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礼仪教学与德育教育之有效融合
——以职业院校礼仪教育为例

2017-03-09方丽萍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职校礼仪职业院校

方丽萍

(安徽省团校,安徽 合肥 230061)

礼仪教学与德育教育之有效融合
——以职业院校礼仪教育为例

方丽萍

(安徽省团校,安徽 合肥 230061)

通过对礼仪教育内容、特点及职业院校德育教育普遍现状的分析,着重强调了礼仪教学与德育教育相融合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对有效融合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方法与途径进行了多方面的深入探讨与思考;并强烈建议教育部及地方教育部门把礼仪课程纳入职业院校德育教育体系。

职业院校;礼仪教育;德育教育;有效融合;针对性;实用性;教学效果;必修课程

习总书记最近就高校德育工作指出:“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①2017年5月3日,习总书记考察中国政法大学的讲话,http://www.ahedu.gov.cn/26/view/337350.shtml。。这充分强调了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性。遗憾的是,相当长的时间内,一些职业院校的德育教育在不同程度上流于形式或形同虚设。一方面,不少职校生普遍认为德育教育是“高大上”的理想信念、“口号式”的说教,目标遥远、可望而不可及,自己够不着也做不到,没有学习意义与必要;另一方面,不少德育教师在使出浑身解数后仍无法摆脱“空洞说教”、“枯燥乏味”,陷入无计可施、心灰意冷,疲于应付的尴尬。如何做到既能兼顾学生群体特征与共同需要,又能唤起学生对德育学习的热情与兴趣,调动其提升道德修养的主动性、积极性,实现“教书育人”的德育最终目标,是横在德育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如何破解?德育教育新思维、新模式的探索改革势在必行。

本人结合多年职校礼仪教学的实践经验,在此抛砖引玉,对礼仪教学与德育教育有效融合的多种途径进行思考与研究,以期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同行群体的交流及社会各界的关注。

一、把礼仪教育融入职校德育教育体系的必要性

受知识结构、理解能力、思维模式、实用主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不少职校生对德育教育常态化地运用理论灌输、逻辑推理与抽象演绎的空泛内容、说教模式不感兴趣、不愿接受,颇为反感;时常以昏昏欲睡、玩手机、甚至逃课的方式敷衍应对德育学习,致使职校德育教学效果普遍不理想。而职校生对礼仪课程的学习却与此形成鲜明的对比。礼仪课程的内容与形式最大特点就在于其针对性、实用性、操作性与展示性,这与职校生正值青春年华、活泼好动,乐于个性展示、擅长群体模仿的年龄特征恰恰高度吻合。礼仪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尊重、尊敬。它是社会道德标准贯彻过程中孕育而生的行为模式和外化表现,是古今中外千百年来人类文明不断沉淀积累的智慧结晶;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家喻户晓的行为规范与行为标准。它从细节体现素质、折射人品、反映修养。无数礼仪教育的事实表明:长期礼仪教育的浸染与渗透,不但有助于学生水到渠成地变为“温良恭俭让”的谦谦君子,使礼貌相处、以诚相待、宽容理解、慎独自律的德育理念油然而生;而且会相伴而生出理智、信任、感恩、谅解等一系列正能量,使学生在喧嚣与挫折中保持平和与乐观的心态,彼此少误解、少怨恨、少冲动、少伤害。这与德育教育力求倡导的道德品质与核心目标高度一致。由此可见,礼仪课程的开设与普及,既是德育教育的有效补充与高效平台;又是德育内容的必要外化与充分实现。不言而喻,礼仪课程的开设能有效引发职校生对德育思想的强烈共鸣与学习兴趣。把礼仪课程作为德育教育的必修内容,实现两者相互补充,促进两者相得益彰地有效融合势在必行。

二、礼仪教育融入职校德育教育体系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遗憾的是,在相当长时间里,礼仪课程显性的德育教育功能并没有被相关教育部门高度重视,也没有被一些职业院校认真研究与深度挖掘。以安徽省为例,时至今日,50%以上的职业院校还没有专职的礼仪教师;礼仪教学更没有被纳入德育教育有学分要求的必修课程。即便是已有专职礼仪教师或已开设礼仪课程的学校,绝大部分也只是为了满足少数服务性行业的专业礼仪需要(如旅游专业、餐饮专业、商务销售专业等);还有一些职业院校只会在毕业生入职前才临时抱佛脚地开设“面试礼仪”讲座。能真正认识到礼仪教育教学必要性与重要性,把礼仪课程作为学生德育必修课程来要求的职业院校寥寥无几。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有四:一是,教育部在规范职业院校德育教育课程的知识体系(必修课:职业生涯规划、哲学与人生、政治经济与社会、职业道德与法律;选修课:心理健康)中,对礼仪课程的普及开设没有做硬性规定与学分要求,致使课程被放弃、弱化;二是,社会、家长、相关部门对职校优劣评判的标准往往只注重专业技能水平、就业高低去向,而忽略道德规范、礼仪素质的综合水平;三是,一些职校受实用主义的影响,在“职业教育等于就业教育”的办学理念主导下,只偏重、强化专业技术与学分内容的学习掌握,而轻视人格魅力塑造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对学生进行“学礼、知礼、习礼、用礼”的作用性认识不够、重视不足。四是,职校生群体学习的主动性与理解力相对较低,对抽象理论、理性思维与逻辑分析要求较高的德育课程兴趣普遍不高。不言而喻,要加强职校生的道德修养与文明素质礼仪教育必不可少、无可替代。遗憾的是,相关教育部门一些与职业院校对此仍然重视不够、前瞻性不强。

