹融资百万元;校园O2O便利店“门口头”获1000万元融资;便利店O2O平台59store获3000万元等例子。

资本狂热的背后是便利店业态在中国零售市场的迅猛增长。据尼尔森发布的《2016年度中国卖场超市购物者趋势报告》显示,便利店的渗透率从2015年的32%上升到38%,消费者对便利性的高需求将持续,他们的消费会进一步从大型商店转移到相对较小的零售渠道,便利店将迎来发展新机遇。

2016年8月,中国连锁经营协会针对便利店行业开展的行业调查显示,近四成的便利店销售总额同比增长10%以上,2016年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从便利店的门店数量也可窥见一斑。2014 年全国便利店门店数同比增长21.96%,而百货和超市业态的增幅仅为个位数。便利店是唯一保持两位数增速的实体零售业态,呈现出逆势增长的势头。

红杉资本数据也显示,2015年每天都有3家新的便利店诞生。

尽管如此,在“便利蜂”之前,国内并没有大资本和具备优秀的管理、运营能力团队进驻便利店行业,大多便利店以夫妻店、小作坊,或者逐级分销的粗放型形式发展,效率较低。因此,一旦有大规模资金介入并整合资源,国内便利店市场就有了想象空间。

有观点认为,便利蜂的核心价值在于构建新的供应链体系,即新销售渠道+新供应商。新的销售渠道主要是定位和新用户群,新供应商主要是销售的产品和品牌,最终构成新供应链体系会跟全时、7-11等竞品有很大不同,这个新供应链体系将是便利蜂的护城河。

“弯腰捡钢镚”

不过,互联网的打法并不一定适合便利店。“这是一门弯腰捡钢镚的生意。”即便获得4轮融资,估值一度超过10亿美元,并在近日获中商惠民战略投资并控股后,爱鲜蜂创始人兼CEO张赢依旧如此感叹。

张赢介绍,爱鲜蜂的定位是“掌上一小时速达便利店”,专为各种“懒人”服务,主打“新鲜美食,闪电送达”,其主要用户定位为年轻白领人群。爱鲜蜂基于现有的社区小店进行改造,没有了选址开店等复杂的重资产流程,利用小店现有人工、库存和店铺面积去实现线上线下的融合。

与传统便利店赚差价不同,爱鲜蜂的盈利模式主要来自线上成交总额(GMV)抽成以及B2B供货的差价。爱鲜蜂向社区小店输出技术、运营,在此基础上会获得一个扣点。另外,作为导流平台给小店提供流量的同时,爱鲜蜂还给小店提供的供货商,比如生鲜和常温品,从这里收取一定的差价。

张赢还透露,未来盈利点将扩大至更多的增值服务,如供应链金融、洗衣、送花都可以通过最后一公里的社区小店来完成。

不过,这套打法并非一开始就想通了。由于早期定位不够清晰,张赢也踩过不少坑。爱鲜蜂本着携互联网工具进军、改造传统行业的初衷,但O2O互联网公司、生鲜电商、零售便利店等多重身份定位不明,公司难以合理规划人力及相关资源投入。爱鲜蜂一度陷入裁员、高管离职以及拖欠供应商货款等风波。

此外,爱鲜蜂在跨区域扩张也同样受过挫。张赢表示,爱鲜蜂在各地都自建仓储和物流体系,兼具B2B和B2C,又有小店,供应链不存在可复制性。只有在一个区域形成优势之后,才能把管理和运营输出到异地。要是过早进行异地扩张,管理水平就会脱节,很容易翻车,因此爱鲜蜂在2015年下半年整改,聚焦提高整体效率。

“围城”

爱鲜蜂踩过的“坑”折射出互联网玩家进入便利店行业共同存在的问题。新入局者“便利蜂”能绕过坑,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吗?

