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历史经验

2017-03-09肖竹尹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7年12期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思想

肖竹尹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历史经验

肖竹尹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结果,呈现出新中国在过渡时期的各种特点,它是中国共产党高超智慧和创造的体现。由于出现在新旧中国交替的历史时段,新民主主义成为一个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形态,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崭新的开端。文章通过探究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若干特点,反思并总结历史经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参考。

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D61

A

2095-4476(2017)12-0030-05

2017-08-21;

2017-12-04

肖竹尹(1993—),女,湖北保康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新中国成立后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一个关键时期,通常认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奋斗,到1952年底,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基本建立与巩固起来。近些年来,学界就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研究成果丰硕,仅研究综述类的文章就有许多,可见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广泛。[1-8]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理论毕竟不同于别的理论,需要适当借鉴其它学科方法,从新的角度,或者采用地方性的史料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本文选取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若干特点作为切入口,试图深入剖析新民主主义社会。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分工合作、各得其所”的经济格局)

新民主主义社会制度的巩固是以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基础的。为了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中国共产党按照《共同纲领》的相关要求,从金融政策、财税政策、经济规模、原料供应、劳动环境、技术设备、销售市场等几个方面,对社会经济结构中的各种经济成分进行有效的调节,使之在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

新中国初期,首要任务是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以使社会经济逐步走上新民主主义的经济轨道。在实行按劳分配的同时,为了调动工人积极性,在企业进行民主管理,建立新型生产关系,从而大力发展全民所有制工业的生产。据统计,从1949年到1952年,全民所有制工业的产值由36.8亿元增长到142.6亿元,其增长速度远高于其他经济成分。到1952年,全民所有制企业在全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也有了显著上升,从1949年的26.2%上升到41.5%。[9]与此同时,国营商业的发展也显而易见。国营对外贸易在接管海关后的进出口总值逐年上升,国营商店的数量也逐步增多,这为全国商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随着土地革命的完成,农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原来的贫雇农、中农、富农地位逐渐发生变化,致使土地革命已经完成的农村开始出现中农化趋势,对农村互助合作运动构成威胁。1951年7月,刘少奇在中共第一次宣传工作会议上指出:“现在的那种农业合作社,个别的可以组织,而且要在完全自愿的基础上,农民自己搞也是有一些好处的,不要反对。但若认为凭借当下的组织合作社去改造中国农业,甚至使个体小农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农业,那是并不现实的”。[10]31-32刘少奇还批评了一些党内同志反对农村经济自发势力和阶级分化的观点,并认为“企图战胜农民自发因素是一种错误的、危险的、空想的农业社会主义思想”。[10]33

建国初期,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很大比重。“1949年,全国有资本主义工业12万3千余家,职工164万余人,占全国工业职工总数的54.6%,生产总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63.2%。私营商业,1950年共有402万户,占全国商业总用户数的98.4%,商品销售总额占全国商业机构批发额的76.1%,零售额的85%”。[11]这些数字表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从1950年6月起,各城市相继开始了调整工商业的工作,其实质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民经济轨道被拆毁后,按照新民主主义的轨道来安排工商业,其中关键性的三个环节,即调整公私关系、调整劳资关系、调整产销关系。之所以要采取这个措施,是因为当时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已基本确定。“这个时候,国家经济的一个方面任务就是如何使私人经济能‘得其所’”,[12]以充分发挥其繁荣经济的作用。

民族资本家在国家政策的帮助下很快渡过难关。1950年下半年,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均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恢复和发展,“据上海、北京、无锡、张家口等十个大中城市的统计,1950年第二季度私营工商业开业5903家,歇业1.275万家,歇业超过开业7451家。但到1950年下半年,开业3.2674万家,歇业7451家,开业超过歇业2.5223万家。”[13]1951年,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又有进一步发展,与上一年相比,“私营工业的户数增加了11%,职工人数增加了11.4%,产量增长了39%。1951年全国私营商业户数增加11.9%,从业人员增加11.8%,商品销售额增加33.6%,资金增加10.6%。”[14]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私营工商业都获得不少盈利,故资本家称1951年是他们的“黄金时代”。陈云也说,1950年“我们做了很多工作,但只有两个重点,一是统一,二是调整。6月以前是统一财政管理,稳定物价;6月以后调整工商业,活跃市场。只此两事,天下大定”。[15]

