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校本课程再构
2017-03-09焦晓骏
焦晓骏
【关键词】核心素养;校本课程;深度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3.0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10-0020-01
一、校本课程建設现状简析——以园区八中为例
苏州工业园区第八中学是一所办学近60年的初中学校,在传统科技体育方面积淀了丰厚的资源,培养了一批较为专业的教师。10年前,在杰出校友、中国极地科考队首席科学家杨惠根博士指导下,学校创办了少年科学院,下设无线电、科技模型、机器人与电子制作4个研究所,并逐渐有所建树。学校在无线电测向与通讯方面更具优势,连续9年在江苏省体育局、教育厅等联合主办的无线电测向锦标赛和业余无线电通信锦标赛中获初中组团体第一,已7次被授予“江苏省开展无线电运动先进单位”奖牌。在兴趣班、运动队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与资源的基础上,我校于2011年前后着手科技类校本课程开发,创办专用教室,培训专业师资,编写专门教程,探索以提升学生科技素养为目标的普及教育,在初一年级每周开设1节无线电基础知识与技能专业课。无线电课程不仅能培育学生对科技的热情,锻炼他们的综合反应能力,还可以激发其对英语、地理等学科的学习热情。今年10月29日,学校集体电台(BI4UBZ)亮相一年一度的世界远距离无线电竞赛(CQWWDxContest),小选手们在SSB模式下使用14、21、28MHZ波段参加竞赛。他们说,在真刀真枪的世界级赛事中使用莫尔斯码、抄对方呼号、用话筒与台友通联,这对自己的英语口语与听力也是一种考验。
综上,园区八中与不少学校在校本课程建设方面的格局是相似的:以学校特色发展为基础,以学生能力提升为目的,以校内专任教师为主力,以外聘领域专家为指导,经过多年探索研究并自主规划、设计、开发、实施、管理,丰富了课程体系,取得了丰硕成果,展示了办学个性。
二、探索校本课程再构——以课堂转型促进深度学习
探寻校本课程再构,有必要再明确三个关联对象的新内涵——知识、技能与情境。首先是知识。知识不应当成为真理去记忆,而应成为探究活动的心得,课程教授的目的是通过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提升其认知性素养。其次是技能。尽管“读写算”依然是认知的基础,但信息时代赋予技能的内涵已远远超越传统。最后是情境。杨九诠教授指出,知识与技能的产生是人在情境中与各种要素不断互动建构的过程和结果,学习者在情境中同时又参与构造情境。素养正是人应对情境的综合能力。
如何实现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校本课程的再构?答案是:颠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摒弃那种以观赏做秀为目的的机械训练,促进教学真正进入到真实的复杂情境中,以课堂转型促进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指超越知识表层、提示蕴含在知识中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倾向的教学。具体来说,这种课堂转型应有三个特性:1.复杂的开放性。教师允许学生加入不同学习目标的小组,要将教材从按部就班的载体变为过程中的资源与工具书。2.整体的综合性。师生有课题意识、专题意识,适应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多途径收集信息,从关注学什么、关注自我转移到关注如何学习、多维度合作上去。3.有效的生成性。通过情境增强活动的直观性、情感性,通过问题增强思维的参与性、批判性,通过任务增强学生适应新情境的迁移能力。<\\Ysc01\d\江苏教育\2017年\2017管理\02\KT1.TIF>
(作者系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八中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