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大做强河南粮食产业对策研究

2017-03-09李玉梅

市场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河南粮食企业

◇李玉梅

做大做强河南粮食产业对策研究

◇李玉梅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立国之本,粮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位置。河南是粮食生产大省,加快由粮食资源大省向粮食经济强省转变,做大做强粮食产业,是实施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增强粮食宏观调控能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战略举措。

做大做强;河南;粮食产业

10.13999/j.cnki.scyj.2017.02.018

一、河南粮食产业发展现状和问题

河南省是农业大省,也是产粮大省。从2004~2015年,粮食产量实现了12连增,从2006年以来连续11年稳定在1000亿斤以上。不仅满足了本省近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每年向省外输出原粮及其制成品400亿斤以上,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如图1所示)。

图1 2004~2016年河南粮食作物年产量情况(单位:亿斤)

2016年河南省粮食总产量1189.32亿斤,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9.6%,其中小麦产量2577亿斤,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26.9%,虽然产量及所占比例比上一年均略有下降,但很显然,河南省小麦的生产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图2所示)。

图2 2016年河南粮食作物、小麦年产量及在全国所占比例情况(单位:亿斤)

作为粮食资源大省,河南省粮食产业发展却较为滞后,在推进由粮食资源大省向粮食经济强省转变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1.粮食产业化组织程度较低。一是粮食销售仍以原粮为主。近年来,全省年均销往省外小麦300亿斤左右,按加工成普通面粉每斤增值0.1元计算,仅此一项每年就减少30亿元销售收入。二是产业结构亟须调整。粮食加工仍以原粮初加工为主,精深加工产品少,二次和三次转化增值能力不强,副产品综合利用能力差,产业结构亟待调整。三是产品链条短、附加值低。河南省小麦粉加工能力和产量虽然位居全国首位,但小麦精深加工占比只有30%,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水平,且90%以上的面粉是普通粉。据调查,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制成品与农业初级产品的产值之比大多在3:1以上,而河南省约为1.1:1。这直接导致了全省粮食产量虽然连年创出新高,但经济效益却未明显增加的现状,粮食的弱质产业性质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2.粮食小生产与大市场缺乏有效对接平台。一是河南粮食生产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主要以传统的分散方式为主,生产水平参差不齐,栽培管理各不相同,标准化生产技术普及率低,造成粮食品质差异较大。二是粮食流通对生产的引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缺少大型粮食流通龙头企业的引导带动和平台作用,种粮农民与市场没有实现有效对接,粮食生产与流通之间仍处于简单初级的供需阶段。三是粮食生产与加工脱节,粮食精深加工转化增值能力不强。农民不能按照多样化、专业化、优质化的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加上混收、混储,难以满足优质优价的市场需求和粮食精深加工对原料品质一致性和稳定性的要求,影响了粮食有效的转化利用和农民种粮增收。

3.粮食企业小、散、弱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截至2016年底,全省国有粮食企业1738个,非国有粮食企业1731个。全省纳入统计范围的粮食收储企业2452个,总仓容6138万吨。全省纳入统计范围的粮油加工转化企业976个,其中民营粮油加工企业占粮油加工企业的90%以上。按加工品种类别分,小麦加工企业609个,大米加工企业165个,食用植物油加工企业57个,饲料企业194个,淀粉企业24个,酒精及制酒企业30个。其中日处理小麦超过1000吨的企业42个,占全省小麦加工企业总数的6%。总体来看这些企业规模小、过于分散、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自有品牌,尤其是加工领域主要以民营为主,在全省38家主营业务收入10亿元以上的食品工业企业中,没有一家河南地方国有粮食企业,在全国知名的粮油产品品牌中,源自河南本地的粮食企业屈指可数,企业小、散、弱的根本状况没有改变。另一方面,作为省属国有粮食企业,由于多头管理,隶属关系复杂,产权关系不顺,业务交叉重复,尚未形成整体合力。河南作为全国第一粮食大省,至今尚没有一家省级粮食集团,粮食行业无大企业、无大品牌、无控制力、无带动力的状况,与河南产粮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

