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义、公忠、民本视阈下的彭玉麟伦理思想初探

2017-03-09陈力祥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彭玉麟民本伦理思想

陈力祥

(湖南大学 岳麓书院, 湖南 长沙 410082)

正义、公忠、民本视阈下的彭玉麟伦理思想初探

陈力祥

(湖南大学 岳麓书院, 湖南 长沙 410082)

学术界对彭玉麟军事、政治思想给予了较多的关注,但对其伦理思想的关注则付之阙如。彭玉麟伦理思想的形成浸润于孔孟、程朱道德文化,并在传统道德文化的浸润中成就其道德理想:不为名利所趋的正义思想,肝脑涂地的公忠思想,为民谋福祉的民本思想。其中正义思想是公忠与民本思想的前提与基础,公忠与民本思想是其正义思想的落地。彭玉麟的伦理思想彰显了他讲求义道、一心为公、忠诚为国、爱民如子的伦理精神。彭公的伦理思想对净化当前官场风气、提高官员素养等有着重要的价值。

彭玉麟;伦理思想;民本;公忠;正义

晚清名将彭玉麟,字雪琴,晚年自封退省庵主人。彭玉麟在其军旅生涯中,笔耕不辍,写过很多奏折、诗词、文集、书信等,这些文字,既彰显了彭玉麟的情感世界,又折射出其伦理道德思想。当前,学术界对彭玉麟军事思想研究较多,而对其伦理思想的研究颇有不足,这为我们研究彭玉麟的伦理思想提供了契机。

彭玉麟伦理思想,与他本人的心路历程息息相关,主要涉及如下几个层面:不为名利所趋的正义思想,肝脑涂地的公忠思想,为民谋福祉的民本思想三个层面。

一、传统文化对彭玉麟伦理思想形成的影响

彭玉麟伦理思想的产生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得益于两千多年的传统伦理文化对他的浸润,并有其哲学基础的。彭玉麟生活在晚清,两千多年来的传统文化对他的影响颇为深刻。“历史人物是他们时代一定思想的代表。他们的动机不是从琐碎的个人欲望中,而正是从他们所处的历史潮流中得来的。”[1]343-344彭玉麟伦理思想的产生,亦与当时的历史潮流息息相关。传统文化经过千年积淀,对彭玉麟的浸润可谓深刻:他生活在官宦家庭,儒家道德文化对他的浸润与熏陶,奠定了他的道德文化基础。儒家文化的仁民爱物思想、公忠思想、正义思想等,对彭玉麟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传统道德文化使他“存好生之心,推好生之德,以见于亲亲、仁民、爱物”。[2]254中国古代文化历经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以及明清朴学等阶段,时间流驶,不变的是传统文化中所蕴涵的道德文化。儒家文化重视人伦之特质,在一定层面构筑了中国人的伦理特质。彭玉麟生活于官宦家庭,良好的家庭背景给予了他在传统道德文化层面的良好教育。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的伦理道德,如注重人之安身立命、安道成性对彭玉麟影响可谓至深、至远,这种道德文化教育铸就了彭玉麟的道德品质、道德人格。

孟子的浩然正气思想影响了彭玉麟一生。彭玉麟一生不要官、不要命、不要名,得益于孟子的浩然正气思想对他的熏习。“孟子有言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彭公庶几哉!”[3]91孟子的浩然正气思想铸就了彭公正义的人格魅力。此外,彭玉麟还深受孔孟心性思想的影响。他说:“尽心养性,保全天之所以赋于我者。”[4]49孟子有尽心、知性、知天思想。“尽心”所说的是尽本然良知之心。彭玉麟对孟子思想赞赏有加,并希图全面吸收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之思想;孟子的“思想”乃彭玉麟的公忠思想形成的“催化剂”,是彭玉麟先生道德伦理品质之“基石”。彭玉麟不仅受到传统孔孟道德思想的影响,他的伦理道德形成还受到宋明时期湖湘学派学术思想的影响。宋明时期的三大主流派(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张王气学),仍然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学术流派。饶怀民说:彭玉麟先生“尊奉程朱理学,包容众家之长,注重经世致用的传统学风”[5]27。正因为彭玉麟兼采众长各家学说,使他在丰厚的传统道德文化中得到洗礼,并顺利实现了伦理道德在现实生活中的展开。彭玉麟也在社会实践中不断践行着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并开创出自己的道德人生。

