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要仅局限于形式
2017-03-09天津泰达枫叶国际学校
天津泰达枫叶国际学校 王 妍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探索一种或者多种方法去提高我们课堂效率,很多一线教师也都是从教学模式出发,但是由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参差不齐、教学环境以及其他多方因素的影响,当我们将局部研究成果推行到实际教学中时就缺乏重复性,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
或许我们会机械的认为学生已经将知识的重点和难点统统掌握,我们的导学案在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但事实并不像我们最初设计的那样,导学案并没有成为良好辅助材料反倒架空了课本,学生忽视课本的应用,有些本末倒置。用一句比较流行的话说那就是: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
那么现在就从教师的学科素养、自身条件及责任心的角度出发来分析一下吧。对于采取集体备课且从事同一学科教学的教师较多的学校而言,教师轮流编写的导学案不一定能够保证质量,这里受到教师水平差异的限制,导致导学案的质量良莠不齐。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对于缺少教学经验的教师而言,竭尽全力拿出来的导学案要么目标、重点定位不当,内容深浅把握不准,要么问题设计缺少逻辑性、层次感差……无法呈现较为合格的导学案;第二种情况,则是教师教学水平高,经验也丰富的教师的,尽管他在教学经验和教学水平上能够略胜一筹,但是也有可能由于责任心、事业心不强,最终呈现出的导学案也免不了敷衍了事的事情发生。再有第三种情况,那就是那种学术水平高,责任心也强的老师,也正是因为如此,所谓能者多劳,牵扯他精力的地方太多,就无法把精力全身心的投入到编纂导学案的工作中,最终呈现的导学案也避免不了质量差的困扰。这样的导学案一旦实施于教学之中,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对学生都是一种煎熬,更是对教育的亵渎,对学生的残害。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从学生自身的角度出发来衡量一下吧。首先,学生的水平不一,也就导致了导学案的利用方式和利用效率存在较大的差异。导学案上呈现的往往是一些知识点,或者是知识框架,作为初学者的学生而言,对于要学的内容并不了解,单纯的知识点或知识框架容易让学生只注意知识点的记忆而忽略了知识间相互联系以及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甚至有些时候学生还会发生断章取义,张冠李戴的现象。学生自身对知识认知度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也是不能很好应用导学案的关键性问题。对于这一问题我就不再多说了,还有待我更深入的研究,但我仍然要在这里提出几个疑问——你所讲的知识是否已经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原有的知识是否已经掌握的很熟练?即便是以上两种情况都不能满足的条件下,他能否单凭教师的个人魅力将注意力投入到教师的教学中……
教育是多元化的,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时也是多方位的。当我们真正的从事教育活动时,你还会发现更多的问题等待你一一去寻找解决方法,在教育的路上我们任重而道远。
从上面提到的两个方面我们不难发现在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理解上存在了一定的差别,在此我先称之为“参差对接”现象。“参差对接”这个词是我在写作时想到的,事实上教师的授课内容和学生的理解程度并不能百分百的对接,差异的存在是必然的,所以我在这里将这种差异称之为参差对接。事实上老师授课的成果高效与否就在于参差对接的公共部分,所谓的公共部分就是教师讲授内容和学生理解程度这二者之间的交集,这个公共部分占教师教授内容的百分比越大那么呈现出的课堂效率也就越高效。教学中教师的讲授内容和学生的理解程度没有达到很好的契合,就使得我们教学的高效性大打折扣。
如何解决以上的问题呢,在我本人看来“教无定法,教学本身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一堂课不会十全十美。我们自己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的预设是否与实际吻合?吻合的程度又是多少?学生学习状况如何?教师调控方式是否得当?课堂生成状况是否理想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反复应用到实践中,并不断“反思”从中积累更多的教学经验,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更好,这样的差距也就越来越小。
“教无定法”那么我们的教育场所就仅限于课堂吗?我对“教无定所”我深信不已,作为老师,我们渴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在认知水平上有所突破。与此同时,我们也都了解认知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相对来说是较为漫长的。要想让一个学生从认知角度得到焕然一新的改变那就需要身为教师的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学生们展示给我们的并非是真实的他们,反而是在一种自然状态下他们才有可能将最真实的自我展露无遗,这样才能让老师更加深入的了解自己的学生,才能有的放矢的处理学生的问题。
端午节的时候,作为班主任的我在班里举办了一次包粽子比赛,表面上意在欢度端午节,感受传统佳节的魅力,但实际上隐含的目的则是考察每一位学生听课的专注力以及对外来信息的整合能力。事实上在这次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注意力的集中问题以及眼高手低问题。这些问题大都突出的体现在成绩较差的的学生中,这恰恰能从一个侧面解释他们为什么成绩极差的原因。总结起来有这么两点:一就是他们在聆听别人的对话时注意力不够集中,收集到的信息断断续续,当他们在对信息进行整合时,很有可能是将信息残片进行整合,这时就有可能出现错位整合问题,于是他们所得到的结论很有可能是他们通过碎片整理臆断出来的,错误也就难免了;二就是他们普遍存在着眼高手低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自我评价过高,过高的估计了自己的学习能力,而这还并不是最可怕的事情,可怕的是他们在每一次的失败后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而是一错再错,逐渐被自己打败,从而形成了一种得过且过的心态,丧失了学习的信心。通过这样的一次活动给我带来的启示并不仅限于一次对传统文化的继承,重要的是让我更加深刻地了解我的学生,寻找到他们身上的症结所在,并能够根据他们在活动中的表现为他们指点迷经,引导他们走出困境获得认知上的突破。这些过程是单纯的课堂无法给与的,所以我坚信“教无定法,教无定所”
在教学的道路上还有很多问题等待我们去解决,教育是变化的我们要以一种变化的眼光去看待教育,要以一种多元化的形式去对待学生,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形式而忘却了教育本身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