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实证研究

2017-03-09孙功代先祥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调查问卷对策

孙功+代先祥

摘要:通过安徽省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了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之道。调查结果表明,目前课程教学的总体状况较好,但学生对课程的认同度和教学的满意度有待提高,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管理和考核方法与学生的期望仍有一定差距,影响教学效果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就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而论,可采取如下对策:提升素质,塑造具有吸引力的教育者;激发兴趣,打造具有求知欲的受教育者;注重创新,创造具有实效性的教育介体;优化环境,营造具有感染力的教育环体等。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调查问卷;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6)05009306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中宣部、教育部制定的“05方案”指出: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的作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 2005年2月7日)。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很多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思政理论课难教和难学的问题。为了解大学生对思政理论课和思政理论课教学的看法,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课题组编制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调查问卷”,对安徽省内五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一、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问卷共设计了32道题目,分为6个部分:学生基本信息4题,学生对思政理论课的认知4题,对思政理论课教学的评价14题,对思政理论课教师的看法3题,对思政理论课学习的态度5题,对思政理论课教学管理和考核方式的评价2题。

32道题目包括单选题、多选题以及排序题,为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较性,课题组借助数据分析软件,对数据采取按比例统计和赋分值统计相结合的方式進行。对单选题的选项采取计算百分比的方式进行统计,对多选题和排序题的选项按照赋分值的方式进行统计。具体的赋分方法是:多选题每个选项1分,排序题按照选项顺序递减赋分,末项计1分,分数越高,说明认可度越高。

问卷以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和安徽理工大学等五所高校的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2015年6月,课题组向每所高校发出调查问卷200份,5所学校共计1 000份。2015年9月,课题组收回有效问卷968份,回收率96.8%。

二、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一)学生基本信息

学生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级、专业和政治面貌4个方面。在968份样本中,性别比例情况是:男生478人,占总人数49.4%。女生490人,占总人数50.6%。数据显示调查对象的性别比例基本均衡,有助保证调查结果的客观性。

年级分布情况是:968份样本中,大一389人,占比40.2%。大二364人,占比37.6%。大三154人,占比15.9%。大四61人,占比6.3%。大一和大二合计占比77.8%。鉴于思政理论课主要开设在大一和大二,因此调查数据比较全面真实有效。

专业分布情况是:工科类295人,占968份样本的30.5%。理科类243人,占比25.1%。文科类414人,占比42.8%。艺体类16人,占比14.6%。调查对象涵盖多个学科领域,具有较强的广泛性。

政治面貌分布情况是:中共党员52人,在968份样本中占了5.4%。共青团员874人,占比90.3%。其他政治面貌的42人,占比4.3%。

(二)学生对思政理论课的总体认知

1.学生对思政理论课的兴趣。在968份样本中,对思政理论课“非常感兴趣”的有118人,占总人数的12.2%。“比较感兴趣”的338人,占比34.9%。“不太感兴趣”的390人,占比40.3%。“说不清楚”的122人,占比12.6%。综合来看,对思政理论课“不感兴趣”和“说不清楚”的合计占了总人数的52.9%,“非常感兴趣”和“比较感兴趣”的占了47.1%,前者超过后者5.8个百分点。这样的结果与课题组的预想有相当大的差异。即使把“说不清楚”这样态度模糊的排除在外,不太感兴趣的40.29%也是一个非常令人忧心的数字。这说明学生对思政理论课的兴趣度并不高,思政理论课教师需要做的工作还非常多。

通过比对数据,课题组发现学生对思政理论课的兴趣度明显受到性别因素的影响。数据显示,在478位男生中,对思政理论课感兴趣(包括“非常感兴趣”,以下类同)的有241人,占男生总数的50.4%,即超过一半的男生对思政理论课感兴趣。女生对思政理论课感兴趣的有215人,占了490位女生的43.9%,兴趣度落后男生近7个百分点。

分析表明,学生对思政理论课的兴趣度还受到年级和专业等因素的影响。从年级看,大一学生对思政理论课感兴趣的有212人,占了总数(389)的54.5%。大二学生对思政理论课感兴趣的有153人,占总数(364)的42.1%。大三学生对思政理论课感兴趣的有64人,占总数(154)的41.6%。大四学生对思政理论课感兴趣的有27人,占总数(61)的44.3%。

