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新课程改革中构建科学的初中教学质量监管方式
2017-03-09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沙堆镇沙西初级中学聂云星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沙堆镇沙西初级中学 聂云星
一直以来,初中教学质量的监管过于表面,评价单一,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现象比较普遍。那么,如何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既立足常规,又能突破瓶颈,努力构建科学的初中教学质量监管方式呢?笔者结合多年从事镇初中教研、教学管理工作的一些做法,展开探讨。
一、着眼课改,加强教学环节的督查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我镇建立起了以教研员挂帅、主管教学领导、科组长、备课组长抓落实的层级机构。各科组长、备课组长认真组织教师备课,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强化三维目标和教学环节的设计。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我们重点检查教师的二次备课,检查他们是否重视新课标教学理念和教材的整合,是否做到“以人为本”。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实施推门听课,督促教师更好地实施新课标的理念: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课堂教学模式。我国当代著名的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过:“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课堂的巡查,我们重点关注教师的角色转变,是否从知识的权威者、传递者,真理的拥有者变成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是否能做到善于创设问题情景,营造轻松的氛围;能否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相互交流,积极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
在作业的批改中,我们关注的是教师能否认真实施人文关怀;作业设计是否做到分层;能否写上激励性的评语。教师的辅导,能否做到谆谆善诱,给予热情的关怀与鼓舞。正如德国的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所有的点点滴滴,我们都会作好记录,作为每一学期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依据。
二、以评促教,强化课堂教学的监管
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进行互评与自评
我们以镇的公开课、研讨课、同课异构、教学录像课比赛等为抓手,加强教师之间的听课、评课、研讨与交流。同时要求每一位教师,每一学期都要自行到同科组的教师中进行随机听课。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在《论语·述而》中提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每次教研活动结束后,听课的教师反馈意见,写学习心得,并认真填写《高效课堂评价表》,作为评价教师教学的原始资料;授课的教师要自我评价,及时写教学反思。同一学科的教师,对于本学科的教学评价,有着一定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教师的互评与自评,对于加强课堂教学质量的监管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
2.激发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对教师进行评价
课堂的教学成功与否,最基本的要求是:学生能学到了知识,扩展了思维,掌握了一定的技能与方法,能熟练地解决知识问题和实际问题。但是,学生对于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往往更多的还是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这既是以往教师树立威信的途径之一,也是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虽然初中学生的评价方法也不一定很客观,但也有一定的理性,而且在某种程度下也恰好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因此,我们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主人翁精神,以班为单位,定期召开学生代表大会。然后加以引导,让他们对教师的课堂教学给出客观的中肯的评价,并作为一项有力的监管材料。
3.让家长的评价客串课堂
我们举行了家长开放日,邀请家长到学校听课、评课。对于农村的家长而言,教师的讲解能否深入浅出,他们大多数都不懂。很多时候,他们普遍关心的还是自己的子女在课堂上的表现。例如教师能否关注到他们的孩子;是否有提问他们的孩子或者让他们的孩子做练习、做实验或者玩游戏等等。虽然每一学期家长的听课不多,但对于他们的客串和中肯的评价,又从另一个方面促进了对教师课堂教学的监管。
三、立足数据,注重教学效果的分析
每一学年,我们都组织学生进行学业水平考核。考核的科目包括了美术、音乐、体育、信息技术等学科和文化科。考核的形式有知识测验、学科基本技能演示、实验操作等。我们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赋予一定的分值,给学生评分,然后以全班或者全级的平均分为参考,把所有学生的成绩按照一定的标准,分别记为A(优秀)、B(良好)、C(中等)、D(中等偏下)、E(学困生)五个等次。我们建立了各班科、学科的学生成绩等次的系统,以这些数据为基础,进行纵横的比较与分析。我们的关注点是每一个班、每一个学科的学生等次比例,能否对比原来的基础有所提高。此外,我们还充分利用质量监测平台,仔细分析班级、学生个人进步的幅度,重点找出学生知识结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存在问题。通过大数据的分析,既要努力发掘教师教学效果的优点,更要帮助教师洞悉教学的存在问题与不足,以便今后能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工作。所谓“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立足数据,认真分析教学效果,它也是初中教学质量监管的一种重要手段。
四、科研促教,重视教研过程的参与
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如果教师局限于自己的学科,缺乏共同研究、缺乏互相协作的团队精神,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容易造成学生偏科、容易出现重智育而忽视德育的问题。因此,以校本教研、课题研究为手段,加强对教师的教学过程性监管就显得很有必要。于是,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做法:一是正确引导,让教师理解校本教研、课题研究的意义,激发教师的参与热情。二是积极实施“科科有课题(区、镇或者学校的),人人有研究”的策略。我们让教师明白到:“问题就是课题;理论的学习,研究的思路与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案与实践,经验、总结与应用等,就是校本教研、课题研究的每一个过程”。三是通过一些考勤的制度、评价的手段和经费的支持,给予教研充分的保障,营造了既严肃又轻松的教研氛围。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监管的过程。“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因此,教学既要重视结果,也要重视过程的参与。
乘着课改的东风,我镇构建了科学的初中教学质量监管方式,促进了教学管理工作有序、协调发展。“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希望这一点点的细雨,能更好地滋润今后的教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