4.粮食产业资产存量大,但配置不合理。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全省国有及控股粮食企业国有资产近300亿元,其中净资产只有20亿元左右;各级国有粮食企业占有土地7万多亩,其中划拨土地5.7万多亩,分布在省、市、县三级粮食企业。土地等固定资产存量巨大,资产配置不合理,缺乏有效整合,没有能够盘活有效资产,普遍存在有资产无资金,资金流动性差,在经营过程中资金捉襟见肘,在企业运营中财务成本居高不下,时刻面临着资金链断裂的危险,不少企业面临“抱着金饭碗讨饭吃”的窘境。

二、河南粮食产业经济发展优势分析

河南担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同时,也承载着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三大国家级战略的重要建设任务。粮食产业有责任“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充分发掘河南粮食产业优势,把河南省从粮食资源大省转变为粮食产业经济强省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1.河南粮食流通量大,产销关系稳定。2015年河南粮食商品量455亿公斤,商品率达到76%,比上年略有增加。其中小麦商品量245亿公斤,商品率75%;玉米商品量140亿公斤,商品率81%;稻谷商品量40亿公斤,商品率78%;豆类、薯类等其他杂粮商品量20亿公斤,商品率85%以上。河南省粮食局先后与北京、浙江、广东、天津、甘肃等18个省(市、区)建立了长期的粮食购销合作关系,省际间贸易量达400亿斤。近年来,全省国有粮食经营企业粮食年均购进568亿斤,年均销售642亿斤。

2.河南粮食消费量大,市场体系健全。河南人口总数1.06亿人,常住人口9436万人。每年城乡居民口粮消费、饲料用粮消费、食品及其副食酿造消费、酒精等工业用粮消费、种子用粮消费,共计900多亿斤。已经形成了比较规范的粮食期货和现货市场,全省城镇粮油供应连锁经营店和农村服务网点1.5万多个。

3.河南粮食基础支撑保障完备。建立起了省、市、县三级地方储备粮管理体系和仓储体系,地方国有粮食企业有效仓容近600亿斤。基本建成了国家级、省级和市县级质检机构为主体、企业内设质检机构为补充的全省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其中国家级检验监测中心15个、省级20个。占地1400亩的省级示范性粮食现代物流园区和新乡、鹤壁、固始等市、县的区域性粮食物流园区初具规模。拥有完整的粮食教育体系,河南省粮食局直属管理的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河南省经济管理学校、河南工贸高级技工学校、河南省粮食科学研究所等多家粮油科学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为粮食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和人才支撑。

4.全省粮食行政管理机构健全,骨干企业仍在。目前,全省18个省辖市和132个县(市、区)设立有粮食局,国有粮食购销企业1000多个,收购网点3000多个。河南省粮食局正通过对全省地方国有粮食企业深化改革,全力支持打造全省性的粮食企业集团——中原粮食集团,通过整合省、市、县、乡(镇)的粮食购销网点,整合重建全省粮食收储体系。中原粮食集团作为河南省粮食局唯一的粮食产业综合发展布局平台,将发挥其龙头带动作用、成为粮食“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效对接的重要途径,成为提高河南粮食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粮食产业增效的有效抓手,成为河南粮食产业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主力载体,成为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平台。

三、河南粮食产业发展对策

为实现粮食产业提质增效,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粮食企业竞争力,提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能力和水平,做大做强河南粮食产业,需要政府支持、企业主导、市场化运作、科技支撑、金融助力、龙头企业带动等多措并举。