从专业看,工科295位受访者中,对思政理论课感兴趣的有142人,占总数的48.1%。理科243位受访者,有126人对思政理论课感兴趣,占总数的51.6%。文科414位受访者中,对思政理论课感兴趣的有176人,占总数的42.5%。14位艺体类学生中有12人对思政理论课感兴趣,占总数的85.7%。

2.学生最喜欢的思政理论课。高校思政理论课的主干课程有四门,即“基础”课、“纲要”课、“原理”课和“概论”课。在967份有效样本中,有411人认为“纲要”是自己最喜欢的课程,占总数的42.5%。有254人选择了“基础”课,占总数的26.2%。189人选择“概论”课,占比19.5%。113人选择“原理”,占比11.7%。结果表明“纲要”课在学生中的受欢迎程度最高,最不受欢迎的是“原理”课,它和“概论”课的受欢迎度综合起来也不及“纲要”课。这种喜好严重分化的情况很大程度是由课程的内容和功能决定的。“概论”课特别是“原理”课理论性非常强,“原理”课进行的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教育,“概论”课的教学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不同时期社会实际相结合产生的理论成果。而“纲要”课史实性比较强,主要教学内容以历史为线索,阐明近现代中国人民选择马列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的原因。“基础”则比较贴近生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

3.学生对学习思政理论课的价值认知。968位受访者在回答“学习思政理论课对自己有何帮助”时,有22.9%的人答案是“完成课程学分的需要”,31.2%的学生觉得是“必要的意识形态教育”,认为“提高自身素质与理论水平”的人占了38.7%,还有7.2%的人感到思政理论课“有助个人事业发展”。

(三)学生对思政理论课教学的评价

问卷这一部分由14道问题组成,涉及教学效果、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等4个方面。

1.学生对思政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总体印象。教学效果是衡量思政理论课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数据显示,968位受访者中有,有614人对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比较满意”,占总数的63.4%。“非常满意”的则有162人,占总数的16.8%。“不太满意”有161人,占总数的16.6%。“很不满意”的有31人,占总数的3.2%。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学生对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还是比较满意的。

与前项“学生对思政理论课的兴趣”调查结果进行比对,课题组发现学生对思政理论课的评价与学生对思政理论课教学效果的评价并没有呈现正相关性。从表一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思政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兴趣度只有47.1%,而对思政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满意度则为80.2%。在性别、年级和专业方面均表现出了类似的反差。这其中,还有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即男生对思政理论课的兴趣度高于女生,男生对思政理论课的兴趣度50.4%,超过女生(43.9%)近7个百分点。但男生对思政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满意度则低要于女生,而差异同样将近7个百分点

课堂气氛是思政理论课教学效果的直观体现,当被问及“如何评价课堂气氛”时,35.7%的受访者认为“课堂气氛活跃,学习积极性高”,38.1%的受访者感到“学习缺乏兴趣,听课马虎”,而“学习态度消極,出勤率低”的在968位受访者中则占了10.2%,还有16%的人认为“课堂气氛压抑,师生缺乏互动”。从受访者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尽管多数人认为思政理论课教学效果总体令人满意,但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还是存在不少问题。对于存在的问题,在964份样本中(有4人未回答),20.6%的人认为是教学内容有问题, 29.5%的人则认为是社会环境的影响,49.8%的人把原因归结为教学手段和方法。也就是说,近一半的学生认为“思政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与思政理论课教师相关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问题。

2.学生对思政理论课教学方式的看法。学生最喜欢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呢?在设计此问题时,课题组要求受访者对四个选项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进行排序。在统计调查结果时,采取递减赋分的方式进行计算,最高项4分,最低项1份。按此统计方式,得分最高的是“开展课外学习及社会实践活动”,总计是2 518分。紧随其后的是“课堂材料分析和案例教学”,得到2 443分。“主题讨论式教学”排在第三位,得分是2 305分。学生最不喜欢的是“纯理论性教学”,仅得到2 147分。这样的答案在预料之中,因此课题组围绕实践教学又设计了3个问题。就“最喜欢的实践教学方式”这一问题,37.2%的人认为是“课堂讨论和影像教学”,24.7%的人选择了“志愿服务”,喜欢社会调查和参观考察的分别占了20%和18.1%。当被问及“哪一种方式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最好”时,966份样本中(2人未回答),49.7%的受访者选择了“课堂讨论”,23.7%的人认为是“分组评比”,选择“教师点评”的有16 %,选择“撰写实践报告”的则占了10.4%。在“实践教学可以锻炼哪些能力”这一多项选择中,通过每项赋1分的方式进行计算,得分最高的是“沟通协调能力”,获得699分。随后是“解决问题能力”、“综合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得分分别是657分、613分和610分。