三、礼仪教学与德育教育有效融合的有效途径

如何进行礼仪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效融合、使德育教育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结合职校礼仪教学的实践总结如下:

(一)教学内容

首先,精心甄选或编写教材。目前,国内礼仪教材大多只偏重专业需要,而既适用职校生群体又与时俱进地包含时尚新元素的礼仪教材寥寥无几。建议礼仪教师对教材不能简单地运用“拿来主义”,而需根据学生实际状况与专业特点,兼顾针对性、实用性与操作性进行甄别与挑选;也可对相关教材进行调整、删选、补充和提升;还可编写或出版校本教材。笔者对此曾进行过有效尝试:先后主编出版了《青少年实用礼仪》、《客户服务礼仪》(教育部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教学效果显著。其次,教学内容灵活调配。礼仪教学内容是由多个独立模块组成的整体。各模块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因此,每课内容可兼顾实效与灵活,没必要按部就班地遵照教材先后顺序逐一进行。可不失时机地借助节假日、新闻热点、突发事件,及时融合德育内容进行应景式教育,以使德育目标能够借助全方位、多角度的礼仪形式接地气地具象展示与立体呈现。如,时值国庆节、八一建军节,可选择升旗仪式礼仪,通过站姿、目光、表情、着装的礼仪规范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值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可选择赠送礼仪、语言礼仪对学生进行感恩、信任、友善、和谐的道德教育;时值端午、中秋节等,可选择接待拜访礼仪、座次礼仪对学生进行尊卑有序、尊老爱幼的传统文化教育;时值教师节、情人节,可选择电话礼仪、网络礼仪进行尊重、诚信、礼貌、文明、友谊、宽容的道德规范教育。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在不断凸显礼仪教学的时效性、针对性和实用性中紧密融合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立德树人”目标。使学生在礼仪碎片化的具象呈现、点滴感悟中化德育内容的抽象遥远为看得见、摸得着、做得到的礼仪行动。

(二)教学方式

首先,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用任务创设、思维导图、头脑风暴、角色扮演、情景模拟、雕塑展示、游戏分享、视频制作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与创造性;其次,借助现代化的教学形式与教学资源优化教育手段,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化技术、数字化多媒资源、网络课件、网络微课、翻转课堂、在线课堂、形体房、语音室等,灵活运用教学新元素,以“寓教于乐”的教学范式替代传统单一、空洞乏味的德育灌输,给学生高度的自由选择与创作空间;第三,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改教师居高临下的讲台站位为贴近学生的近距离教学;改学生纵横一致的传统座位为面对面、大空间的“鱼骨式”、回型、U型座位排序,使教学氛围与传统环境大相径庭;使职校生实现轻松出入、愉快展示、频繁互动,能够在生动、形象、有趣的学习状态中深切感受礼仪的魅力与气质的力量;进而激发心灵深处对真、善、美的感动与热爱,引发对“尊重”、“文明”、“平等”、“友善”等德育理念的同理心与认同感,使德育教育的内涵与外延被自然而然地理解、感悟、赞赏与执行。由此可见,教学方式的科学运用与灵活安排,能成功营造出课堂环境的幸福感与舒适度,是教师现代服务意识的充分体现。它既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平等交流”的新教育理念,又能持久维护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参与度,更能有效获得事半功倍的德育效果,一举多得,值得提倡。

(三)学习模式

在礼仪学习的各个环节中,均始终坚持以小组为单位、团队合作为常态的学习模式,其具体表现在:首先,在问题讨论、项目设计、情景模拟、体姿展示、视频制作等学习任务中,都必须以小组为单位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并经过各抒己见、研究讨论、代表陈述(展示)、各组点评等几个环节完成;使学生之间形成良性合作与友善竞争的学习氛围:争先恐后、各抒己见、群策群力、相互督促、相互理解。小组成员的所有表现与团队整体成绩挂钩,借此激发团队的凝聚力与战斗力。合作、协商、民主、和谐成为礼仪课堂学习模式的主旋律;其次,小组长轮流当值。考虑到绝大部分职校生从小到大担任班干的机会微乎其微,班级服务意识普遍淡薄。为挖掘和锻炼学生服务潜能与领导自信,礼仪教师在每节课开始,让学生用短暂时间自主推举课堂小组长,全组人员每节课轮流担任,循环往复,直至课程结束。小组长轮值的普遍现象是:开始会相互推诿;但两个星期左右的适应期后,不少学生会自告奋勇担当,常态化进入只需一分钟左右的选举状态。小组长的职责是分配组员任务、倾听收集建议、组织协调团队、代表小组发言等。力求让职校生在“做得到”、“做的好”中享受久违的学习快乐、重树被尘封的学习自信;让学生在体验责任与压力后自觉建立起同理心、责任感,使良好的德育品质潜移默化地得到提高。长期职校礼仪教学的实践证明:职校生对在团队合作中感受责任、力量与智慧,体验自信、成就与喜悦的学习模式,普遍认可、非常欢迎。

