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高校体育社团管理模式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7-03-09蔡文燕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体育部广东中山523133
□蔡文燕(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体育部广东中山523133)
东莞市高校体育社团管理模式现状及对策研究
□蔡文燕(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体育部广东中山523133)
本文通过调查研究东莞市六所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现状,描述东莞市高校体育社团管理缺陷、活动组织不足、人才培养匮乏、学校重视不足等相关问题,寻找出阻碍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的根源所在,提出相对应的发展策略,为东莞市高校体院社团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学生体育社团管理东莞高校
1、前言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高校内体育社团的发展也有了突破性进展,其作为高校体育活动的重要载体,对高校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此为契机,通过研究东莞市高校体育社团发展情况,并提出相应对策,为高校体育社团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
2、东莞市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现状
本文通过对东莞市六所高校在校大学生体育社团的基本情况包括参与路径、社员动机、行政管理等三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对东莞市高校体育社团基本情况有初步的了解。
2.1、东莞市高校学生参与体育社团的路径
通过调查统计得出,在校大学生参与到体育社团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主要方式包含以下几种,有的通过学长学姐的引荐介绍参与社团活动的,有的学生是通过学校举办的一年一度的社团纳新活动进入到社团内的,还有通过学校举办的各项晚会活动过程中对相应的体育社团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加入进来的。在调查的对象中,体育社团参与的主力军还是通过学校每年的社团纳新活动进入相应的社团。
2.2、东莞高校学生参加体育社团的动机
通过调查发现:在校大学生中参加体育社团的动机多样,有30%的同学想要通过参加体育社团结交更多的朋友,有35%的同学希望能够通过参加体育社团活动,让自己的大学生活更加的丰富多彩,寻找大学中除了学习以外其他乐趣,能够使自己的大学生活过的有滋有味。也有极少部分同学参加体育社团的动机是为了能够使自己获得运动和减肥指导,使自己能有个好的身体,提高自身的健康指数。还有5%的同学参加体育社团动机不是特别积极,是为了寻找运动的刺激,希望体验刺激的运动项目,这部分同学在参与体育社团的过程中往往爱好比较刺激的项目,安全系数低,因此,对这部分同学要加大关注力度,时刻关注社员安全,在做一些活动项目之前一定要做好安全防范措施。
2.3、东莞高校学生体育社团行政管理模式
高校体育社团是学校社团管理的一小部分,高校社团管理者是体育社团管理的骨干力量,领导层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一个社团发展前景的好坏。尽管大部分管理任务是通过学生这个团体完成的,但是他们的功能和作用不亚于一个指导老师的作用,因此,强化和提升社团学生管理人员的素质和和水平对一个社团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体育教师在高校社团管理过程中起着引导、指导及策划的作用,是一个社团的灵魂和核心。如果说学生管理者是经营人员,那么体育指导教师在高校体育社团中的作用就是指明灯,能够给参与社团的成员在运动和知识层面给予专业的指导。
3、东莞市高校学生体育社团活动现状
能够体现一个体育社团影响力最直接的体现方方式使体育社团活动的质量和参与度,能够促使体育社团健康、平稳发展的最好方式是开展好体育社团各项活动。
3.1、东莞市高校体育社团开展活动现状
东莞市高校体育社管活动开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社团内部的成员举办内部体育社团活动。在校大学生参与体育社团更多的动机就是能够跟不相识的人一起组织互动,一起锻炼,一起玩,因此,社团内部活动一定要多组织,而且要增加活动种类,这样既能够提升社员自我管理和评价能力,又能从侧面增加社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增进社员内部的凝聚力。其次,要多组织对外活动与其他社团和学校要有联系,要把自身的优势发扬出去,注重走出去,增加自己社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才能够不断壮大自身实力,东莞市有部分高校社团在闲暇时间还组织社团下社区活动,加大学校体育社团和当地群众之间的沟通,通过多种表演形式吸引广大人民群众,受到了群众的一只好评,最后,高校体育社团还比较注重自身的宣传,通过海报及巡演等形式提高自身的知名度,体育社团举办一些具有体育特性的活动,比如体育比赛、体育游戏等等,通过利用自身的体育特性将自己的社团知名度提升。
通过调查结果显示:东莞市高校体育社团活动中,体育活动比例占据所有互动的70%,体育活动中比赛形式占50%,游戏及其他形式占40%,因此,目前东莞高校体育社团在活动组织过程中大部分活动还是以体育比赛为主。
3.2、东莞高校体育社团管理制度情况
通过调查发现,80%以上的体育社团活动有自己相应的制度管理,但是普遍社员反应其制度管理不够完善,有极大的制度缺陷,有30%左右的社员参加了社团以后没有归属感,有种只是一味的交钱,交完钱之后就没有下文了,感觉参与社团活动意义不大,很多的体育社团形式大于内容。大部分社员参与社团的愿望极其强烈,同时也希望通过不断完善社团管理制度来提升高校社团管理水平。
4、东莞高校体育社团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本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在高校体育社团管理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和不完美,具体体现在体育社团管理制度、资金、及上级重视程度等各个方面,由于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对于高校体育社团的健康发展是相当不利的,本文希望通过总结归纳相关缺陷,给高校体育社团的管理提供借鉴。
