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谐:人们追求美好事物和处事的价值观

2017-03-09

环球市场 2017年19期
关键词:和为贵自然界人类

张 蕾

河北政法职业学院

和谐:人们追求美好事物和处事的价值观

张 蕾

河北政法职业学院

现在中国最流行的一词莫过于“和谐”,和谐社会、和谐中国、和谐石家庄、和谐校园、和谐社区、和谐号动车等等。据网络统计,以“和谐”作为关键词的新闻约两千万多条,其使用频率与富强、民主、文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词相当。古今中外很多仁人志士、学者专家都曾对此做过孜孜不倦的研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和谐观。在当代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也经常能够感受到和谐的自然环境让人赏心悦目,和谐的音乐让人心情舒畅,和谐的家庭让人幸福美满,和谐的社会让人充满力量。

那么,到底什么是和谐呢?从古人造字来看,“和”禾加口,就是有饭吃,“谐”言加皆,就是人人都说话,合起来就是人人有饭吃,人人都能畅所欲言。这表达的就是古代中国人所追求的最朴素的丰衣足食和言论自由的社会理想。从中国古代思想来看,“和”讲的是和衷共济,“谐”讲的是和顺、协调,没有抵触和冲突。以“和为贵”来描绘天底下、世界上最珍贵的价值,人世间最美好的状态。

一、人与人的和谐

人与人的和谐,这主要是指社会关系的和谐。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的人,因此在社会中人与人的各种现实关系,以及人所处环境都无法摆脱社会习俗、制度、伦理规范、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人们都渴望且必须得到尊重。每一个个人不能成为片面的人,必须正确处理与群体的关系及人的健康全面发展的问题。中国哲学传统中有“成己”与“成人”、“立己”与“立人”、“己达”与“人达”的争论,在“己”与“人”的关系上,孔子主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个体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和谐共生、共育、共融的关系。

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必要性以及不和谐相处的危害性从来就是一对矛盾。如果人类社会成员之间不讲和谐相处,所带来的危害不仅会经常发生,而且在一定范围内还有可能激化。比如,“辽宁抚顺修车工捅死宝马女”事件,“大学士张英和六尺巷”的故事都可以说明:第一,“人与人和谐相处”不仅非常必要,而且非常重要。中国有句古语叫“和为贵”就是强调“人与人和谐相处”的重要性;第二,“人与人的和谐相处”可以更大程度地消除个人偏见,强化人们待人处事的理智性,从而加快人类向更高文明程度社会的发展速度。总之,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人与人交往的周期和频率大大提升,都要求每一个国家公民,无论是自然人、还是国家公务人员;亦无论是领导者,还是被领导者,在社会活动中,都首先应该深刻理解“人与人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二、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界“是我们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产物)赖以生长的基础”。如果没有地球,没有其他的动物,植物,没有这一切所组成的生态系统,也就没有人类的存在。那么,人类所面对的是与自己存在的基础保持和谐的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存在和发展所必须面对的最基本的关系。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体、共同体,相互交融、相互作用、共生共荣。自然既造就人、包容人,又约束人、报复人。

人与自然的和谐应当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自然界适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二是,人类在破坏自然环境并遭到自然环境的反作用惩罚或面临着自然界可能惩罚的威胁时主动地寻求与自然环境的妥协、和解,通过约束人类自己的行为以求达到减少自然报复,防止自然环境恶化,使自然环境适合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所以,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中,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一直是我们追求的理想生存境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我们祖先的许多美好愿望,如“飞天梦”、“小康梦”等不断成为现实,但人与自然之间还存在着许多不和谐之音。造成人与自然不和谐的总根源,无非是人类对大自然无节度的开发和无节制消耗自然资源,从而破坏了自然的生态环境。人类在自然的“报复”中不断学习,积累经验,不断深化对自然规律的认识。

三、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不仅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同时也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我国思想家同样重视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孔子云“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主张在政治上通过“以德治国”与“以仁施政”来行“王道”,他倡导一切都协调适中,恰到好处,实现人与社会的高度和谐统一。在和谐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古代一再出现盛世现象,如西汉“文景之治”,唐代“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清代“康乾盛世”等现象。这些盛世正是在和谐思想的影响下才达到了社会长治久安的局面,这为后人追求未来理想社会提供了内在的精神动力与宝贵的思想财富。

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都必须建立在人与社会和谐的基础之上。人作为社会唯一的统治者,社会和谐的实现,离不开人的发展和进步;同样,社会作为人发展的摇篮,人的发展又有赖于社会的和谐。人的发展与社会和谐互为条件,互相促进。在绝大多数时候,社会和谐要求个体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个体利益服从整体利益起着主导作用;但在极少数情况下,整体利益对个体利益也要作出妥协和让步。比如,政府部门在决定做一件事情之前,为了能“和”,最好先跟老百姓“谐”一下,比如出租车涨价,飞机票涨价,兴建化工厂之类的。因此,和谐作为一种关系,应该是两面性的,必须从两方面共同建立和谐。人与社会在利益目标追求上是一致的,在一个各方面利益关系能够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里,人与社会应该是和谐的。阳光下的一滴水,能够折射出七彩颜色,社会中的一个人,能够反映出这个社会的面貌。

人与社会的和谐要以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物质财富为基础,以相应的制度为约束,以社会秩序为保障。维护社会有序正常的发展需要法律制度和道德力量。民主和法治既是现代政治文明的主要标志,也是和谐社会的首要特征。在当前,要解决和谐社会建设中面临的差异性、多样性,克服各种困难和风险,最根本的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即人的劳动能力、社会关系、人的需要和自由个性及人的素质的充分发展,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实现生活和谐。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2页

[3]《论语·学而》

猜你喜欢

和为贵自然界人类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自然界的一秒钟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和为贵
例说“自然界的水”
好好先生
礼之用,和为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