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与实践

2017-03-09李志勇李艳玲徐瑞环李相南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幸福感心理学心理健康

李志勇,李艳玲,徐瑞环,李相南

(1.淮南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安徽 淮南 232038;2.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 400715)

心理学研究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与实践

李志勇1,李艳玲1,徐瑞环1,李相南2

(1.淮南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安徽 淮南 232038;2.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 400715)

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四个方面,梳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同,以期促进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的开展,将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有效地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新模式。

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

一、课程目标:从“疾病模式”向“健康模式”的转变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以“疾病模式”作为自己的理论假设来设置课程目标。疾病模式更多关注焦虑、抑郁、愤怒、应激创伤、强迫等消极心理问题,并认为我们感到不适是因为自己产生了心理疾病,换句话说,如果治好了心理疾病也就获得了健康。疾病模式聚焦弱点,克服缺陷,防止疼痛,逃离不快,以中性状态为基准,以平静为理想状态。但大量研究表明,痛苦的消除不代表快乐的自然获得,幸福不会因为忧愁的驱除而自动提升③郭丁荣,任俊,张振新,Fred B.Bryant:《品味:主动用心地感受积极体验》,《心理科学进展》2013年第7期,第1262-1271页。。幸福不仅与忧愁、抑郁有关,而且与快乐、知足等也存在着密切关系,仅仅摆脱抑郁和焦虑并不会让人们感受到快乐和幸福。Richard和Kadison一项调查表明,美国45%的大学生在一年里经历过影响正常学习生活的抑郁期④Richard V,Kadison R."Getting an edge use of stimulants and antidepressants in college",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vol.353,2005,pp.1089-1091.。我国的一项调查发现,大学生心理障碍发生率已从20世纪90年代的20.23%上升为2004年的27.03%,其中存在较严重心理障碍的大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10%⑤黄勇明:《大学生心理危机探析及干预对策研究》,《华东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第264-266页。。因此,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更多关注心理障碍和心理冲突等消极问题,较少关注心理发展和心理成长,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同时,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并没有实现自身所设定的目标,即有效地预防和降低心理疾病的发生。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以“健康模式”作为自己的理论假设来设置课程目标。健康模式更多关注幸福、满意、激动、快乐、高兴等积极心理品质和力量,并认为心理疾病的产生是因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因为个体没有去追求那些让其健康的东西,没有做到自我实现,没有做到该做的,自身力量受到了减弱。健康模式聚焦力量,建立信心和胜任感,寻求快乐,追求幸福,没有基准,以创造性紧张为理想状态。健康模式倡导培养积极品质、增强自身优势、帮助人们寻找意义和快乐。实质上,健康模式就是使个体创造一个强大的心理免疫系统,以应对心理疾病的发生,并增强幸福和快乐。马丁·塞利格曼认为⑥马丁·塞利格曼:《活出最乐观的自己》,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0年。,人类自身拥有的乐观、勇气、希望、信念、专注等积极品质可以有效抵抗心理疾病。实证研究也表明,乐观可以有效预防儿童和成人的抑郁和焦虑,使其发病率降低一半⑦李小青,宋传颖:《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设计研究》,《高教学刊》2017年第5期,第88-90页。。因此,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强调预防性和发展性的目标,将培养和塑造积极心理品质和自身力量作为总体目标,这个目标不仅可以有效预防和降低心理疾病的发生,而且还可以极大提升人们的幸福感。

