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学中的中国民间文学
2017-03-09王相飞
王相飞
(黄山学院 文学院,安徽 黄山245041)
一、学习中国民间文学的意义
民间文学不仅是一种文学现象,而且是民间生活的重要构成,是一种生活文化。学习民间文学对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对了解民众的生活状态和意识形态,更好进行国际跨文化交流等诸多方面都十分有益。在汉语国际教学事业蓬勃发展的大趋势下,中国民间文学的学习对国际汉语教学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中国民间文学是民俗语言文化的最佳范本
随着我国汉语国际教学事业的蓬勃发展,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频繁,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民俗文化在汉语国际教育事业中的重要作用,[1]4-11密切关注着汉语构成的各方面与民俗文化的相互关系。人们充分认识到汉语是中国长期相沿的民俗文化发展的产物,特别是汉语惯用语和言语的习惯性表达,充分体现了民俗法约对汉语的制约和影响。国际汉语教学的过程事实上就是不同区域间民俗文化交流的过程。“文字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民俗是传承文化的一种沉积。”[2]27而民间文学则是将文字与民俗紧密联系的桥梁,是民俗文化各类事项中最贴近语言学习的一项,其丰富的民间文学作品以最富生命力、最具有时代性的语言全方位展现多姿多彩的传统的与现代的中国民俗文化。学习中国民间文学则有利于弥补这一文化差异,有利于文化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如果说“从民俗语言的差异研究跨文化交流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2]234那么,中国民间文学则提供了最直接、集中的民俗语言范本和具象的语境,对加强理解深层文化,包括对民俗心理的了解和掌握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学习中国民间文学有助于满足学生的文化需求,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增进学生对中国民俗文化的了解,使其更加热爱本民族文化
今天的大学生虽然在中国的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但对中国的民俗文化知之甚少,往往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讲不清道不明,对众多民俗事项更是不了解,不能真正理解老百姓的生活习惯与思维、语言表达方式。在教学活动中常常遇到这种现象,当问及家乡有哪些习俗时,只有少部分学生略知一二,更多人不清楚,甚至不知什么是习俗,更不清楚这些习俗意味着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民俗现象存在,对伴随这些民俗产生的语言文学现象更不了解。因此,加强中国民间文学的学习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修养,形成相应的语言交际能力起着积极的作用。
中国民间文学是全国各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学习中国民间文学,有助于学生开阔胸襟,避免文化中心论或优越论,摈弃排斥和贬低其他文化的狭隘意识,真正认识中国文化的历史;有助于形成现代意识与世界眼光;有助于提高“文化自觉”(费孝通语)的意识,增加今后汉语国际教学的文化含金量,对自身今后的生存与发展都大有益处。
(三)学习中国民间文学,有助于领悟汉语的魅力,提高语言技能与语言水平
中国民间文学语言具有鲜活生动、形象活泼、简单通俗的特点,其文化内涵丰富,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在交际中有很强的实用性特点。学生通过大量阅读中国民间文学作品,能不断增强语言能力,提高语言技能,进而更好地实现汉语国际教育的根本目的。
因此,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作为国际语言与文化交流的专门人才培养单位,开设与学习中国民间文学是十分必要的,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汉语国际教学对中国民间文学缺乏足够的重视与探讨,因此这门课程的开设在整体上处于较低层次,如何提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中国民间文学的学习效果,充分发挥其作用,需要不断讨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独特性
通常中国民间文学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民间文学的地位和价值;掌握民间文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民间文学的重要作品,并初步掌握进行民间文学田野作业的方法;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鉴赏民间文学作品的能力;丰富和完善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对汉语国际教学的目标而言,显然有很多是不适合专业特点的。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的中国民间文学课则应更加侧重对民间文学作品的阅读与理解,以及对民间生活的认知。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十里不同音,区域生活文化差异较大,“一个民族或使用同一语言的言语社团里也存在着文化差异”[2]233。通过学习中国民间文学更能集中高效地了解各地的语言特点和民俗生活习惯,加深理解语言文化的差异性,有利于将来从事相关的文化传播与教育工作。
(二)缺少适应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特点的中国民间文学教材
目前尚没有针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专用的中国民间文学教材。在教学过程中通常使用与汉语言文学专业一样的通用教材,而这些教材较多突出基本理论知识以及民间文学采集和研究的基本方法,是为将来从事民间文学研究工作打基础而制定的,如钟敬文主编《民间文学概论》,万建中《民间文学引论》,段宝林《民间文学教程》,刘守华、陈建宪主编《民间文学教程》,李惠芳《中国民间文学》,黄涛《中国民间文学概论》等。这些教材大多重视基础知识与理论,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学术性,有的配有民间文学作品选,又常与教学内容分置成两册,这些情况均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对文化课的学习需求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存在一定的距离。
(三)教学课时不足,教学方法单一
当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文学类课程均遭到课时压缩的挑战,而课程教学又容易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因此出现了诸多教学问题,如教学内容庞杂,面面俱到;学生的接受易流于表面,没有留下深刻印象。[3]45再如教学偏于“教”而少于“学”,缺少启发讨论环节。有限的课时、庞杂的内容使得教师经常要处理讲什么、讲多少、怎么讲的难题,弄不好就大问题讲不透,小问题讲不了,占用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降低了学习效果,影响了中国民间文学课程质量的提高。
三、解决对策
