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津战役支前工作
2017-03-09杜艳艳
杜艳艳
平津战役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的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由林彪、罗荣桓和聂荣臻指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第2、第3兵团及地方武装一部在北平、天津、张家口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决战,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平津战役历时64天,人民解放军取得了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1个伪“剿匪总司令部”、1个伪警备司令部、3个兵团部、13个军部、50个整师及非正规军4个师,共52余万人的巨大胜利,国共损失比:13.3:1,基本上解放了京津地区。
辽沈、淮海和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国民党军的精锐部队丧失殆尽。从此,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局面已经基本确定。这胜利的背后除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第2、第3兵团及地方武装一部的奋勇杀敌外,还离不开平津、冀中地区的所有支援,没有这些地区的物资、人员的保障,平津战役可能会持续更长的时间,这不利于全国局势的稳定。
随着战事的发展,冀中解放区在十月份就动员一切可能动用的力量开始平津战役的支前工作。平津战役爆发后,冀中区提供各种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援,号召广大翻身农民紧急行动起来积极参加支前工作,积极动员党员干部参加支前,并且让参加培训的村干部提前结业,全部投入到平津战役支前的工作中去。除了人员的调动,物资更为重要,这不仅能够保障前线战士的供给,还能解决伤员的迫切需要。十二月十四日冀中区在新镇设“支前指挥部”,并设支前总站,军区副政委王奇才统一负责支前指挥部的工作。
冀中区为平津战役提供了最为重要的物资保障。这次支前工作的任务主要是粮柴、草与油盐等副食品的供应问题,而这一供应任务是十分艰巨的(物资的临时集中、从老解放区调运的路线太长),部队的需要又是极其庞大的。从以下的数字说明物资运输的巨大:
据冀中行政公署记载,第八、九、十一分区从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到一九四九年一月十五日,共运输小米4996万斤,新粮1570万斤,白面606万斤,小米、花料、白面这三项共计总数为7172万斤,共用大车约102443辆,白油已运出136万斤。
根据河北省档案馆馆藏的冀中军区后勤司令部《解放平津战役冀中区支前工作简要总结》记载:自去年十二月十三日东北人民解放军进平津前线起至今年一月三十一日我军和平进入北平止,仅仅四十八天的时间内,总共调运粮食:计小米71555185斤,白面8867978斤,花料27044960斤,仅就地取给之小米8887262斤,白面35001斤,共116390386斤(已开支小米31708741斤,白面3931485斤,花料13852972斤);调运公草31683662斤,公柴60999659斤,调运白油23050000斤(运部队食用850000斤),食盐1120000斤(运部队食用650000斤),菜17670000斤,干粉328353斤(运部队食用100000斤);咸菜200000斤(运部队食用15000斤);调运肉2200000斤。其次为了调运这样大批的物资(连同发动及攻坚器材885车,服被类903车,共总计2万万斤),共动员大车323739辆(内长勤10197辆,短勤313542辆),小车4190辆,自行车500辆,船404只(内有打冰用小船103只),冰床1455只(这些船只、车辆有的连续运输一个月以上,有的一次往返千余里);第三为了转运伤兵、押送俘虏、看守物资、护桥护路等动用担架191个连(每连27副担架),民兵134个(每连130人);第四为了便利交通,保障运输及部队执行任务顺利,共计修路3026里,架新桥64座(大木桥21座、草桥9座、浮桥11座、人行便桥2座),修铺旧桥21座,打冰268里。把以上数字综合起来,再加碾米磨面(人工505560名、畜力252780头),缝制口袋等等零星动员的人工畜工,全区在战役期间参加支前民工约计2158593人,畜力895914头。这就是这次平津战役四十八天中冀中区的动员情况,这是一次规模较大的支前工作。
在这次空前规模的平津战役中,后方支援工作中的送粮工作成为最主要而且繁重的工作。冀中区在送粮工作中以空前紧张热烈的情绪下基本上保证了前方部队的供应,完成了运输任务,但在运输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由于准备不足,在战役开始之后,供应布置未能及时展开,前方战役打响了,后方才开始突击运输,这样就造成了运粮过程中严重的损失和人畜财力的极大浪费。在总结了之前的经验教训后,各分区在主要的运输线路上增设了指挥、食宿、供给站等。供给站的任务主要是补给大车牲口草料之不足,一般都派当前区较负责的干部,个别重要的站,冀中分区亦派干部去领导,这样在运输过程中可以尽最大可能节约时间,减少浪费。指挥、食宿站的任务主要是负责指挥大车行走,解决民工的食宿、及公路桥梁的保护、修理和处理临时发生的问题。一般派区干部协同村干部负责。另外水上转运站负责大车拉粮卸下后,装船转运。冰上转运站是把粮食用大车拉到高坦处,改用冰床转运。有了这些供给、转运站,使运输过程减少了不必要的浪费,节约了時间。
平津战役能够取得伟大的胜利,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看到了东北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军的骁勇善战,看到了领导者的正确决策,看到了平津地区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然而容易被我们忽视的就是冀中区从上到下的物质保障。从提供不计其数的米面柴草,到冬天的棉衣棉被,从各种运输用的车辆、牲畜,到铺路、建桥使用的攻坚器材,从担架连的担架,到日夜兼程的民工,我们冀中区为此次战役提供了最坚强的后盾,人民群众的热情高涨,为此次战役的胜利谱写了一曲凯歌。
冀中区完成了各项支前任务,特别是部队的供应任务,使部队行军作战以及生活中没有感受到太大的困难。冀中区人民能够做好这样的后勤保障工作,主要是因为冀中区的领导对这次支前工作比较重视,在战争还没有开始以前就主动的召开会议进行准备,等到战争到来时又马上抽调大批干部参加这一工作,特别是抽出主要干部参加;为了战争的胜利,大力保证士兵生活的思路比较明确,重点保证部队的供给。有领导的重视,有各级组织、干部和群众的大力支持。大家克服各种困难坚决完成任务的精神值得我们赞扬,虽然在物资运送的初期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由于缺乏长距离运输的经验,造成了物资的浪费,耽误了部队的供给,但同志们精心设计,很快找出解决办法,最终使困难得以解决。在加工粮食碾米磨面的过程中,冀中区的人民群众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努力工作,夜以继日的加工生产,再有民兵、民工运输粮食,许多同志包括担架队、医院、机关的同志们都积极配合,保证后勤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平津战役牵动着无数中国人民的心,即使不上战场冲锋陷阵,人民群众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处于华北地区的冀中区的人民群众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表现了对胜利的渴望,对和平的向往,他们大公无私的精神感染着前方战士浴血奋战,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作者单位:河北省档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