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效研究

2017-03-09蓝如中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价值观院校传统

蓝如中

(泉州理工职业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效研究

蓝如中

(泉州理工职业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在培养学生的品行人格,树立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形势下,社会处于转型期,消极落后的社会文化不同程度地影响着高校,使不少学生道德失范甚至违法犯罪。高职院校应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下,构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内涵,把握时代对高职院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要求,强化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重教育实效性。

高职院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效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建设优秀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党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新形势下,由于多元文化的影响,社会处于转型期,消极落后的社会文化不同程度地影响高校,使不少大学生心态浮躁、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当前,对青年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其根植中华文化沃土,培养广大青年学生的品行人格,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一个明礼仪、讲文明、守诚信、懂法制的青年。

一、优秀传统文化对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也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源头活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深入到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中。中华民族即使历经磨难和困苦,依然始终屹立于世界名族之林。《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新时期,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培养和提高青年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其品行人格,树立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重视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诗经》提出“夙夜在公”,赞扬日夜为公家办事的高尚品质。《尚书》提出“以公灭私,民其允怀”的思想,指出官员如何才能得到百姓的爱戴和拥护的为官之道。国人耳熟能详的宋代范仲淹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体现出为国为民的奉献精神。在“义”和“利”发生矛盾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倡导的是“义以为上”、“见利思义”、“见义勇为”,主张“义然后取”,反对“见利忘义”的行为。学生接受这方面的教育,有利于激发他们强烈的爱国情感,坚定青年学生的爱国信念,帮助其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认清新时代肩负的重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力量。

(二)推崇“仁爱”原则,引导学生建立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离不开社会,人们在社会中生产生活,需要各司其职,又相互合作,才能推动社会不断进步。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劳,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及“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荀子提出“仁者自爱”。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古人主张“和为贵”,强调社会和谐,讲求和睦友善,倡导团结互助,追求和平共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这些优良品质,可以引导学生学会与人为善、推己及人,增强合作意识,建立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同时可以培养青年学生良好的交际能力、团队精神。在学业上认识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道理,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三)倡导言行一致,帮助学生形成诚信守诺的品格

“诚信”是公民基本的道德规范,也是社会得以发展和生存的基石。诚信是我国公民的重要品德之一。孔子提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荀子认为人类社会中的一切伦理关系都应该以诚信为本。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是“以诚为本,取信于人”。诚,就是真诚无妄、表里如一;信就是诚实不欺、遵守诺言。朱熹提出“宁死而不失信于民,使民亦宁死不失信于我也”。陶行知先生说过: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国有诚信才能兴旺,家有诚信才能和睦,人有诚信才能成为贤良。通过对学生进行诚信相关教育,帮助青年学生养成诚实守信的态度,严谨务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践行诚信道德观念,把诚信做人做事成为生活的一种习惯,使其成为诚信的宣传者和践行者,成为维护社会诚信的中坚力量,成为踏实守信、吃苦耐劳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强调道德修养,塑造学生理想人格

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吾日三省吾身。荀子提出: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墨家提出:察色修身、以身戴行。古代思想家认为要奋发向上、修身养性,才能塑造理想人格。儒家把“圣人”作为理想人格,“圣人”以天下为己任,谋求实现“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大学》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点,圣贤“修己以安百姓”,时刻为他人为社会着想,极其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儒家以人为中心,强调人之社会性,企盼天人合德,人须行善以求至善。道家强调人的自然性,保持内心的自然与平静,抵制一切外在的诱惑,最善的人,像水一样,“上善若水”, 最善的人,“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便是最为谦虚的美德。佛教中的佛,有高度的自我牺牲精神,施舍众生;有坚强的意志力,坚持不懈努力修行;还有最强的忍受力。通过这方面的教育,增强学生对人类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养成其“刚健有为”和“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积极进取,勇于创新,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和能力,使自身精神境界得到升华,注重道德品质的自我修养,不断完善自己。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教育缺失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达1341所,招生数348万,毕业生数322万,在校生数1048万,占到高等教育的41.2%。涵盖了传统的三大产业和新兴产业,建立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高等职业教育,其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素质型人才,学生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同时也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文化素养。而现实中,由于种种原因,高职院校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严重缺失。笔者对泉州市内几所高职院校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在校一二年级学生,包括工科类和经管类专业。共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985份,其中有效问卷912份,占发放问卷总数的91.2%。本次调查问卷从四个方面展开调查,包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掌握、获取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途径、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践行等。