3.学生对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的看法。教学内容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关键因素。在被问及“学生逃课的主要原因”时,967位受访者中(1位未回答)有578位选择了“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占受访者总数的 59.7%。由此可见,丰富和优化教学内容能切实提高思政理论课教学效果。那么学生最喜欢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呢?444人的回答是“热点时事”,占受访者总数的45.9%。404人选择了“历史人物”,占总数的41.7%。选择“理论政策”和“社会民生”的只有83人和36人,仅占总数的8.6%和3.7%。这个问题的答案触及到了学生在思政理论课上的兴奋点,实际上也明确了思政理论课教师的工作重点。

4.学生对思政理论课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的认识。在“影响思政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因素”这一多选题中,课题组同样要求受访者对选项进行排序。统计结果显示,“教师素质”是最大的影响因素,得分是2 948分。“学生素质”和“教学方法”的影响效果基本持平,分别是2 867分和2 870分。“教材内容”获得了2 836分,排在第四位。影响最小的是学习环境,得分是2 681分。

当被问及“影响教学效果的外部因素”时,受访者认为“社会环境”和“学校重视的程度”是两个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分别占到37.4%和30.4%。影响最弱的是“往届同学”和“家庭教育”,仅占7.2%和6.6%。“专业课教育”的影响效果居中,占到总数的17.6%。

班级是进行思政理论课教学的主要载体,目前高校普遍采用大班授课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对于“思政理论课最合适的班级规模是多少人”这个问题,50.2%的受访者认为应当是80人以下。认可80至100人的占29.9%,100至120人的占11.6%。只有不到7.6%的受访者认为120人以上的班级规模是最合适的。

与班级规模相对应的是班级构成。42.1%的学生选择“文理融合”,以便形成跨学科视野。31.5%的学生觉得“自主选课”最好,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选择“自然班级”的仅有13.6%,理由是有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监督。最少的是“文理分开”,只占12.6%。

(四)学生对思政理论课教师的评价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什么样的教师能激发上课兴趣”,受访者认为和年龄没有关系,选择老、中、青教师的比例差距不大,分别占到受访总数的7.2%、9.2%、12.2%。绝大多数学生选择“幽默风趣的教师”,比例达到总数的71.1%。在被问及“教师缺乏吸引力的原因”时,有67.4%的学生归咎为“教学方式陈旧,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有部分学生认为是“理论功底薄弱”和“语言表达欠佳”,分别占到11.9%和16.1%。还有4.2%的受访者认为教师缺乏吸引力的原因是“对马克思主义将信将疑,教学态度敷衍”。当问到“思政理论课教师最需具备哪些素质”时,受访者将“人格魅力”放在首位,其次是“责任感”、“学术造诣”以及“教学能力”。

(五)学生对思政理论课学习的评价

思政教育能否取得成效,主要取决于受教育者的需求程度。调查发现,学生学习思政理论课的主动性还是比较强的。在“学习思政理论课的动力”这一问中,43.8%的人认为是“提高自身理论素质”,被“教学内容吸引”的有18.9%。 “应付考试获得学分”以及“课堂纪律约束”这样被动需求的,分别占比是27.1%和10.2%。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当被问及“在思政理论课学习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多数受访者认为是“学习动力不足”,占总数的40.2%。认为“内容抽象难懂”的有24.2%,还有17.7%的人觉得“学习氛围不好”,17.9%的人感到“目标不明确”。

这种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就直接影响到课堂表现,46.1%的受访者表示上思政理论课时“只听不做笔记”,远超过“认真听讲做笔记”的32.6%,选择“做自己的事情”和“根本不听甚至逃课”的各占16.2%和5.2%。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同学课堂表现不好,听课不认真。因此在面对老师提问时,真正愿意思考的只占受访者总数的25.4%,46.5%人是被迫去思考,而不愿去思考或等老师自己回答合计占到总数的28%。