彭玉麟的人生,可谓是道德人生。他的道德生活的延续与展开,不仅表现在自身内圣之道,同时也表现为他的外王之道。他不仅关注个人的道德修养,同时也注重他家族的家风教育,并力主以遵德守礼作为其家风而传承,因此,彭玉麟的伦理思想也直接体现在家风、家训中。在他的家书中,他“以研寻义理为本,考据名物为末”[4]44规劝、教育其家人,彰显了他在为人处世过程中对伦理道德的身体力行。彭玉麟始终牢牢紧扣道德教育之目标,彰显了道德本位之核心主旨。基于此,彭玉麟一以贯之的道德训条为“孝梯为人伦之本”、“闺门为万化之原”[2]259,这些信条成为其伦理道德践行的现实条件。

二、不为名利所驱的正义思想

彭玉麟的道德思想,可贵的是他不为名利所驱的正义思想,因为正义思想是公忠思想与民本思想的前提与基础,故此,不为名利所驱的正义思想是其伦理思想非常重要的方面。彭玉麟以一身正气闻名,最终得谥刚直。彭玉麟的正义思想,事实上包含着两个层面:其一是他的正直思想;其二是他的义道思想。

彭玉麟不为名利所驱的正义思想,彰显于军旅、政治生涯当中。他一生始终以正义作为为人处事、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在彭公的家书中,他屡次提及关于为人处世必须正义的基本思想。他说:“夫人不可为名所驱、为利所驱,尤不可为势所驱,终须为正义作前驱。”[6]57义利思想是传统文化中重要的范畴,义利之辨也是传统社会中讨论的核心话语。程子曰:“天下之事,唯义利而已。”[7]124朱熹曰:“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要义。”[8]227彭玉麟深受中国传统义利观的影响,在他看来,人之所以为人,最为关键的是不能为名利所驱使。如若过分地沉湎于名与利,则必将失去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性的东西——人性。人在当下的生活,关键是要讲求义道,并将之作为道德选择的首要任务。彭玉麟正义思想的逻辑展开为民本与公忠思想,可见,正义之道非常关键。他说:“不为包孝肃,亦为李清献。”[9]84彭玉麟提及的历史上两个关键性、典型性的践行正义思想的代表性人物,充分展示了他内心世界的公正信念。彭玉麟的豪情壮语,充分展示了他将正义作为座右铭并为之奋斗的基本理念。正义作为匡正社会的一种基本力量,是社会满满的正能量;如果社会没有正义,那么国家、社稷就会陷入悲惨之境地,诚如俞樾所说:“大丈夫出处进退,关系风俗之盛衰。天下之大乱,不徒在盗贼,而在士大夫进无礼、退无义。”[10]535这一点与彭玉麟所关注的正义正相吻合。在彭玉麟的人生历程中,他一向以公正思想作为其座右铭,并时刻警醒自己与自己的家人。

彭玉麟不但一贯推崇正义理念,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他也是积极的正义践行者。首先,在他的家风与家规的训诫中,彭玉麟不但强调人须以正义作为其“前驱”,而且凸显为人也不能失去正义之心。他说:“夫人不可为名所趋,为利所趋,尤不可为势所趋,为人不可失去正义之心”[9]82这是彭玉麟在给他弟弟写的家书中一段告诫,意思是人之所以为人,不能没有正义之心,失去正义之心,非人也。彭玉麟一生都努力践行正义思想,并以之进行自我约束、自我警醒。在给他叔叔的一封信中,彭公再次提出要以正义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他说:“从来带兵之官,辄克扣军粮,私肥囊橐。近世何尝免得。侄深愧不能禁人之不取,但求我身勿犯。”[9]84彭玉麟在信中提出军中诸多不合乎正义、道义之事:当时湘军自筹军费,因此有相当一部分官员贪污腐败,中饱私囊,在彭玉麟看来,这是很不合乎道义的,也是不正当的。彭玉麟对中饱私囊不合道义的事情深恶痛绝,并积极予以回应。彭玉麟哀叹自己虽然不能阻止别人贪污腐败,但至少自己一直在警醒自己,决不能干违背正义之事。在他的人生旅途中,他一直身体力行践行着正义之道。天京(南京)被攻陷之后,彭玉麟所率领的湘军水师不但可以报销正常的饷项,而且还有相当可观的60万辆白银供他享用。面对如此巨款,彭玉麟在他的家书中写道:“悉留协济长江,不敢携分厘以贻害子孙。”[9]84这就是彭玉麟,面对巨额财富,“不义且富与我如浮云”,彰显出彭玉麟守望正义的铮铮铁骨形象。

