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与教育同行
——论“后进生”的转化教育
2017-03-09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大场镇朗讯小学王金明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大场镇朗讯小学 王金明
李镇西老师被誉为“中国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可见其在教育界的重要性。李老师有一套非常成熟的针对“后进生”的转化教育理论,并且在教育实践中屡试不爽。李镇西老师曾说:“后进生”教育要民主,用心灵赢心灵。爱,是教育的前提。但是,对“后进生”来说,这种“爱”应该是真诚的。换句话说,教师对“后进生”的爱,绝不应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而是教师人道主义情怀的自然流露。
面对不同的学生我们要有不同的爱,可面对同一个班的学生我们有时也需要“偏爱”。爱一个好学生并不难,因为他本身就讨人喜欢。爱一个“问题学生”才是对我们的重大考验,而这正是教师的天职。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的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某个经常变着花样捣乱,以各种出其不意的方式让老师的心情变糟,给老师繁忙的教学工作带来了诸多麻烦的“捣蛋大王”,看似对老师的关注、表扬、尊重都无所谓,但其实这些有问题的“后进生”才更加需要老师的关注和尊重。“后进生”的自尊心就如同露珠,唯有加倍呵护,才能助其向善。对于屡教不改,听惯了教师的训斥的“后进生”, 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在教育中多一点宽容、理解和尊重,家庭就会多一份美好的希望,社会就会多一株健康的花朵。爱是阳光,融化冰雪;爱是雨露,使枯草勃发;爱是神奇,点石成金。
所以,当教师自然而然地走进“后进生”的心灵,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教育是一门艺术,只有走进学生心灵的教育才是真教育。在 “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中,需要老师给予更多的、特殊的爱和呵护。所以,李镇西老师在教育后进生的同时更尊重他们的自尊心,用父亲般的爱使其转化,用班级的集体力量改变他们、温暖他们、感悟他们。在严格要求的背后,却隐藏着他对学生无限的包容与理解。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可爱的,虽然他们可能在某些方面表现不尽如人意,但他可能是尊敬老师、家长,友爱同学,热爱劳动,将来更可能是社会上的佼佼者,难道他不是好孩子么?关键在于,教师评价学生的标准是否客观、全面。
现在社会,是一个发展异常迅速的年代,教育遇见了许多问题:单亲离异家庭越来越多、个性的差异越来越大、社会环境越来越复杂等,我们的“问题学生”越来越多。有一些学生懒惰、自私、不认真、调皮捣蛋,看起来好像最不值得爱,但恰恰是这些学生最需要老师的爱。不管学生的家境、成绩、能力、智商如何,每个学生都是平等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社会发展的希望之花,每个学生都是最需要成人的安慰或爱抚的孩子。所以,教师在教育中“博爱”一点,让爱的养分滋养每一个可爱的幼苗,让每一颗幼苗都能开出最美的花朵。
但是在教育中经常出现这样一种错误现象:教师对好学生好对待,对差学生差对待。在批评学生的过程中,教师常常因人而异、因成绩而异。对自己喜欢的学生越看越喜欢,优点越看越多,即使犯了错误,老师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学生蒙混过关,不舍得批评半句;对自己不喜欢的学生越看越讨厌,缺点越看越多,即使他们有了进步或好的表现,老师也是不屑一顾,吝惜自己的赞美。这种过度地赞扬和美化自己所喜欢的学生,过分地指责,甚至中伤自己所厌恶的学生,使学生处于一种不平等、不平衡的环境中,容易对学生身心造成伤害,也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和逆反心理,影响到学生对教师教育行为的接受,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所以,教师在运用批评时应避免“马太效应”,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关注所有学生的成长与进步,从而激发起学生前进的动力。尽管每个学生存在着各种差异,有着不同的个性,但“天生我才必有用”,教师对学生的爱就应当公平、公正地撒向每一个学生的心田。
教育中,需要每位教师的爱心与教育同行。用教师的爱心去感化学生,去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喜爱,真正做到“以心灵赢得心灵,用人格塑造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