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学及文化在现代中国的接受和影响
2017-03-09任伟
任 伟
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美国文学及文化在现代中国的接受和影响
任 伟
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学及文化的大碰撞,是以“五四”新文学为中介并担负起中国新文化的历史使命,译介是中西文化的诗歌,小说 戏剧交流的枢纽,为美国文学及文化在现代中国的接受重要作用。
美国文学;中国文化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产生深远的大碰撞。西方奇异灿烂的文化景观冲破了闭关锁国的中国人,而其中五四热血青年担负起中国新文化的历史使命,实现了中国文坛由封闭到开放的“世界意识”。译介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枢纽。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胡适等一大批新文学运动的领军人物外国文学译著带来了中国文坛的新变化。
中西方的戏剧交流在中西文化大交流的背景下,尤其是20 世纪80 年代,在译介的基础上,我国读者对奥尼尔的研究的再次掀起高潮。全面介绍奥尼尔研究的不定期刊物《外国文学》以及研究奥尼尔的论文,如龙文佩的《尤金·奥尼尔和他的剧作》,我国首次上演美国剧作家奥尼尔的《安娜·克里斯蒂》,其后《榆树下的欲望》等在我国上演。1987 年以来尤金·奥尼尔及其戏剧研究成为我国学界重要的研究课题。
1、奥尼尔对中国戏剧的影响
中国戏剧尤其在 20 世纪 20 年代至 1949 年和 80年代,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奥尼尔戏剧在中国剧场的再现代表了有意义的跨文化历史阶段。
洪深的《琼斯皇》对中国戏剧界的影响最大。他的《赵阎王》(1922)、伯颜的《宋江》(1923)、谷剑尘的《绅董》(1929)和曹禺的《原野》(1937)等构成了一组中国式的《琼斯皇》群像。[1]洪深(1894-1955)清华毕业后到美国哈佛专攻戏剧,1922 年,《赵阎王》诞生了,该剧主角赵大本外号“赵阎王”,是个善良农民,参伍后,在一营长手下当差,发现军饷被营长无端克扣,一气之下他枪杀了营长,携款潜逃至森林里迷了路,精神恍惚惊恐万分,幻觉中浮现了以前的经历,受到良心的谴责,灵魂的拷问,幻境和气氛烘托等手法表现主人公在杀人后的精神错乱。《赵阎王》是中国第一部深受奥尼尔影响的美国原型的不折不扣表现主义剧作。袁昌英对《庄士皇帝与赵阎王》作了研究,发现两剧确实是父子关系,而不同之处在于:奥尼尔主要揭示人物的心理轨迹,而洪深却揭露军阀混战的现实,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
2、美国诗歌对“五四”新诗产生影响
文学艺术与民族精神相互联系,鲁迅对此有独到的论述:“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出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2]文学艺术与民族精神之间的密切关联在“五四”新文学作家那里得到体现,以“美国精神”的为代言的惠特曼,则对“五四”中国诗歌界、文学界和思想界产生重要的影响, 惠特曼的诗歌提倡以民主意识和个性意识为核心的“美国精神”,对“五四”新诗发展的注入了新鲜血液。
惠特曼的《草叶集》被西方学者认为是民主的圣经。他的诗歌颂扬平民主义,呼唤下层民众的民主权利和民主意识,受到世界各国读者的青睐和普遍接受以及 赞誉,《草叶集》对于美国文明的未来的发展,如《吠陀经》之于婆罗门教,讴歌了真正的民主意识,给朦胧模糊的大众指明了方向,促进了人们意识的觉醒。
“五四”诗歌中,郭沫若的诗歌最能体现个性意识的张扬,他的诗歌的个性意识来源惠特曼的诗歌,因此,他把“反抗不以个性为根底的既成道德”视为“五四”文学“新运动”的重要内容,[3]诗人曾这样讲述自己的创作经历:“当我接近惠特曼《草叶集》的时候,正是‘五四’运动发动的那一年,个人的郁积,民族的郁积,在这时找到了喷火口,也找到了喷火的方式,我在那时差不多疯狂了。”[4]如《凤凰涅槃》、《地球,我的母亲》、《梅花树下的醉歌》等诗歌歌颂了个性和自我的精神,这便是个性意识觉醒的充分表现。
“五四”中国新诗始终伴随着美国诗歌的“美国之声”。对中国新诗的产生和创造有过积极地影响,极大地改变了中国诗歌的面貌和发展道路。
3、美国小说对中国文化影响
20世纪初,经历了甲午战争的失败的中国风雨飘摇。地貌广大的中国从天朝大国彻底沦落为一个受人宰割的赢弱小国。外来侵略者、本国资本家、大地主欺压生活在贫苦边缘的中国人民,广大的无产阶级长期处于艰难困苦之中。
“文以载道”的功利主义思想使中国读者选择与批判现实相关的美国小说,中国社会的现实 和中美民族的共通性让中国读者接受了的美国政治小说、浪漫主义小说、现实主义小说、现代主义小说。为中国读者接受美国小说的作家包括:施哲存、鲁迅、郭沫若、沙汀等,他们开拓了中美文化交流的新视野和新思维。30年代初,鲁迅的家庭出身、成长经历、旧学基础和对非正统文化的好奇使他对马克·吐温的讽刺小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一看他的作品,要令人眉开眼笑,就是他那笔名,也含有一些滑稽之感的”,“他是前世纪末至现世纪初有名的幽默家”。吐温的语言具有戏谑奚落的意味,这些反语揭露了美帝国主义,镇压菲律宾及东南亚地区人民革命的血腥暴虐。但对不同的读者而言,其接受也是千差万别的,甚至有的读者像鲁迅一样,带着最新的期待视野,进行讽刺文学创作。因此,形成了新的对话、融合和新的接受。
总之,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相互汲取有利于自身的思想和艺术创作的养分。不仅在文学、诗歌、小说、戏剧领域,还在学术研究和国际交流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文化的多元性无形中成了促进中美文化深层次交流和融会,相互发展。
[1]黄爱华. 20 世纪初期西方现代派戏剧思潮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J].学术研究,2002(1):107- 112.
[2]鲁迅《坟·论睁了眼看》,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40页。
[3]郭沫若.《我们的文学新运动》,1923年5月18日《创造周报》第3页
[4]郭沫若《沸羹集·序我的诗》,《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9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0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