课后学习是课程学习的重要环节。当问到“你如何解决课后遇到的与思政理论课相关的问题”时,选择“上网查询”的有57.8%, 选择“图书馆查询”的有14.3%,选择“和同学交流”的有19.2%,只有 8.7% 的学生愿意向老师请教。这表明网络已经成为学生课后学习的主要帮手,而教师的作用则非常有限,这也影响到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六)学生对思政理论课考核方式的评价

考核是检验思政理论课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对于思政理论课的考核内容,39.9%的学生认为应该侧重于“思想道德素质”,20.5%的学生认为应该侧重于“科学思维能力”,选择“时事热 点”的占29.8%,选择“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只有9.8%。在问到“哪种考核方式最好”时,52.8%的受访者选择了“开卷考试”,32.3%的受访者选择了“撰写课程论文”,还有7.9的学生认为“上机考试,随机抽题”最好,选择“闭卷考试”的仅占6.8%。由此可见,很大一部分学生希望思政理论课的考核内容应侧重于思想道德素质,考核方式应灵活开放。

三、思考与建议

通过对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课题组看到目前思政理论课教学的总体状况较好,但学生对思政理论课的认同度和思政理论课教学的满意度有待提高,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管理和考核方法与学生的期望还有一定差距,影响思政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仍然任重道远。对此,课题组结合调查数据从过程论角度进行了一些思考。

过程论认为,思想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围绕一定的主题,在特定情境中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受教育者形成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要素主要有四个,即教育者(主体)、受教育者(客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介体)、社会环境及其所提供的教育支撑条件(环体)。”[1]就本质而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介体和教育环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提高思政理论课教学效果,可以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四个构成要素着手[2]。通过对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介体和教育环体的改造与完善,综合发力,整体推进,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提升素质,塑造具有吸引力的教育者

打铁还需自身硬,提高思政理论课教学效果,思政理论课教师必须要有过硬的素质。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与北师大师生座谈时,提出“四有”好教师标准,即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仁爱之心。这四条标准实际上也指明了思政理论课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首先,思政理论课教师必须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思政理论课教师群体的特殊性要求教师首先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否则不可能讲好思政理论课。很难想象,一个对自己要传授的观念都将信将疑的人,怎么可能让学生信服?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各种思想相互激荡,大学生的价值观日趋多元化,思政理论课教师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切实解答学生思想认识上的误区和疑难问题,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其次,思政理论课教师必须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思政理论课的政治性和思想性,要求思政理论课教学不是简单的教材内容传递,而是知识体系的再创造过程。思政理论课教师要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及时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研究和回答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三,思政理论课教师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结构。目前高校开设的几门思政理论课程,其知识结构几乎涉及到人文社会科学的所有领域。这就要求思政理论课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存和完善的知识体系,并且要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如此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多角度、多侧面去论证问题,启发学生,从而增强思政理论课的说服力和吸引力。第四,思政理论课教师要有丰富的教育艺术。思政理论课教学是一项科学性活动,也是一项艺术性活动。科学性让思政理论课充满说服力,而艺术性则让思政理论课充满吸引力。作为思维工具的语言是思政理论课教学艺术的直接体现,同时思政理论课“真理力量”也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实践表明,教师语言表達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水平。在“思政理论课教师缺乏吸引力的原因”这一问中,认为“教师语言表达欠佳”排在选项的第二位。因此思政理论课教师要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用学生熟悉的语言说话,通过语言的魅力让学生感受到思政理论课的魅力。

(二)激发兴趣,打造具有求知欲的受教育者

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学生学习思政理论课,兴趣是关键。但是在问卷调查中,对思政理论课感兴趣的仅占受访者总数的47.1%,不及半数。学生对思政理论课普遍不感兴趣,一个最现实的原因就是很多学生认为思政理论课没用,对自己帮助不大。在回答“您在思政理论课学习中遇到的最大问题”这一问时,40.2%的学生选择了“学习动力不足”,位居各项之首。因此,只有解决思政理论课的“效用”问题,才能解决思政理论课的“效率”问题。这就要求思政理论课必须要接地气,要关注学生所关心的问题。思政理论课如果能及时回应学生关心的问题,学生自然会认识到思政理论课有价值,值得上。相反,如果思政理论课流连于高深理论的讲授,不知道学生的所思所想,必然为学生所厌倦。当然,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复杂多变,教师需要需要把握学生最为关心的问题。课题组的体会是,追求个体的发展与成功是当下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抓住了学生对成功的渴望,实际上也就抓住了学生兴趣,而思政理论课正是追求成功的最有力的理论武器。