(四)课外延伸

“教书育人、学以致用”是礼仪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共同目标。在课外,创造“他律”环境使礼仪教学得以强化、扩展与延伸,化礼仪规范为习惯性反应与固化性行为也是礼仪教学融合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具体做法为:一,组织学生担任志愿者、礼仪服务人员进行实践锻炼,展示礼仪规范,巩固所学技能;二,根据职校生擅于网络交流的特点,建立礼仪QQ群、师生礼仪微信群,进行生活礼仪知识答疑解惑,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与是非辨别能力;三,通过礼仪音乐分享、礼仪视频传播、礼仪活动展示,礼仪形象与礼仪成果分享,陶冶情操,延伸与拓展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文明品味与礼仪鉴赏力,增强抵御低俗言行的免疫力与判断力;四,言传身教的教师形象塑造是礼仪教育的又一延伸。不言而喻,得天独厚的专业技巧使学生对礼仪教师存有内外皆修、技高一筹的形象期待:不仅要有形象气质上的优雅大方、与时俱进、富有美感,还要有常态化的微笑表情、赞赏目光、规范体姿、文明语言,更要有人格魅力上的以“礼”服人、彼此尊重、以身作则的高尚师德。否则,职校生在礼仪课堂上建立起的礼仪崇尚与道德敬仰会在顷刻间土崩瓦解、前功尽弃。因此,淡化课堂界限,师生良师益友地互动,教师长期的“传道、授业、解惑”是决定礼仪教育能否事半功倍地实现德育教育终极目标的重要环节。

(五)成绩评判

成绩评判体系的科学、公正是礼仪教师诠释民主、平等、客观、公正德育理念最直接的形式与途径。摒弃仅凭一次考试为主要(唯一)依据决定学生成绩的方式;改为20%平时成绩、20%团队表现、20%团队视频、40%期末考试的四部分成绩评价体系。其中20%平时成绩由课堂表现、实践活动所组成,重点考察尊敬老师、团结同学、遵守纪律、互动参与等表现;20%团队表现由小组自评、各组互评两部分构成。无论自评、互评,成绩避免雷同以考验学生的责任心与公正性;20%团队视频是通过团队构思、集体创意、共同演绎、拍摄制作的礼仪视频成绩,其目的是考察学生参与性、合作性、创造性以及学以致用的表现;40%期末考试是指通过“面对面”、“一对一”模拟面试的考试成绩(面试考试内容分“相同”与“不同”两部分。相同的是要求按面试礼仪规范全程演绎;不同的是要求学生自己从知识题库中随机抽取题目(保证每人题目绝不雷同);同时由教师随机决定学生考试的先后顺序(以杜绝作弊与侥幸心理)。这种成绩判定的方法是为了衡量真才实学、提倡学以致用,树立一视同仁、公平公正的良好风气,同时,让职校生真正品味“付出就有回报”的喜悦,领略“细节决定成败”的真谛,引导学生建立全面客观、理性竞争的思维模式与人生理念。

综上所述,职校礼仪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效融合有利于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德育教育不再停留于理论说教与口头层面。充分利用礼仪教育展示性、操作性、实用性的特征实现与德育目标、道德理念高度融合,能真正对职校生言行起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与正面引导,提升职校生对道德修养重要性与必要性的理解力、判断力与表现力。为此强烈建议:教育部及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应尽快调整职校德育教育的课程体系,尽快把礼仪课程纳入到德育教育的必修课程中来,用更多的正能量激励学生,把德育教育的“软指标”变为礼仪言行的“硬约束”。按照习总书记要求的那样:“把立德树人、规范管理的严格要求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灵活方式结合起来,把解决师生的思想问题和教学科研、学习就业等实际问题结合起来”①2017年5月3日,习总书记考察中国政法大学的讲话,http://www.ahedu.gov.cn/26/view/337350. shtml。,使德育教育有的放矢、教育效果事半功倍。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etiquette education and moral education

FANG Liping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ontent,characteristics of etiquette education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emphasized the necessity and importance of the integration of etiquette education and moral education,explored the methods for effective integration's promoting students'healthy development,proposed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local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s bring the course of etiquette into line with the system of moral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vocational colleges;etiquette education;moral education;effective integration;pertinence; practicability;teachingeffect;compulsorycourse

G410

A

1009-9530(2017)03-0138-04

2017-01-21

方丽萍(1962-),女,安徽省团校高级讲师。

猜你喜欢

职校礼仪职业院校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让职校师生的心更敞亮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筷子礼仪
礼仪篇(下)
体验教育在职校生专业选择中的运用
职校数学翻转课堂教学探索与实践
关于职业院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难点与着力点
配合学校做好职校生的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