二、课程内容:从“心理问题”向“幸福感”的转变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围绕“心理问题”来设置课程内容,主要关注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调适,把传授心理健康的方法类和标准类知识作为核心内容。如:在自我意识方面,更多关注自卑、自负、自我中心等常见的自我意识问题及调适;在人际关系方面,更多关注社交焦虑、社交回避等人际交往问题及促进策略;在情绪方面,更多关注焦虑、抑郁、愤怒等消极情绪的认识和调节;在人格方面,更多关注嫉妒、敏感、多疑等人格缺陷与矫正;在应对方式方面,更多关注压力、挫折、创伤等消极事件的应对。总之,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更加强调如何教会学生克服各种心理问题,以达到心理的平衡,促进心理健康。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围绕“幸福感”来设置课程内容,主要关注大学生自身力量和积极品质的培养,把积极潜能的开发和积极品质的培养作为核心内容。如,在自我意识方面,更加关注积极自我,研究表明,积极自我较高的个体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心理上比较平衡,自我防御较少,社会适应能力更强。在人际关系方面,更多关注积极关系的构建。哈佛大学历时75年的研究表明,积极关系可以让人们变得健康、长寿和幸福。在情绪方面,更加关注快乐、乐观、满意、知足、安全感等积极情绪的培养。研究发现,积极情绪能够平复消极情绪对身体的伤害,提高生理免疫能力,促进身体健康。在人格方面,更加关注美德和优势的建构和塑造。马丁·塞利格曼等认为①黄勇明:《大学生心理危机探析及干预对策研究》,《华东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第264-266页。,每个个体如果能在每天的生活中运用与生俱来的一系列优势,将会最大限度地促进个体的参与感与意义感。在应对方式方面,更加强调积极预防,预防的关键来自于对人的内部的积极力量的塑造和唤醒,例如,品味就是一种积极预防的较好方式之一②郭丁荣,任俊,张振新,Fred B.Bryant:《品味:主动用心地感受积极体验》,《心理科学进展》2013年第7期,第1262-1271页。。总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更加强调大学生自身力量和积极品质的培养,更加关注大学生心理的成长和幸福感的提升。

三、教学方式:从“讲授式”向“体验式”的转变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教师为中心”,注重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侧重于灌输心理健康的方法类和标准类知识③贺晨娜:《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初探》,《教育教学论坛》2017年第6期,第46-48页。,希望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这些方法和标准,以克服学习生活中的困惑和障碍。教师主要采取讲授的方式,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这是我国学校教育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也是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但是,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也使其丧失了学习兴趣。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偏重知识的记忆,所以教师常采用这种方法。虽然有些教师也适当增加了讨论、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但还是没有改变教师讲授、学生听的机械、单向、静态的教学本质。这些教学方法的特点就是教师本位,它使得课堂气氛十分沉闷,教师和学生之间几乎没有交流,导致教学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侧重于学生的积极体验和主动参与,希望通过教学内化心理健康知识,使其产生满足感、幸福感、意义感。

体验式教学是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具体的活动中,用心去感受和体验,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与技能通过活动真正内化,将感悟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去,它可以分为群体式体验和自助式体验。群体式体验是指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教师设定一定情境,学生通过在情境中的感悟深刻体会高峰体验等心理状态,如角色扮演、积极团体辅导等。自助式体验是学生自己主动进行探索,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定格瞬间练习、美丽日记、感恩拜访、幸福冥想等。积极品质的培养既是一种行为养成的过程,更是一种心理体验的过程。因此,调动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的积极体验,通过分享、体验、内化,师生、生生共享经验、智慧和知识,促使他们真正关心自己的心理健康,感受积极的力量④周华,胡国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分享·体验·内化“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东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第19-21页。。

四、学习方式: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参与”的转变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注重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学生更多时候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内容基本上是教师根据书本或者提前准备的内容进行讲解,辅以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的布置及检查,重视的是学生对心理健康课本知识的获得。学生的任务就是倾听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虽然也有部分教师通过团体辅导的方式增进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体验,但团体辅导活动的设计也基本上围绕心理问题,多强调学生通过活动学会了什么,缺乏真正的心理体验。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强调学习、训练或制约,而是强调发现、创造和拥有,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内容而设置,强调学生在课上课下、线上线下的自主探究和分享体验,学生参与到整个的教学过程中。课上除了教师讲解外,更多是学生分享和体验,课下通过人生路线、幸福自省、美丽日记、感激档案等方式指导学生发现、创造、拥有积极力量和品格优势,获得幸福感①贺晨娜:《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初探》,《教育教学论坛》2017年第6期,第46-48页。。团体辅导活动围绕积极心理设计课题,开展积极团体辅导,发现和培养大学生积极力量。总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注重学生观念的转变,使其认识到任何幸福的生活,绝不是源于某一件重大的事情或改变。幸福的生活是靠累计而成的,应该学会关注日常生活中普通而平常的小事情。