彭公不为名利所趋的正义思想,彰显出他伟大的人格魅力、伟大的道德情操。彭公的这种不为名、不为利的正义思想,非一般人所能及也。诚如彭公家书中写道:“有是精神,临难不畏,逢敌不惧,故能不亢不卑而成大事业。”[4]60因为身正,所以能正人;因为身正,所以能刚强。因为正义,无欲则刚,故能赢得属下信任,成就其一番事业。在彭玉麟为官的日子里,他“能侦官吏不法,辄劾惩,甚者以军法斩之然后闻,故所至官吏皆危剽。民有枉,往往盼彭公来。”[11]12002因为彭公刚正不阿,所以大家尊称他为彭刚正,他也赢得了广大民众的信任。

三、肝脑涂地的公忠思想

彭玉麟作为晚清名臣,他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军营,军涯生活为他的公忠思想奠定了基础。其公忠思想尽显于奏折、家书中。彭玉麟的一生以正义为前提,以尽忠为过程,以民本为价值旨归,尽显其道德人格。彭公曾在自家的门帘上题写对联以尽显其公忠思想。门帘有言曰:“绝少五千柱撑肠书卷,只余一副忠君爱国心肝。”[10]203从这幅对联可以管窥彭玉麟的公忠思想,他认为读书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求得功名利禄,而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忠君爱国,忠君爱国是彭公一生最大的价值追求。

为了尽现其公忠思想,彭玉麟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应先忧天下,后忧个人;先忧其德,先忧其业,后忧其得,才能更好地实现其人生的理想与价值。在彭玉麟的家书中可窥一斑君子先天下之忧而忧,乃忧不能继内圣外王之业,乃忧不能尽修齐平治之心。德不进、业不修,则足忧之;贪不廉、懦不立,则足忧之。贤否不明,仁惠不施,悲天命而悯人焉,此皆天下之隐忧。我宜独先其忧者也。若夫微名之得失,世俗之荣辱,君子固未暇及此也[4]58。

彭玉麟的一生中,始终以尽忠为其目标,以尽心、公忠为其价值旨归,一颗忠心报君王,这是他的人生目标与理想。他的一生,更多的是忧虑国家、民族与社稷,而不是患得患失。一心为公,忠诚为国是他的真实写照。彭玉麟反对因忧个人之得失,忧个人之利益而忘却对国家的公忠。甚至在考取科举与功名方面,他也反对为博取功名而实施的科举考试:“若定要拘拘于科名,则所修学业,非为自己学,乃为科名学,吾未见其成。”一言以蔽之,公忠思想占据了彭玉麟内心世界的全部。他曾在奏折说:“臣素无室家之乐,安逸之志。治军十余年,未尝营一瓦之覆,一亩之殖。受伤积劳,未尝请一日之假。终年风涛矢石之中,未尝移居岸上,求一日之安。……臣之从戎,志在灭贼。”[10]227彭玉麟一心向公,他考虑更多的是国家这个“大家”,而不是自己的小家;考虑更多的是大众利益,而不是个人得失;考虑更多的是国家与社稷的安危,而不是个人的安逸。彭公的公忠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积极的担当意识。他说:“然不敢因是亲惮寂之徒,入虚无之境,以自娱。盖粤地烽烟方炽,正男儿立功卫国时也。”[10]43彭玉麟主张以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对待“大家”之事。他敢于担当,充分展示了他一心为公,对君忠诚的思想。虽然彭公一生多病,但他能处处为朝廷着想,为国家社稷着想,深切体现出他一心为朝廷、为社稷奉献力量的拳拳之心,体现他的公忠思想。

今广东防务吃紧,时事艰难,朝廷宵旰忧勤。臣一息尚存,断不敢因病推诿,遵即力疾遄征,以身报国,毕臣素志。前折即蒙恩准开缺并除长江差使,臣亦万不敢辞此广东之行,以免另简他员,往返迟延月日,致误大局。[10]348

彭公一生深受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影响,在他的人生旅程当中,他时时用良知检讨自己的公忠。虽然屡立战功,但他丝毫不敢懈怠,也不因此而居功自傲。不仅如此,他还经常性地将公忠思想作为家训训诫他的子孙后代。他说:“竭为尽心供国课,作忠教孝永家传。”[2]131彭玉麟一直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他的事业,一直尽心尽力地完成他认为应该尽良知来做的事情,不仅自己身体力行,还将公忠精神作为家训、家风代代相传。这是一种积极的入世情怀,一种积极的责任担当精神,一种为世人所称颂的公忠精神。