与其他传统便利店不同的是,便利蜂店内多个位置悬挂二维码,提醒消费者可以下載App进行自助扫码结账服务。此外,门店还提供预约下单,到店提货服务,以及周边300米配送服务。中关村银科大厦店还设有二层休闲区,方便消费者进餐。更多地融入移动互联网因素是便利蜂明显的特色,便利蜂也将自己定义为“以科技驱动”的便利店企业。

然而,想搞“互联网+便利店”似乎没那么容易。

据TechWeb报道,便利蜂试营业当天,经常会出现无法识别二维码的情况。在线下单到店自提的服务,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顺畅。在便利蜂的APP下单,支付完成后,会生成一个四位数的提货码。进店之后即是专门的自提区,报上提货码后,工作人员在iPad上找到相应订单,提货码验证确认后,就可以将商品拿走。整个过程中,店员需要在iPad反复滑动几次,仔细确认后才能找到订单。

如果便利蜂所谓的“科技驱动型企业”仅限于在App内增加一个自助购物,其实并没有什么太令人惊艳之处。要知道便利蜂所在的银科大厦附近一公里内,已经有三家同类的便利店了,拿不出什么“新花样”,估计要面临不小的竞争压力。对了,银科大厦的便利蜂店铺,这个地方的上一个店家是曾经试图用互联网思维颠覆煎饼行业的黄太吉。

如果把视线从新入场玩家身上移开,另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呈现出来——目前,全国便利店品牌已达到262个,其中上海、深圳、南京的便利店品牌均超过10个。便利店在保持高速发展的同时,竞争压力也在进一步增大。业内人士给出的数据是,一家便利店的日营业额至少要达到6000元才能盈利,但大多数的便利店都无法达到这个数字。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目前国内便利店行业似乎正陷入“围城”:城里活得光鲜的玩家不多,城外却总有人蠢蠢欲动想进来。

庄辰超看走眼?

庄辰超和张泽都是理工科天才,前者毕业于北京大学,后者是美国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硕士,两者年少时都在各种数理化类竞赛中频频获奖。这样的天才会不会看走眼?

在便利店这个看似传统的零售业态,过去少有互联网和资本联手跨界大举进入市场。传统零售市场在电子商务的冲击下,大卖场作为主战场在2015年首次出现负增长。“相比之下,便利店及街头小店增长迅速、接近消费者,兼具社区服务功能,提供便民服务的零售终端正随着科技发展,在日常生活中发挥愈加重要的作用。这是零售行业吸引资本进入的原因之一。”张泽认为。

据不完全统计,当前国内至少有560万家杂货铺,一年的销售额差不多是10万亿,其中有3万亿是烟草销售,还有7万亿是非烟草销售。市场巨大且杂乱,杂货铺甚至没有统一称呼,在广东一带被称为士多店、福建一带叫甘仔店、上海叫烟纸店,在北方,杂货铺就叫小卖部。而在一二线城市大家熟识的便利店品牌,实际都有区域性限制,与全国覆盖强大的杂货铺相比,其实数量就少了很多。

“基于这样的零售市场状况,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迅猛发展,零散生长在各个角落的杂货铺急需转型升级。传统的杂货铺行业,没有标准化也没有品牌,但它们需要信息透明化和标准化。”张泽表示,他创办的“货圈全”作为杂货铺一站式比价平台,旨在打破零售行业进货价格信息不透明的状态。

虽然庄辰超并没有公开重金投资便利蜂的原因,但很可能醉翁之意不在酒。“说到底,我们需要通过传统零售业态接近消费者,到达零售终端,整合資源。实体店的未来不仅是一个卖货的店,可以延伸为渠道、平台、快递收发点、生活方式服务站等。到达零售终端,就会有其他生意可做,比如整合供应链。”张泽告诉记者。只不过庄辰超做的是自己投建零售店的“重资产”模式,而张泽依托现有小店开发业务的“轻资产”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马云提出“新零售”概念,肯定了线下零售的必要性与必然性,越来越多互联网从业者“杀入”实体零售,如何打通线上线下环节成为零售行业的新命题。

猜你喜欢

杂货铺小店便利店
星环上的杂货铺(下)
星环上的杂货铺(中)
完美小店
星环上的杂货铺(上)
各地便利店有多绝?全国网友吵翻天了
便利店指数
年味小店
暖和一下
微型杂货铺
步步高年内将开10000家便利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