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驶入快车道
2017-03-09
大数据公司百分点集团的一份“消费金融口碑指数”(以下简称“口碑指数”)显示:传统的生存型、物质型的消费正在让位给发展型、服务型的新兴消费。在这一升级过程中,消费金融有望成为20万亿元规模的产业。其中,蚂蚁花呗、易分期、苏宁消费金融占据口碑综合指数排名的前三位置。
口碑指数中的30个品牌,覆盖了90%的消费者,共分为四类:第一大类是银行系,主要是银行和银行资本为主要股东的消费金融公司;第二大类是产业系,资方是一些产业公司,比如海尔消费金融公司;第三大类是电商系,如蚂蚁花呗、京东白条,市场份额可观;第四大类是P2P系,主要资金来源是以P2P融资为主的平台。
面对万亿级市场的大蛋糕,四大派系各自争抢不同部位,最终表现各具特色:30个品牌中,占据半数席位的P2P公司在综合指数排名榜上并不抢眼,绝大多数在榜单的后半段;电商系仅有蚂蚁花呗和京东白条两家,均名列前茅;以苏宁消费金融为代表的7家产业系品牌,基本位于综合排名的前半段;6家传统银行的表现差异明显,兴业和中行综合排名靠前,另4家表现则居中或中下。
三大问题也随之产生。首先,风控能力不一。年轻群体已经非常适应先消费后支付,与此同时,20%的90后完全不知道所选消费金融平台的利率,容易成为真人版“杨白劳”。校园贷的壞账率居高不下,个别的超过100%。
其次,网上层出不穷的提现攻略,正利用各方漏洞来给平台方造成损失。
再次,平台安全问题频现。超过两成消费者在使用时曾被泄露信息,同时也有近两成消费者遭遇账号被盗、密码篡改、信息被修改等。在各系平台中,消费者对P2P系消费金融的安全指标满意度相对较低,银行系认证的安全性则高于其他三系。
与电商行业一样,对消费金融行业而言,“好评”关乎生死。口碑指数表明:消费者的评价直接影响忠诚度,指数中的公司获得正向的言论较多,市场表现不佳的往往也有更多的负面舆情。知名品牌诸如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等拥有更高的客户忠诚度。
有些P2P公司广告足,用户数流量大,但留存率很低,在缺乏好产品和服务的情况下,消费者没有忠诚度可言。
对P2P公司总体得分不高的状况,北京大学软微学院金融管理系副主任赵占波指出,面临传统银行的强势创新转型,P2P公司发展前景被很大挤压。如宜信、恒信、恒昌三家互联网金融P2P公司一共有大约5万人,管理3千亿元;同样5万员工的民生银行则管着6万亿元的资产。没有比银行更有效率,就不可能更赚钱。这样的P2P公司,打再多广告也无济于事。
电商系的阿里、京东两大巨头掌握真实的消费行为数据,又有高认知、场景的依托,优势明显。同样坐拥庞大资源,但银行系表现并不亮眼。对此,光大银行电子银行部副总经理周伊丽认为,主要原因是传统银行“醒悟太晚”。“原来在银行挣钱太容易!”周伊丽说,尽管如此,银行优势仍在,随着优势被逐渐发挥出来,银行系的消费金融会成为后起之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