一向以自傲著称的张之洞,都曾对彭玉麟的公忠思想称颂有加。他说:“加官不拜,久骑湖上之驴;奉诏即行,誓剪海中之鳄。”[12]349此言精当地阐明了张之洞对彭玉麟对待国家社稷的公忠之心之称颂。除张之洞外,对彭玉麟公忠思想赞不绝口的还有余樾先生。他说:“咸丰、同治以来诸勋臣中,始终餍服人心,无贤不肖交口。”[10]534余樾对彭玉麟的崇高评价是基于彭玉麟一心为公的公忠思想。彭玉麟因公忠而显赫,因公忠而为世人所称颂。余樾说:“称之而无毫发遗憾者,公一人而已。”[10]534世人的评价和称赞颂彰显了彭公伟大的人格魅力,究竟实质乃是公忠思想使然。

四、为民谋福祉的民本思想

在彭玉麟的道德伦理思想中,除了他不为名利所驱的正义思想、肝脑涂地的公忠思想外,还有他一心为民的民本思想。彭玉麟民本思想由孟子尽心而展开:为民尽良知之心,做良知之事,为民谋福祉。在彭玉麟的一生中,他非常关注老百姓的生活,以民之幸福作为自己为官执政的动力与目标。他一生不为权势所屈,不求当官发财,淡泊名利,唯一关心的是国家的富强与老百姓的幸福与安康。他说:“自古富强之策未有不从百姓始。”[10]259国家的兴盛与强大均是以民富为基本前提的。“为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彭玉麟时时坚持民本理念,富民裕民,充分彰显了他视民如伤的民本思想。他认为:欲以民为本,首要的是从民生入手,为此,彭玉麟提出了“厚民生而培元气”的基本思想。为官执政,首要的是要让百姓得红利,让民众获得福祉,惟其如此,才能使国家富强。

那么如何才能使老百姓获得实惠,得到福祉,彭玉麟认为必须狠抓吏治。在彭公看来,老百姓生活窘困,民不聊生,在很大层面是因为为官者不作为,或者说作为不当使然。他说:“民生多困,实由吏治多疏”[10]255此语精当地吐露了老百姓窘困的根本原因。实现民本,整饬吏治刻不容缓。易言之,如果能抓好吏治,则老百姓的福祉定将实现。那么如何实现吏治,彭玉麟认为治理吏治之人至关重要,欲很好地实现吏治,关键是要抓住奉行法令之人。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执行法令之人,他们直接与民交往,他们掌管着方针、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而这些方针、政策又直接与民众息息相关。“民之困,不困于朝廷之法令,而困于奉行法令之人。”[10]258在彭玉麟看来,造成老百姓穷困,取决于与民直接打交道的官吏,因为他们是政策的执行者,直接影响到老百姓生活的幸福与否。在彭玉麟看来,设立官员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爱民、恤民,为民服务,让老百姓能有效得到更好的福祉。他说:“设官亦为民,官不爱民者,何以食禄报君恩。”[10]75可见,设立官员主要的目的是爱民、敬民、为民服务,让民众过上好的生活,并生活得有尊严,因之,选拔官员至关重要。同时,彭玉麟也突出强调要把握好选官这一难关。他认为:选官之要,在于知人、识人,如此,方能更好地实现选拔官吏;选拔出好的官吏,则能更好地实现为民服务,实现民众福祉,由此则能更好地实现国家的平治,国家的平治则能更好的抵御外来侵略、侮辱。故此,实现民本,察人、识人最为关键。他说:“能知人而后可以察吏,能察吏而后可以安民,能安民乃可治内,能治内乃可攘外。”[10]398可见,民本思想的实现,官员的正确选拔不可或缺。

彭玉麟的民本思想不仅表现在官员选拔上,还表现在他的日常言论上。他说:“为官视民如鱼肉而吾为刀俎者,直可杀。”[10]389彭玉麟不仅强调做官须以民为本,而且高扬民本,反对将百姓置于官员的对立面,惟其如此,才能更好地实现民本。在彭玉麟看来:生逢乱世,作为官员要更多地拥有责任与担当精神,并将老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爱民如子,视民如伤,如此方能更好地使老百姓利益最大化。“生逢乱世,而以私为事,恐诛戮无擎,则爱民两字不将等若狂嗟乎。故而要刻刻存爱民若子之念,刻刻惧屈杀无鼙之人。”[10]72彭玉麟不但关注选拔官吏以实现老百姓利益的最大化,同时也注重结合社会现实,竭尽所能地实现普通民众利益的最大化。官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民众生活的幸福与否:如若官员素质低下,且无责任担当,必将直接导致民众困苦。他说:“以冤求申而诉,诉而更冤,民何以堪。”[10]463如若官员素质低下,在处理民众问题上颠倒是非、颠倒黑白,必将导致民众生活窘迫,让民众陷入绝境。如此,则必将使老百姓怨声载道,民心涣散,则国之将危。因此,彭玉麟希望为官者要好好执政,为民谋福利,这彰显出他为民谋福祉的民本情结。