但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过快的发展也为日后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埋下了隐患。新民主主义社会确立不久,我国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造。随着计划经济建设的开展,部分资本主义工商业主为了自身私利,开始抵制国家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他们采取偷工减料、延期交货、加大剥削、停工怠工等方法使公私、劳资关系紧张。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私人资本主义改造的顺利完成,给国家造成了损失。

总而言之,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即在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状态,随着对旧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重大改组而在全国逐步确立起来。这种经济形态分工合作、各得其所,适应了在落后生产力的中国逐步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1952年底,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在我国已基本形成。其中,薄弱的工业基础得到加强,工农业产品产量创造出历史新高的水平,城乡市场物资交流也非常活跃,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也上了一个台阶。这些成果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巩固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共参国政、长期合作的党派关系)

代表无产阶级以外的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双方共同奋斗,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但在旧中国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关系中,民族资产阶级先天不足,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也决定了各民主党派不是单一的资产阶级政党,而是几个阶级和阶层的联盟,他们联合中国共产党逐步将革命形势推向全国性的胜利,由联共转为拥共,为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奠定政治基础。

毛泽东认为民主党派的存在贯穿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程中,认为它的存在是长期的,而不是暂时的。他还认为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政治制度的优点和特点,这也使民主党派存在的意义上升到了政治体制的高度。正因为如此,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决议要求:“我党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策,必须在全党思想上和工作上确定下来,我们必须把党外大多数民主人士看成和自己的干部一样,同他们诚恳地坦白地商量和解决那些必须商量和解决的问题,给他们工作做,使他们在工作岗位上有职有权,使他们在工作上做出成绩来。”[16]

1949年4月,周恩来指出:“中国新民主主义政治是四个阶级合作的……过去因为环境不同,我们不在一起,今天既然到了统一的环境,就可以和大家一起干。非共产党人也照样能工作,甚至做得更好。”[17]1950年3月,李维汉在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会议上作的《关于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新形势与任务》报告中,充分论述了如何处理与民主党派统一战线工作的问题。另外,周恩来也非常注重同非党人士沟通政策。他要求共产党员要在充分尊重民主人士的意见的前提下,切实保障他们职权范围内参政、议政的权利,并且鼓励他们积极履行责任、踏实完成工作。

在建国初期的三大运动之中,中共充分发扬与各民主党派联合专政的优良作风,尽可能减少实际工作中的阻力,推动社会民主改革的顺利进行。毛泽东身体力行,通过每周与民主人士的谈话与民主党派沟通共事,周恩来特别指出:“这对于研究中国社会,吸取党外人士的好意见,改进工作,都是有益的。我们应该养成同党外人士经常接触的习惯。”[18]

1950年6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的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就如何正确处理土地问题展开协商,最终各方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达成一致意见,顺利通过《土地改革法草案》。毛泽东在会议闭幕式上指出,我们在新民主主义历史时期面临着两项重要任务,就是战争和土改,“战争一关,已经基本上过去了,这一关我们大家都过得很好,全国人民是满意的。现在是要过土改一关,希望我们大家都和过战争关一样过得很好。”[19]这次会议解决了各民主党派的思想认识问题,使反封建统一战线很快建立起来。

在镇压反革命运动中,因情况复杂,为了不引起民主人士的误解,中央规定公安机关不能单独办案,让广大民主人士充分参与到运动中来,这也充分说明中央非常重视注重实行民主性、公开性原则。因此,毛泽东要求:“判处死刑一般须经过群众,并使民主人士与闻。”[20]邓小平则严肃指出:“吸收党外人士参加与镇压反革命工作,经验证明这样做有利无害,不这样做是错误的。”[21]北京市大胆试验了这种做法,效果很好,对此,毛泽东指出:“由北京的经验来看,民主人士和资产阶级是可以取得他们拥护的,只要我们的工作做得好。”[22]由此可见,这种做法是正确的,不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区别对待原则,而且还保障了统一战线,维护了社会稳定,有利于其他工作的顺利开展。