4.1、高校体育社团资金及场地匮乏,学校重视程度低
在高校体育社团的经营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体育活动的举办,要想举办活动,最重要的就是场地和经费了,在调查中发现,体育社团在举办活动过程中,每个活动的举办场地使用的申请流程麻烦,需要许多主管部门签署意见,这就给活动的举办带来了诸多不利,很多社团形成了能不办就不办,能少办就少办的工作思路,导致活动开展困难。
4.2、高校社团举办的活动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内心需要
学生体育社团,顾名思义是为高校学生服务的,但是现在的许多高校体育社团已经违背了社团的宗旨,成了只有其名的空架子,在举办一些体育活动的时候不能够广泛征求社员及同学的意见,不愿意改革创新,一味的按照以往的经验和套路办,举办的活动内容单一,枯燥无味,根本满足不了当代大学生对体育社团最基本的要求,更多社团组织活动拘泥上级主管部门,不能够放开手脚,在活动的策划和组织中一味强调安全,而忽略了活动本身最大的乐趣性。从而使参与社团活动的普通同学的积极性收到了严重的影响。
4.3、高校体育社团专业管理人员及指导老师能力欠缺
高校体育社团的管理者及指导老师在社团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管理者大部分都是学生,而且管理者具有流动的属性,一般都是有高年级的同学担任主要职务,每一年当高年级毕业后又需要更换管理人员,基本情况是每一年其体育社团的管理人员都在变,这样导致社团管理人员能力参差不齐,一直处于波动状态,如果管理人员有较好的管理能力,那么社团就会取得短期发展,否则将走向另一个极端。社团的指导老师基本都是兼职,二而社团活动大部分都是晚上进行,这个时间又刚刚好是老师的下班时间,这就导致了专业性差,老师很难全身心投入到社团指导活动中来。
4.4、高校体育社团管理制度不健全
任何一个团体要想获得好的发展,有一个健全的管理制度是必不可少的,在调查的东莞高校体育社团管理中,有85%的体育社团没有一个成文的社团管理规则及入社流程,基本上都是人在管理,没有制度的参与,这就导致了管理不具备长久性,刚刚入团的大学生都是怀着热情和激情进去社团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社员就慢慢的失去了激情和干劲,这个时候也缺乏一个强有力的管理制度作为支撑,导致了体育社团的发展成为了一种自生自灭的形式,那么社团的前景只会越来越糟糕。
5、东莞市高校体育社团问题解决对策
5.1、相关部门要加大对体育社团的支持力度,资助相应的社团活动经费
诸多问题的产生根源都是重视程度的不够,因此,学校相关部门应该提升对学校体育社团的重视程度,从经费、人员、场地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支持,能够有专门用于体育社团活动的场地和专门管理和指导社团管理和发展的人员对于社团的发展显得尤其重要。体育社团有了足够的经费和人员支持,组织的活动才能够高大上,才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社团当中来。另外,学校管理层对学校体育社团的管理应该给予一定的自由性,让社团自由发展,比如外拉赞助,校外组织活动等,学校要给予强有力的支持,社团再强大力量也是弱小的,如果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社会上的支持,那么其发展就会是大跨步的发展。
5.2、加强制度建设,提升学校体育社团的管理能力
任何一个团体的发展,制度是强有力的保障,有了科学合理的制度,这个社团就能有一个健康平稳的持续发展,否则社团的发展终究会走向灭亡,体育社团在学生群体中有较强的影响力,因此社团行为规范在高校这个特殊的地方显得也就尤为重要了,必须保证其活动和内容的积极向上性,无规矩不成方圆,有一个强有力的制度是前提,有了制度后,就需要一个监管部门保证制度能够强有力的落实,对于不遵守制度的社团要给与相应的惩罚,做到赏罚分明就能够保证社团健康持续发展。
5.3、加强高校体育社团管理人员及指导教师的培训
一个社团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其举办社团活动的水平,当前东莞市各大高校管理人员水平参差不齐,能力有高有低,其管理层的选拔缺乏一个长效机制,要想高校体育社团有一个长远的发展,就必须有个科学的干部选拔机制,能够选拔出德才兼备的人员担任社团的领导层,这样才能够保证社团健康发展,另外,在选拔管理人员过程中也要注重对管理人员的培训,闭门造车的结果必然是失败,因此,要走出去,通过交流和培训的形式,提升高校体育社团管理的水平。建立长效的考核激励机制,通过培训、交流、考核、选拔等形式优中选优,选中社团管理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体育社团有个良性的发展模式。
[1]曲宗湖,顾渊彦.大学体育课程改革[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2]卢元镇.论中国体育社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6.
[3]王向东,李梦义,马宝玲.大学生自发体育社团的现状及管理[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1,4.
[4]赵武.安徽省高等学校学生体育社团现状与发展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2006,5.
[5]莱斯特·M·萨拉蒙等著,贾西津等译.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6]刘强德.我国高校体育社团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辽宁体育科技,2006,28.
[7]丁斌撰.高校体育社团组织建设若干问题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6(3).
[8]孟平,王哲.高校学生自发性体育社团的特征和构建[J].卫生职业教育,2004,24(22).
[9]张建新,章正波.我院学生体育社团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6(4).
[10]李浦豪.高校体育社团的德育载体作用[J].广西青年部学院学报,2004,14(5).
[11]陈华东,钞飞侠,陆光平.论体育社团在高校体育中的地位与作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5).
G812
A
1006-8902-(2017)-08-Z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