(一)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认知度不够,学习主动性较差

调查发现,高职学生对儒家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知之甚少,对老子、庄子、董仲舒、朱熹的相关著作,读过的人很少,分别为15.3%、14.6%、10.2%、8.6%。近些年由于生源逐年下降,而高校又不断扩招,高职院校又是最后一批招生,相对来说,高职学生基础较差,整体综合素质偏低,不仅自然科学知识不够扎实,文化素养也偏低。不少学生表示进入高职,只是希望学到一门技术,将来在社会上能找到一份工作。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识不足。

(二)高职院校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够重视

由于受功利主义的影响,不少高职院校一味强调学生的专业课程动手能力,把学校当作“职场训练所”,狭隘地理解为高职教育只要做好专业技术教育和技能训练就好,忽视了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将大学语文课程置于“边缘化”的地位。不断压缩课时给专业课程腾出时间,或者把大学语文课程用选修课的形式开设,或者用“应用文写作”代替大学语文课程。其它开设的与传统文化相关的选修课程,很多也是因人开课,开课教师根据自己所学专业和自身特长,而不是从全校学生角度出发,没有形成系统性。同时,高职院校在传统文化教育领域师资也是比较薄弱。另外,在专业课程上对学生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更是极少考虑。学校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单一,层次不高,没有创意,没有贴近新形势下大学生的生活,不了解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需求,导致学生参与热情不够,兴趣度偏低,自然很难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学生价值取向产生偏差

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成长过程中几乎没有受过艰苦生活的磨练。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背景带来社会结构的变动,利益格局发生调整,价值观念多元化。新形势下,国内外敌对势力通过网络、电影等各种途径,宣扬“普世价值观”,宣扬“存在主义”和“实用主义”。不少学生深受其害,导致产生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拜金主义的价值取向。表现出重实惠、轻理想,重个人、轻集体,重技能、轻道德。不少学生追求超前消费,讲虚荣摆阔气,穿名牌,用名牌手机等。在问卷调查中,对于“上大学为了什么?”(多选)这个问题,选择“为了自己生活得更好” 的比例为82.6%,选择“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比例为8.2%。

为了追求享受,一些学生甚至可以抛弃尊严,践踏人格。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网络信贷平台“女大学生裸贷事件”可谓是全民皆知,但值得社会深思的是,不少大学生家境并非很清苦,根本不是因为温饱问题或者绝境状态下做出的无奈选择。有些仅仅是对物质生活有很多的奢望,而走上“裸贷”的道路。

(四)学生传统美德缺失

中国传统美德中倡导的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求大同的精神和良好的行为规范,是中国传统道德的精华。调查发现,不少学生只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对于国家、社会、他人的需要采取逃避、冷漠的态度。在人际关系上,有22.3%的受访者表示宿舍同学关系不融洽。28.5%的受访者表示曾经穿拖鞋上课。31.5%的受访者表示,遇到老师很少主动问好。在诚信应考方面,48.6%的受访者表示“考试前有准备小抄”,18.3%的受访者表示考试期间“有作弊行为”。生活中不注意基本礼节和生活小节,进办公室不敲门,与他人发生矛盾时不理智,容易感情用事。同学之间相处,对待别人的缺点缺乏包容心,缺乏谦让精神。休息时间,大声唱歌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公共场合举止不雅,不爱护公共财物等。

三、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下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机制

