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故都的秋》,品语文之味

2017-03-09广东省深圳市博伦职业技术学校陆锂晖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7年1期
关键词:眷念秋之故都的秋

广东省深圳市博伦职业技术学校 陆锂晖

课改已经不再是一个时髦名词了,无论是全国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的“新课标”指导下的课堂教学,还是深圳地区也正在进行的新一轮会考指引下的课堂教学,课改已经深入人心。但新课改却滋生了一些怪异的形式主义作风,如果不及时在认识上进行纠正,势必会影响我们的课改,导致语文教学始终走不出自己的怪圈。

本文结合语文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试图澄清认识,呼唤“语文味”理性回归,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完成语文教学的使命。

新课标强调尊重学生,于是这种旧有的课堂师生互动关系,很快改头换面。或者满堂问答,无论难易;或者小组探究,蜻蜓点水;或者相互辩论,游离中心;或者上台表演,异化教材;课堂形式看似热闹,实则空洞无物。课堂内容看似丰富,实则本末倒置,舍本逐末。上述种种互动现象在香港中学的课堂上表现更为突出。

这种缺乏思想交互、心灵沟通、情感协调的“互动”是机械的,简单的,幼稚的。它通常使语文课丧失了原本的韵味而蜕变为一种完成任务的简单工具,因而语文课堂教学大多被异化。而真正意义的互动应该是“教学过程中情趣、意趣和理趣的和谐统一,是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的和谐统一,是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的和谐统一。是师生‘自我实现’和‘高峰体验’的产物”(程少堂语)。换句话说,互动就是让语文课充满原本具有的“语文味”。下面结合教学《故都的秋》,谈谈“语文味”。

一、品味题旨美

标题“故都的秋”,明确指出描写的对象。“故都”指北平,历代帝王之都;文化“故都”和自然“秋”景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感情,流露了深远的忧思和孤独者的寂寞之感。

二、品味构思美

本文分为总起、分写、总括三部分。总起(第一、二段)写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接着,分写部分(中间)赞美北国之秋。记叙部分,采用并列结构,逐一描述了故都的自然风物;议论部分,从理喻的角度,进一步赞颂秋。最后总括,再次强调南国之秋的色味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无比眷念之情。

三、品味意境美

五幅图画凸现秋之神韵:

1.蓝朵见清图——庭院读秋

作者清晨在庭院看“碧绿的天色”,听“驯鸽的飞声”,数“漏下来的日光”赏“牵牛花的蓝朵”突出了古都秋之“清”。

2.落蕊呈静图——清晨踏秋

作者脚踏“铺得满地”的落蕊,眼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落寞之情油然而生,突出了古都秋之“静”。

3.秋蝉啼悲图——残声啼秋

写秋蝉之声,用了“衰弱”、“残声”、“啼唱”、“嘶叫”四个刺耳的词,把秋之“悲”渲染得淋漓尽致。

4.秋雨传凉图——闲人叹秋

天灰、风凉、雨息、,然后雨过、云卷、天晴,闲人的对话把秋之“凉”传给了大家。

5.秋枣献奇图——柿枣映秋

仿佛走进一个露天的自助餐厅,丰盛的晚餐,色香味俱全,把秋之“奇”献给了人间,让我们多了一份眷念与向往。

四、品位语言美

这篇作品还具有清新典雅、酣畅淋漓的语言风格。《故都的秋》从开篇到结尾,没有文字的雕饰痕迹,但每个词语、句式,却又好像未经“炉火”而已到了“纯青”的程度。如在选择搭配词语上,作者似乎是很洒脱地从生活中拣来的,平凡极了;可是它们又是那样精当,搭配在一起就再也无法拆开了。名词如“芦花”“柳影”“虫唱”“夜月”“钟声”等宏观的秋色、秋声,以及“飞声”“日光”“蓝朵”等微观的秋色、秋声,它们配搭得匀称和谐,最能调动读者的情感。这些物象声色,本是现实中无处不有的,但被作者随意拣来配在一起,就产生了特别的美感效果。再如动词与形容词,作者是很注意它们的表现力的,尽管作者是精心选择与搭配的,但读者却感到一种纯朴自然的美。看那北国的“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而我们南国的“秋”正是“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这里的动词、形容词所代表的动态、特征就在读者的周围,所以感到平易亲切、酣畅明快。在句式的选择上,作者多用短句,但长短相间;多用整句(尤其多用排比),但整散结合:形成了一种既典雅、又洒脱的风格。如文章的后半部分从中外文人学士对“秋”的那种“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引导读者领略“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接着笔锋一转,来了一大段对“南国之秋”的速写,以映衬“北国之秋”的特色。这段“速写”中运用了多种句式,但仍以短句、整句为主,雅俗熔于一炉,特别能代表作者的语言风格。

猜你喜欢

眷念秋之故都的秋
哦,眷念
流淌在心底的眷恋
让人痴迷的瑰丽世界
由《故都的秋》谈高中散文教学思路
以《故都的秋》为例谈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学习
从《故都的秋》教学中看六步点拨教学法
秋之萧瑟
秋之韵味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