彭玉麟作为晚清高级官员,他对处于乱世时期的民众深深忧思,这充分展示了他高尚的道德情操与道德魅力。彭公力倡民本,力图实现民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故邦宁。他说“国脉与民生相须而治,苟非心勤民虞,念切民依,稗民情无隐而不可以上通,上恩无时而不可以下究,何能使民心安靖不扰,而邦本日固,外侮潜消。”[10]345彭玉麟的民本思想,充分彰显了他的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对普通民众的道德情感,是其道德伦理思想的充分展现。

五、结语

彭玉麟深受儒家传统伦理、特别是孔孟道德文化的影响,其道德伦理思想的践行,得益于浸润了丰厚的儒家道德文化。彭玉麟的道德伦理思想主要彰显为三个层面:不为名利所驱的正义思想,一心为公与对君主忠诚的公忠思想,为民谋福祉的民本思想。这三大思想是彭玉麟伦理思想的核心,贯穿着彭玉麟的华彩人生。彭玉麟的一生,可谓是道德的一生、公正的一生、忠诚的一生、一心为公的一生。彭玉麟的道德伦理思想,虽然在一定层面上带有阶级与历史性的局限,但如若我们抛弃历史与时代之成见,必能拨云见日,必定能管窥彭玉麟伟大的道德人格。他的道德人格中的公正、公忠以及民本思想,是当代官员为官必须遵循的道德人格。打铁还需自身硬,为官者若能学习彭玉麟的伦理道德思想,官场必将迎来新的气象。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四[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 彭玉麟.彭玉麟集:中集[M].长沙:岳麓书社,2003.

[3] 朱孔彰.中兴将帅别传·彭玉麟[M].长沙:岳麓书社,1989.

[4] 彭玉麟.清代四名人家书·彭玉麟[M].上海:上海广益书局,1936.

[5] 饶怀民.湖湘文化论集:湖湘文化的源流、结构及其特征[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6] 彭玉麟.清代四名人家书:中国近代史料丛刊[M].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

[7] 程颢,程颐.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

[8] 黎靖德.朱子语类:卷一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9] 彭玉麟.清代四名人家书:第六十三辑[M].台北:文海出版社,2004.

[10] 彭玉麟.彭玉麟集:上集[M].长沙:岳麓书社,2003.

[11] 赵尔巽,等.清史稿:卷 三十九[M].北京:中华书局,1977 .

[12] 徐一士.一士类稿一士谈荟[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

(编校 吴 戬)

Preliminary Study on Peng Yu-lin's Ethical Though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Justice,Loyalty and People-based Thought

CHENLi-xiang

(Yuelu Academy,Hunan University,Changsha Hunan 410082,China)

The academic circle has paid great attention to Peng Yu-lin's military and political thought,but neglects his ethical thought. The formation of Peng Yu-lin ethical thought infiltrated in the moral culture of Confucius and Mencius and Cheng and Zhu,and his moral ideals is formed in the traditional moral culture: justice,loyalty and people-based thought. The thought of justice is the premise and foundation of loyalty and people-based. Peng Yu-lin's ethical thought showed his ethical spirit of his emphasis on righteousness,whole-hearted devotion and loyalty to his country. Peng Yu-lin's ethical thought has important values to purify the current bureaucratic culture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officials.

Peng Yu-lin; ethical thought; people-based thought; loyalty; justice

2016-12-23

陈力祥(1974—),男,湖南邵阳人,教授,博士后,主要从事传统伦理、宋明理学、船山学研究。

B259.9

A

1673-0313(2017)02-0037-05

猜你喜欢

彭玉麟民本伦理思想
“两元保险”背后的民本思维——西安交大教授王立剑:风险管理再添一筹
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体现
彭玉麟:晚清帝国最后一抹斜阳
兜底治疫
以儒为本与因时之变:颜之推的家庭社会伦理思想论
两方对特殊教育人文关怀的伦理思想
彭玉麟请君入瓮
民女巧夸名臣
马克思伦理思想中的“道德”理念
不懂官场的湘军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