把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到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增强教育的实效性,是当前高职院校值得重视和研究的问题。泉州理工学院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传统文化教育机制,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各种途径,与育人过程相融合,有效地提高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一)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习近平主席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泉州理工学院要求全院师生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在学院所有课程中对学生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定期组织全校性的教学公开课,每月请专家名师开讲座,及时总结并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育人的经验。同时,学院投入足够经费,支持鼓励教师开展相关科研,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教学提供支撑。使全校教职员工在思想上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的引领作用,并在实际教学实践中认真实施。

(二)成立通识中心,规划课程体系

泉州理工学院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学生毕业后的竞争力。学院成立了通识教育中心,负责通识教育课程的规划和设置。将“全人教育”理念体现在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生命智慧、思辨能力、表达沟通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动力。“全人教育”是人之为人的教育,是传授知识的教育,是和谐发展心智以形成健全人格的教育。在健全人格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个体生命的潜能得到自由、充分、全面、和谐、持续的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全面要求。同时引入“微学分”的概念,开设的课程涵盖面广,门数众多,融合人文科技,学生可以从不同领域选修适合的课程。通过统一规划和设置,强调课程内容的整合性,整合不同领域的知识,实现通识教育的核心价值。同时强调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讨论、思辨、比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如何让学生远离不良网站,不沉迷网络游戏,自觉摒弃腐朽、低俗、落后的各类网络信息,是高职院校所有教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泉州理工学院不断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建立专门的专题网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解读、宣传。及时更新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以优秀文章、视频、学生参与知识问答等方式,占领网络空间。同时对校园网、贴吧加强监管,实时掌握网络动态,引导学生获得正确的价值认知。学院、院党委宣传部、思政部均设立微信公众号,大学语文课程、两课等课程均建立了QQ群,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宣扬社会的真善美,传播正能量。通过各类网络平台,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引导学生远离各种垃圾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让学生在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下逐渐理解、内化并践行优秀传统文化精神。

(四)核心价值观引导下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泉州理工学院学生组织共有十大社团,三十几个协会,它们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的平台。在学院团委的指导下,首先要求各社团、协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进章程中,使学生活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开展。各社团、协会号召广大成员广泛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培育“真善美”价值取向,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同时,提升自我道德修养,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如2016年12月晋江国际半程马拉松比赛,全校共500多名学生踊跃报名并参加志愿者服务,凌晨5点多便就位,参与到赛前的各种后勤工作,受到主办方和社会的好评。

(五)优化校园文化环境

泉州理工学院践行“生态和谐、绿色循环”的理念,将学校建设成为一个将“绿色区域”、“绿色建筑”、“绿色消费”与“绿色技术”融为一体的生态园区,特别是建筑废渣、生活污水、地沟油等处理技术的应用,实现了校园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全面清洁校园水源。在日常的教学和生活过程中,学院把“生态和谐、绿色循环”的理念灌输到全体师生的脑海,进而形成乘积效应,将这种理念辐射给周边的亲朋好友,带动全社会提高环保意识。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会授予泉州理工学院生态文明示范校牌匾、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牌匾,并授予生态文明建设志愿者联盟旗子。

学院十分注重把“环境育人”的理念融入到校园建设中,把学生宿舍建成“书院”,让每一扇墙壁、每一处景致都成为传播优秀文化的“活教材”。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学院还结合各种节日、校园主人周等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使师生在亲身参与活动中,潜移默化中强化文明意识,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学院从大处着眼和小处着手并举,通过各种多层面、多途径的宣传教育,让学生在接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践行中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1]董弋欧.当代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途径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4).

[2]于洪霜.何瑞麟.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结合[J].教育与职业,2012(18).

[3]任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涵养养成[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3(6).

[4]邹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J].前沿,2012(14).

[5]刘静.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探析[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17).

[6]杨自杰.素质教育视野下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J].教育探索,2013(4).

[责任编辑:何玲霞]

2017-03-17

泉州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形势下加强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索”(2016D38)。

蓝如中,男,福建上杭人,助理研究员,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G719.21

A

1672-1047(2017)02-0013-04

10.3969/j.issn.1672-1047.2017.02.04

猜你喜欢

价值观院校传统
我的价值观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