(一)正确看待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中国民间文学课的独特性,从中国民间文学的内涵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去把握
在教学目标上,中国民间文学要为汉语国际教育的根本目标服务,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语言学习和文化知识素养,侧重语言及语言背后的“故事”,即与语言有关的民俗文化内容或文化内涵。民俗学以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主要掌握有关中国民间文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有很强的文学性、专业性的特点和要求,不必过分强调语言能力的训练。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中国民间文学则应充分考虑民间文学的语言特点,侧重通过丰富的中国民间文学作品了解民间文学语言形成的原因与特点。因此,如谚语、俗语、歇后语等学习内容在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就显得非常必要。因为这些语言的文化性很强,运用较普遍,如果不了解其背后的内涵,那就无法解决跨文化交流的障碍。因此,像这样一些涉及民俗语言的问题,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让学生广泛认识民俗语言的特点,深刻理解民俗语言背后的思维形式,才能使其在今后的实践教学中灵活运用,有效避免学习交流中产生的某些语言误解,才能更好地让世界了解中国。
此外,通常的民间文学教学目标还在于培养学生一定的田野作业技能,使其具备一定的从事民间文学整理与研究工作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从事对外语言与文化交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强调其语言交际的能力,因此二者对中国民间文学的学习目的是不同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中国民间文学学习不是以了解相关理论知识、培养其田野实践技能、搜集整理民间文学作品为根本目标,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中国民间文学作品阅读与学习,了解中国民间文学知识,领悟中国民间语言的魅力,理解语言产生、发展的背景及其相关的民俗文化知识,促进文化间的交流。它在本质上属于文化课,具有一定的专业特点。
(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中国民间文学课的教材编写除了需要考虑民间文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更要突出教材编写内容的目的性与针对性
不必追求全而深,或者很强的学术性,而是注重文学作品鲜明的语言文化特点,在文学作品的语境下展现语言交际的发生、使用的基本形态,教学内容应具有通俗性、广泛性、丰富性、文化性强的特点。而那些方言特色过重或书面语过强,使人难于理解,过分疏离普通话范围的民间文学作品均不宜入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中国民间文学教材应强化民间文学作品的语言特征及其与基本知识理论的内在联系,强化扩展民间文学语言及其“背后的故事”,因此在各种文学样式中应当做出与其他教材不同的选择,有所突出侧重。在教材的内容设置上以语言及相关知识背景学习为主线,突出中国民间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学习,进而扩大到对中国民间文学概况的认识,侧重对语言的环境认识,突出对有关民俗事项、文化内涵的解读,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语言与文化的敏感性。
(三)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突破创新,展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习特点
以往由教师单方面向学生讲授,学生主要记笔记,教师很少考虑学生的需求。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中国民间文学课应该改变这一模式。首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尽力避免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多就学生感兴趣的语言、文化等问题开展灵活多样的方法。如变全面讲述为专题讨论,积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必拘泥某一章节,甚至可以灵活地就学生感兴趣的共同话题加以讨论。可以分角色表演,使学生通过自己对民间文学作品的表演,感悟民间文学语言的特点与魅力,真正从内心喜爱上民间文学,丰富自己的语言,加强表达能力。可以鼓励学生深入民间观察百姓生活,收集语料,结合民间文学相关知识进行文化间差异的比较与讨论,让学生多方面感受学习中国民间文学的乐趣,充分体验民间语言的魅力,提高语言交际的能力,增加相关知识积累,为今后的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及国际文化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还可以广泛联系有关文化背景,从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找出语言构成的差异,进行比较训练,这样不但有利于深入了解中国民间语言的特点,更能为今后对外交流学习提供有益的帮助。
四、结 语
综上所述,当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中国民间文学学习出现的问题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对中国民间文学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地位及重要意义认识不足,没能充分重视其作用与独特性,更未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体现;二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中国民间文学课教师,在观念上与教学环节中不能仔细区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中国民间文学课与其他专业学习的差异,没能深入结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学习目的,只是简单复制照搬前者的教材与教学方法,使其失去了独特性。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提高认识,重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中国民间文学的作用与意义。而作为中国民间文学教学的教师也应该多结合课程培养目标,更多地积累教学经验和基本理论方法,结合其学习目的与学生兴趣,积极转变思想和教学方法,制定适应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习内容和教学计划,并进一步积累教学经验,尽早完成适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中国民间文学教材的编写。只有不畏挑战,勇敢开拓创新才能塑造知识丰富、技能全面的复合型教师人才,这才是解决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所遇问题的关键。
[1]柯玲.对外汉语教学的民俗文化思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6(7).
[2]曲彦斌.中国民俗语言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
[3]曲凤荣.民俗文化视域下的对外汉语教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