共参国政、长期合作的党派关系成为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写照,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进行政治交流的基本立足点。但这一立足点在1957年也被民主党派内极少数野心家利用,成为他们谋取不正当政治利益的敲门砖。他们提出“共产党与民主党派轮流坐庄”等论调,远远超出共产党容忍的底限。这严重破坏了共参国政、长期合作的基本原则,无益于民主党派更好的参政议政。这种短暂的局面很快得以修正,之后我党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基本方针,明确了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可以说,这一方针是对之前共参国政、长期合作的进一步改进和升华。

实践证明,共参国政、长期合作的党派关系,不仅没有削弱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而且保证了人民民主政权,更重要的是,这种党派关系加强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鼓舞了民主党派人士的政治热情,从而使他们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设建言献策,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的优越性。

三、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文化(导向新轨道的思想文化)

思想文化对新民主主义社会制度的巩固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中共中央专门成立了文化教育委员会,来引导和推进思想文化领域内的新旧转换工作,以带领文化教育事业从旧中国向新民主主义社会文化转变。

旧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形成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它是在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的压迫下所形成的,其所体现的封建性(如买办、法西斯主义等)不言而喻,但同时,它也包含可以吸收利用的科学成分,如公共事务管理制度等,因此,对待旧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应该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清除其封建毒素,批判性地继承旧文化中的有利部分,这样才使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文化成为可能。因此《共同纲领》规定,要大力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清除旧文化中的封建毒瘤,改革学校教育制度和社会文化事业。经过对文化艺术、学校教育、新闻出版、科学研究等方面的调整改革,新中国逐步剔除了旧社会文化遗毒,开始走向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轨道。

新中国的成立,使知识分子逐步克服旧社会带来的各种不良思想,而中央对旧有文化教育事业的改革,更使得在这些部门工作的知识分子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精神改造。正如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人民只有建立自己的国家,才有可能在最大规模和最深层次上,用民主的方法来教育、改造自己,“尽管从目前来看,我们尚不能很快消灭内外反动派的影响,这种现状将在长时期内存在,但自己应主动改造从旧社会带来的坏习惯和坏思想,并与之划清界限。”[23]为使知识分子尽快转变思想以适应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发展,中共中央提出了争取、团结和教育改造知识分子的方针,即鼓励知识分子运用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来进行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工作。同时通过参加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等实际斗争,帮助知识分子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和政治觉悟,发挥他们的才能为国家建设做贡献。

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首先是从北京、天津各高等学校教师学习运动开始的。1953年9月下旬,周恩来在京津各高校教师的学习会上作了《关于知识分子的改造问题》报告,指出多数知识分子刚从旧社会走出来,想要完全肃清封建思想遗毒并不现实,而是应该在不断的斗争中求得进步,并且知识分子大多具有爱国思想,这对于他们的思想改造工作起到了良好的帮助作用。总之思想改造不能“一下子要求很高、很快,这是急躁的,不合乎实际的。应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24]10月23日,毛泽东在全国政协一届三次会议上着重强调了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重要性,他指出正是因为有了知识分子的自我批评和自我改造运动,才使民主改革和实现工业化取得了明显成效,这是非常值得庆贺的。随后整个知识界全面展开思想改造运动。1950年6月6日至9日,毛泽东在七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指出,当前的一项艰巨任务就是改造知识分子,这项工作是长期而复杂的,那些企图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去展开工作是错误的。“观念形态的东西,不是用大炮打得进去的,要用十年到十五年的时间来做这个工作。”[25]

周恩来、刘少奇等领导人也都发表了各自对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认识,并进一步指出,在思想战线上,党内外要区别对待。1951年5月,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指出,无产阶级思想即马列主义是党内唯一的合法思想,“用马列主义的思想原则,在全国范围内和全体规模上教育人民,是我党一项最基本的政治任务”。[26]新民主主义社会既然允许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存在,那么我们就必须承认他们思想的存在与合法,并通过思想改造运动发挥其有利方面,这是保证工人阶级在政治上取得胜利的重要途径,同时更保证了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胜利。这些论述主张慎重对待观念形态的转变问题,且都是建立在承认客观实际的前提下提出的,这些客观实际包括旧的经济基础、非马列主义思想、非无产阶级思想等。

