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通识选修课特色建设路径探析
——以凯里学院为例
2017-03-09龙文明
龙文明
凯里学院教务处
转型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通识选修课特色建设路径探析
——以凯里学院为例
龙文明
凯里学院教务处
转型发展对地方本科院校课程体系的构建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识选修课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结合凯里学院特点,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通识选修课课程体系,并针对课程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之策。
转型发展;通识选修课;特色;建设
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指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1],其目的是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培养国家特别是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地处民族地区的凯里学院作为向应用型转变的省级试点高校之一,展开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与实践。通识教育选修课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学校成功转型及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学校结合转型发展定位、培养目标和学校特色,陆续开设了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促使学生个性发展和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富有学校特色的通识教育选修课。
1 通识教育选修课特色建设现状
1.1 少数民族文化融入通识选修课
在凯里学院新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中,将通识教育选修课划分文化素质教育、科学研究训练、职业生涯教育、民族特色教育四大模块。开设的选修课程既有介绍新兴学科前沿的,有对大学生进行身心陶冶及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的,也有民族民间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这不仅强调了以素质教育为取向的跨学科、跨专业的通识性教育,而且也重视对学生进行科研兴趣的培养以及科研方法的引导,特别是因地制宜地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适时地调整课程内容,积极挖掘和整理富有地方经济和文化特色的资源,设置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通识选修课模块“民族特色教育课程”、“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如侗族民间文学、苗族民间诗歌、苗族侗族文化概论、黔东南州情及刺绣、蜡染、银饰和陶艺等课程,这样既起到传播、弘扬和传承原生态民族文化的作用,又能主动地对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为地方培养更多能够为其发展服务的应用型人才。通识选修课程设置与地方民族文化特色的结合,突出彰显了我校“地方性、民族性、师范性、应用型、教学型、开放型”的办学定位、办学特色以及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1.2 组建通识选修“课程组”教学团队,开展通识选修课程群建设
在转型发展过程中,不断加强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建设,组建通识选修课程“课程组”教学团队,内容涉及人文社科、艺术体育、自然科学与技术及民族特色课程、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几大领域。跨专业、跨学科的通识教育课程群,如职业生涯课程群、教师资格考试课程群、创业教育课程群及原生态民族文化特色课程群、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群等占据了通识选修课总量的一定比例。
1.3 严格开课程序,构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通识选修课程体系
为规范通识选修课开课,我校通识选修课开设实施三级审批制度,教师申请开设通识选修课需提交开课申请,要求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上提交课程简介、教学大纲、课程教案讲义及课程资源等电子材料,经所属教研室初审、所在教学单位签署意见,教务处组织专家进行审核合格后,才能录入选课系统供学生选课,达到选课人数后方可开课。与此同时,学校每年拨出专款引进尔雅通识课、中国大学MOOC等优质网络在线课程,不断丰富学校通识选修课程资源,建立涵盖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通识选修课程体系。
2 通识选修课建设及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学生对通识选修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通识选修课虽然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对开设通识选修课的意义、目的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实现等宣传的力度不够,使部分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并未充分认识到通识选修课在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对开课教师的信息和所选课程的内容也知之甚少,“课程名称”成了学生选课的指南和依据,大部分学生选课并不是为了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根本不考虑知识、素质和能力培养结构的系统性,而是为个修满规定学分。
2.2 教学管理及监控难度较大,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通识选修课课程的开设由于不是硬性的教学任务,开还是不开、开设什么样的课程、哪个学期开、选课对象的要求等问题完全由教师根据个人的研究方向、兴趣爱好以及时间决定,因此通识选修课在课程开设时间、任课教师选拔等方面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而且我校的通识选修课大部分都安排在下午第7-8节上课,这些客观原因的存在使通识选修课教学管理难度加大,教学监控相对薄弱,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2.3 优质、稳定的通识选修课程资源相对缺乏,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
近年来,随着我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生数量迅速增加,再加上通识选修课的开设属于弹性任务,缺乏激励及制约机制以及受到教师外出进修学习等因素的影响,通识选修课的开设缺乏稳定性。以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为例,开设的课程共82门,与第一学期相比,相同的课程37门,新增45 门,停开38门。通识选修课开设的不稳定性使课程资源整合难以进行,通识选修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必修课程之间的关系也不大。从职称或学历角度看,2016 -2017学年第二学期开设通识选修课的教师仅有17.3%为教授或博士,虽然高职称或高学历不是教学水平及教学能力高低的唯一标准,但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具有较高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的教师较少甚至于不把把精力放在通识选修课的教学上;从整体上看,全校通识选修课中高水平的、优质的课程以及核心课程不足,不能较好地满足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和个性化发展的选课需求。
3 通识选修课特色化建设的具体路径
3.1 进一步明确并细化通识选修课模块课程目标
目前,我校已建成了由文化素质教育、科学研究训练、职业生涯教育、民族特色教育四大模块构成的通识选修课课程体系。但每一模块的课程具体目标还没有细化,下一步还需要进一步明确每一课程模块的具体目标,并将课程模块目标细化为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和素质要求,并由不同的二级教学单位或一定数量的稳定的课程群(课程组)来完成。同时,加强在线通识选修课的监管力度,指定“线上课程”的线下辅导教师,由线下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全面监控,确保选课学生能够按时完成课程学习,避免选而不学情况发生,保障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
3.2 完善激励机制,聘请社会知名人士和地方“非遗”传承人开设课程
针对教师开设通识选修课积极性不高的情况,建立和完善通识选修课教学激励机制,提高教学工作量系数,用优惠政策引导校级教学名师、高职称、高学历教师开设通识选修课,尤其是教授、学科(专业)带头人开设通识选修课。对于教学效果特别突出、极受学生欢迎的少数课程,作为校级教学改革委托课题立项支持,开发为校级精品视频选修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组建每一模块的“核心课程”。并进一步加大聘请社会知名人士、学者和“非遗”传承人开设通识选修课的力度。对于选课人数达不到开课要求、教学管理松散、不受学生欢迎的课程,限期整改或予以撤销。
3.3 加强选课指导,严格选课机制
针对学生对通识选修课认识不足,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对选课要求不够了解等情况,教务处及各教学单位除通过《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识选修课选课指南》以及《凯里学院学生学业指导手册》等材料,向学生全面、细致地介绍各种教学资源和相关管理制度,包括校级通识选修课在内的各种课程介绍、开课计划、选修学分要求、选课制度外,在新生入学后,还应举办选课讲座,加大对通识选修课的选课培训力度,使得学生对通识选修课目的、意义及选课操作流程和方法有比较清晰的了解。
3.4 加强通识选修课教学管理,完善教学质量监控
通识选修课的教学管理与监控是一个薄弱环节,学校可采取相关措施加强管理。一是增设通识选修课学生教学信息员,学生教学信息员可不定时的通过反馈渠道及时反馈公共选修课课堂教学的有关情况。二是校级教学督导团成员也应深入通识选修课课堂听课,随时监督通识选修课的授课质量,促使教师不断改善教学方法,以高质量和高品位的课程吸引学生。
[1]国务院: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EB/OL].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gn/2014/02-26/5887245.shtml)
本文系贵州省2017年一流大学(一期)重点建设项目教学管理团队培育项目“凯里学院教学管理团队”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龙文明(1965-),男,凯里学院教务处副处长,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