1.加大政府支持力度。粮食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既有经济属性也有政治属性,粮食产业担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食品安全的重要责任。河南在促进粮食产业发展方面尤其是在推进主食产业化方面,已经出台了具体的政策措施,省政府每年拿出1亿元用于主食产业化企业的补贴或银行贷款贴息。粮食产业包括粮食的产、购、销、调、存、加等多个方面,粮食行业多年来既承担政策性业务,又具有搞活粮食流通,稳定城乡市场,保证军需民食的社会责任,长期政府投入不足,历史欠账太多,改革不彻底。当前要做大做强河南粮食产业,从政府层面应结合粮食供给侧结构改革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深入研究,统筹兼顾借鉴外省深化粮食系统改革的经验,及时出台河南关于促进粮食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2.发挥企业主导作用。粮食产业的发展必须依靠企业主导,夯实粮食产业基础。一是完善粮食收储体系。建设售粮便利、储存安全、物流通畅、供给稳定、应急高效、质量安全、调控有力的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体系。二是构建粮食银行。利用粮食部门自身仓储经营条件,代农户存储粮食,农户可按约定活期或定期提取粮食(成品粮)或折现,企业同时取得粮食在此期间内的经营权,并以经营收益保障农户存粮期间的收益。三是运用互联网改造传统粮食产业,实现“互联网+”粮食。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信息技术,为传统的“粮食”插上腾飞的翅膀。四是开展粮食与秸秆同收。利用粮食部门的组织优势,在收获粮食时,对秸秆进行收集,降低收集成本,对秸秆进行综合利用,减少焚烧秸秆造成的空气污染,把秸秆转化成燃料、肥料、饲料、原材料,发展循环经济。五是盘活粮食产业土地资源。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将全省粮食系统5万多亩的国有划拨用地,与粮食产业园区、物流园区、产业集聚区建设结合,分步实施,有效整合,退城进郊,积累资金,转型发展。六是实施耕地修复。对已污染耕地进行无害化、生态化处理,从源头上保障粮食质量安全,降低农民种粮投入,提高土地效率,促进增产增收,切实保护粮农种粮积极性。七是促进粮油深加工。大力发展粮油精深加工和主食产业化,逐步改变原粮出省的状况,把粮食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八是实现产学研协同发展。建立粮食产业发展智库,建设省级粮食产业发展研究院,建设粮食科技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产学研结合,打造粮食产业核心竞争力,助推粮食产业、产品升级。

3.依靠市场化运作。有效整合粮食产业资源必须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产权为纽带,集聚资本和资源,做大做强国有粮食企业。通过有效整合粮食产业资源,优化国有粮食企业土地、仓储物流设施、人力资源、管理等要素配置,引进战略投资者等方式,成立省级粮食产业集团,提高粮食核心竞争力、做大做强粮食产业,发挥企业引领和带动作用,既承担政策性粮食业务,发挥市场调控的作用,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同时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加快河南省由粮食资源大省向粮食经济强省的转变,力争成为我国主要粮商之一,实现粮食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4.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要实现这一伟大目标,不能依赖粮食进口,必须提高粮食产业效率,提高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主粮的单产水平,而要提高粮食产业的生产效率,就要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近年来国家为保障粮食安全提出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粮食产业发展同样离不开科技进步。加大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力度,积极开展科技储粮和智能化粮库建设,在粮食深加工和主食产业化方面加大研发力度,提高粮食综合利用水平,增加粮食加工附加值,进一步提高粮食产业综合效益。

5.金融助力产业发展。近年来,金融已成为影响粮食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粮食产业本大、利薄、风险高,要引导传统粮食企业综合运用现代金融工具,积极与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探索建立河南粮食产业发展基金和信托基金,为粮食产业发展提供灵活、便捷、高效、低成本的金融服务。当前,我省三大主粮小麦、水稻、玉米均产大于需,粮食生产结构性矛盾突出,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借力金融工具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粮食产业,大力发展粮食产业贷款保险业务,建立粮食结构调整基金体系,从信贷基金和补偿基金两方面加强粮食产业结构调整,鼓励金融机构通过制度、体制创新,增加对粮食产业的资本供给,助推粮食产业做大做强。

6.培育粮食龙头企业。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是我省做大做强粮食产业的关键环节。面对河南粮食产业现状,应紧紧抓住粮食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良好机遇,加强资源整合,支持龙头粮食企业做大做强,在生产、流通、加工等方面立足品牌建设和科技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努力实现粮食企业向高效、集约、可循环经济转变,推进全省粮食企业品牌建设,扶持中原粮食集团这样的龙头企业,支持集团以全产业链的发展方式,实现规模效益、质量安全、品牌推广,从而真正做大做强河南省粮食产业。

本文为2016年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决策咨询项目《做大做强河南粮食产业的对策研究》(编号2016JC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1]钟钰,秦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供需问题研究[J].商业研究,2010(02).

[2]谢卫国,肖攀,周娜.做大做强粮食产业打造粮食生产强省[J].湖南农业科学,2011(04).

[3]夏红卫.粮食流通统计难点释疑[J].数据,2010(02).

[4]河南省粮食局2016年鉴[J].河南省粮食局,2016(12).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河南粮食企业
珍惜粮食
企业
企业
企业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出彩河南
我的粮食梦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