(三)注重创新,创造具有实效性的教育介体

创造具有实效性的教育介体,主要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完善和创新来实现。

就教学内容而言,由于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有不少在中学已有涉及,所以保证学生学习的新鲜感和兴趣度,教师在教学时有必要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调整,并且善于结合现实融入社会热点问题。比如在讲授“纲要”课时,课题组成员以“中国梦”为线索,将教材内容进行了如下重构:

梦碎——鸦片战争后列强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天朝上国”的迷梦;

梦醒——中华民族的先进分子在觉醒中寻求复兴之路;

筑梦——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的上下求索;

圆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人民逐步实现梦想。

经过这样的调整后,一方面避免了知识的重复讲授,解决了“纲要”课学时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极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内容的重构能够“事半功倍”,而教学内容的选取则能“出奇制胜”。由于种种原因,思政理论课在内容偏重于正面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对于某一时段活跃的错误思潮则很少涉及。在网络及其发达的今天,这些思潮可能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如果教师不采取主动,对这些非马克思主义思潮作有针对性地介绍和评论,就很难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也很难让学生真正信服马克思主义理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地向学生讲解当代西方社会思潮,追本溯源,揭露本质,从理论根源上肃清各种错误思潮对学生的不良影响,凸显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

就教学方法而言,思政理论课教师要善于改进和优化教学方法,不要奢望通过某一种方法就能提高教学效果。“巴班斯基认为,每一种教学方法都可能有效地解决某些问题,而解决另一些问题则无效;每种教学方法都可能有助于达到某种教学目的,却妨碍达到另一些教学目的。因此,不同的教学目的都应有相应的教学方法使之得以实现,而不可能单凭一种教学方法来实现。”[3]因此,教师需要考虑综合使用讲授法、辩论式、讨论式、演讲式、启发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使教学形式丰富多彩,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实践教学的期望值很高。思政理论课教学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理想与现实的结合。

(四)优化环境,营造具有感染力的教育环体

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在真空中进行,影响思政教育的因素除了教育主体和客体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教育环境,也就是教育环体。对于高校思政理论课教育而言,教育环体宏观上是校园文化氛围,中观是同辈学习环境,微观是课堂学习气氛。宏观层面必须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一方面要加强现实世界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举办有利于提高大学思想道德素养的活动,有效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使得思政理论课教学与校园文化活动深度融合。另一方面重视虚拟世界校园文化环境,利用微博和微信等新媒体技术占领学生思想阵地,让思政理论课教学直达学生心灵。中观层面要营造互助合作的同辈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之间互动讨论的积极性。同辈群体是一个独特的社会化因素,对于青年学术而言,同辈群体的影响甚至远远超过家庭的影响。思政理论课教学应充分发挥同辈群体的积极作用,引导其向正确方向发展,提高思政教育的普适性。微观层面要营造情景交融的课堂气氛,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开展教学活动,真心和学生沟通,沉到学生中间去。与此同时,班级规模也应有所限制。在问卷调查中,学生最理想的班级规模80人以下。实际上也只有在这样一个规模下,教师才有精力去认识和了解每一个学生,师生之间的关系才有可能得到升华。

以上是从思政教育过程论视角下,就提高思政理论课教学效果提出的一些思考和建议。当然,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如何切实增强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还要更多的方法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探究。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邱伟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00.

[2]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89.

[3]庞红卫.试论教学方法的组合[M].中国教育学刊,2000(5):31-33.

[责任编辑:吴晓红]第5期高 旭,等:架起课后师生交流的新桥梁——“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后教学探论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8卷第18卷第5期安徽理工大学學报(社会科学版)Vol.18No.5

2016年9月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ep.2016

猜你喜欢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调查问卷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移动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手机成瘾与人格特质分析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的实施途径
微信订阅服务中信息过载的调查与防控机制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