然而,在新民主主义文化推行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1952年1月至3月,中共中央宣传部主办的理论刊物《学习》杂志连续发表多篇带有严重错误性批判资产阶级思想的理论文章。这些文章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直接抹杀民族资产阶级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这实质上否定民族资产阶级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两面性,大力主张“敲响资本主义的丧钟”[27],这严重违反了党的路线和政策。这一问题受到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视,随后《学习》杂志被要求就错误内容进行深刻检讨。究其原因,这种错误思想的根源在于,把用马列主义来消除资产阶级的不良思想和用《共同纲领》去改造资产阶级的“五毒”思想两者混为一谈,不允许资产阶级思想的存在。在这里,中共中央注重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同新民主主义社会特点相结合,并与将来实行的社会主义严格加以区别,即使批判资产阶级思想,也仅限于资产阶级那些违背《共同纲领》的思想,一切企图与消灭私人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直接联系起来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可以看到,新民主主义文化呈现出两方面的特点。首先,党中央非常重视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来宣传新文化,他们看到,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客观现实中,思想观念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因此十分强调通过社会实践将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同时还非常重视各类社会成员的心理承受能力,以一种渐进的方式逐步引导广大人民群众适应经济结构的转轨。这种积极的方式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人民精神面貌重新焕发,思想道德水平也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次,在实践过程中也出现偏差。比如在文艺、教育领域,中国共产党采取的运动方式对处理新旧文化转变的问题不够妥当,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最终也埋下了诱发1955年思想文化领域发生失误的种子。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是有一个历史过程的,是全党和全国人民长期奋斗的结果,事实证明,虽然新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无法在短时期内根本扭转,但可以看到,这一时期政治制度逐步完善,经济规模日益扩大,文化上的彻底反封建斗争,都为新中国的建设开启崭新一页。新民主主义社会制度具有纲领与政策相结合的特点,它所体现出的包容性使新中国经济恢复、政治清明、社会稳定、人民团结,这是充满理想和希望的开国时期真实写照。新民主主义社会作为一种过渡的社会形态,为中国步入社会主义社会奠定了物质和精神基础,无疑是新中国建设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事实证明,历史总在曲折中前进,只要条件和时机成熟,中国将稳步向着更高的社会阶段迈进。

[1]刘 辉.近二十年来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研究述评[J].教学与研究,2002(5):68-74.

[2]王敬川.刘少奇“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思想研究综述[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0(6):61-65.

[3]张秀云.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研究综述[J].学术界,2002(3):271 -275.

[4]贾秀梅.近十年来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若干热点问题研究综述[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373-377.

[5]吴汉全,李 娜.《近十年来新民主主义论》研究综述[J].党的文献,2009(2):76 -79.

[6]郑国瑞.新民主主义社会问题研究综述[J].理论视野,2013(10):38 -42.

[7]陈 娟.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8]王庆宝.刘少奇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再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6.

[9]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84 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4:194.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农业委员会办公厅.农业集体化重要文献汇编(1949—1957)[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31-33.

[11]孙 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稿[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88.

[12]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三年来新中国经济的成就[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70.

[13]汪海波.新中国工业经济史[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86:84.

[14]商业部商业经济研究所.新中国商业史稿(1949—1982)[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4:14.

[15]陈 云.陈云文选(1949—1956)[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38.

[16]毛泽东.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报告[R]//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7.

[17]周恩来.关于和平谈判问题的报告[R]//周恩来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25.

[18]周恩来.在中共中央统战部举行的茶话会上的讲话[R]//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04.

[19]毛泽东.做一个完全的革命派[M]//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415-416.

[20]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议要点[M]//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2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127.

[21]邓小平.在中共中央西南局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的报告要点[R]//邓小平西南工作文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384.

[22]毛泽东.关于同意上海市委镇反计划给饶漱石的电报[M]//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2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192.

[23]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M]//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6.

[24]周恩来.关于知识分子的改造问题[M]//周恩来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70.

[25]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资料编写组.中国共产党历次重要会议集:下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8.

[26]刘少奇.党在宣传战线上的任务[M]//刘少奇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82-83.

[27]中央批转中央宣传部陆定一同志关于《学习》杂志错误的检讨报告[R]//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19册.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86:483.

徐 杰)

猜你喜欢

新民主主义思想
转化思想的应用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浅析新民主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渊源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人民代表大会”提出时间的历史考察
如何理解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对当代中国的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新民主主义话语优势的确立
刘少奇新民主主义思想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