五、小结

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人的积极心理品质和发展人的美德。以积极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与实践,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并帮助大学生积极预防或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真真切切地提高其幸福感,使其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并成功应对未来的社会生活。

The reform and practice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al curriculum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perspective of positive psychology

LI Zhiyong,LI Yanling,XU Ruihuan,LI Xiangnan

This paper combe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raditional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positiv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rom four aspects:curriculum objective,curriculum content,teaching methods,and learning style.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positiv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the authors effectively applied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positive psychology to the reform and practice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al curriculum for college students,hoping to arouse the attention of mental health educators for college students,and constructed a new model of this course in the perspective of positive psychology.

positive psychology;mental health education;college students

B849

A

1009-9530(2017)03-0051-04

淮南师范学院教学研究项目“CBIGT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实验研究”(2016hsjkxm45);淮南师范学院优秀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2015hsyxkc13)

李志勇(1979-),男,淮南师范学院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的概念,并认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精髓就是塑造积极心理,奠定幸福人生①黄蜀红:《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幸福人生的支点》,《中国德育》2016年第24期,第20-23页。。李向阳、杨伊生通过实证研究发现②李向阳,杨伊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抑郁状态的影响》,《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8期,第121-127页。,相对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倾向课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倾向课程更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积极情绪和主观幸福感,降低其消极情绪和抑郁。本文试图通过文献分析,梳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同,以促进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的开展,将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有效地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中来。

2017-04-25

随着积极心理学运动的不断深入,积极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已经运用到了教育、医疗、管理等各个领域。与传统心理学过分关注异常心理不同,积极心理学主张聚焦人性的积极面,对幸福感进行科学、系统的研究,并充分挖掘人类的潜能①王薇华:《心理健康成就可持续幸福》,《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3月27日。。同时,积极心理学还强调引导人们建立积极的思维模式,并对问题做出积极解释,以帮助人们应对压力和焦虑,并使其从问题中尽快摆脱出来。总之,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不仅要研究损伤及缺陷,更要研究力量和积极品质;不仅要对问题进行治疗和弥补,也要挖掘人的潜能和力量;不仅要关注疾病和健康,更要关注幸福和成长。

心理健康指不仅没有心理疾病,而且还要拥有良好的自我和谐性、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以及内省能力和自我约束性。但是,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心理学的辅导与治疗功能,以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为手段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②张东良:《积极心理学理念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渤海大学学报》2017年第1期,第155-156页。。课程教学多建立在“问题导向”的预防和治疗上,力求解释和治愈消极心理和行为。这种警告式的、预防式的教育模式使学生更多关注自身的抑郁、焦虑、障碍等消极问题,这种消极指向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效果大打折扣。然而,积极心理学可以弥补以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不足。积极心理学强调从积极的角度看待人、教育人、引导人。教育应该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类固有的积极力量和品质,通过挖掘和培养积极力量使其成为真正健康并幸福生活的人。大量研究表明,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理论和方法在课堂教学实践和干预中被证明是可行且有效的③EmmonsR A,"McCullonghME,Coutingblessingsversusburdens:Anexperimentalinvestigationofgratitudeand subjectivewell-beingindailylife",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2003,84:pp.377-389.,它可以熨平心灵褶皱,化解心理冲突,提升幸福感,促进心理健康。目前,我国学者对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进行了有效的尝试和探索。如,孟万金教授提出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猜你喜欢

幸福感心理学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