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职应对新生源挑战的教育教学改革策略
——以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为分析视角

2017-03-09胡亚学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生源院校高职

胡亚学

地方高职应对新生源挑战的教育教学改革策略
——以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为分析视角

胡亚学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教务处, 湖北 黄冈 438002)

地方高职院校学生具有入学渠道多元化、生源结构本土化、文化基础低端化、学习形态多样化、学习目标功利化等特点,在教育和管理理念、专业设置、教学标准等方面存在着与其不适应的问题,应通过强化学生中心、有教无类的管理与教育理念,对接产业办专业,强化系统培养,打造有效课堂,促进信息化教学,改革学业评价体系等系列改革,促进学生进步增值,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新生源;教育教学;改革策略;高职院校

2013年,教育部发布《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鼓励逐步下放高职招生权力,通过单独招生、对口单招、技能拔尖人才免试等多种方式招收高职新生。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2015年通过分类考试录取的学生要占到高职院校招生总数的一半左右,2017年成为主渠道。在这些政策的引导下,高等职业院校的生源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以技能高考、单独招生考试等特殊形式招录的学生越来越多。他们与普通高中毕业生有着不一样的特点,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高职高专处林宇处长曾告诫说:“这将对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内容组织、教学方法和培养方式等各方面提出新的挑战。高职院校必须作好应对的准备”[1]。遗憾的是,这一问题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理论上系统研究这一问题的文献报道很少;教学实践中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不多,学生因不适应高职院校的教育与管理而退学的情况时有发生,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由于地方高职院校没有大城市的区位优势和聚集效应,多元化生源特点更为典型,本文以其为研究对象,以期找到科学合理的应对策略,因材施教,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地方高职院校生源的新特点

找准学情是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革的前提。笔者从2012年就开始组织对本校新生入学情况进行相关调查分析,通过对比改革前后的相关数据,发现本校高职生源有如下特点;通过与同行交流,发现本省和全国地方院校的情况基本相似。

(一)入学渠道多元化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前招收的高职生主要是普通高中毕业生和少量参加全省统考的中职生。2013年开始,通过单独招生考试、技能高考、3+2中高职衔接、五年一贯制、3+2专本连读、技能拔尖人才免试等特殊渠道入校的学生不断增多。2017年已占到本校高职招生人数的45.67%。

(二)生源结构本土化

从生源地来看,由于地方院校缺乏区位和交通优势,吸引城市和外埠学生就读相对困难,以本地生源为主。如本校2016级新生本地生源约占81.87%,其中学校所在地生源 63.07%,周边区域学生占36.93%

(三)文化基础低端化

地方高职院校招生处于高等教育招生的最底端,特别是近几年随着高考考生大幅减少,高职尤其是地方高职的分数线不断降低,基本上踩线录取。以湖北省普通文理科为例,2017年文理科录取分数线已降至 200分,地方高职院校更低至150分,分数值为当年高考总分的20%。尽管高考是选拔性考试,但考核的主要是考生的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能力,平均分只略高于总分 20%的考生群体,其文化基础差已是不争的事实。

(四)学习形态多样化

研究表明,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形态是多样化并不断适应新的形态的[2]。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的改善,人们接受信息和学习的方式发生了明显改变。高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喜欢通过手机等智能终端进行学习,在采用适应式实验学习、聚敛式集中学习、分离式独立学习、理解式融合学习等传统学习样态的同时更热衷于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人机对话学习、远程学习等新的学习形态。

(五)学习目标功利化

我国当代大学生学习动机已经具有明显的功利化倾向[3],高职生也不例外。笔者调查本校不同专业的165名新生发现,59.2%的学生能比较明确地描述自己向往的工作岗位和薪酬意向,对学校的教育有明确的近期回报要求。

二、新生源对教育教学工作提出的挑战

教育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我们应当及时发现和修正那些与学生学习、发展不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模式与方法。因此,我们要正视新生源给教育教学管理和教学实施带来的影响,找出问题的关键,为有针对性地改革提供依据。

(一)教育和管理理念与新生源特点不适应

一是一些学校对新生源的特点与学生的诉求重视不够,认为学生应当适应学校的管理,在管理上过分重视学校的主体作用,强调管理制度的规范性、统一性和执行的刚性,未能根据学生特点及时更新管理理念、调整管理制度;二是在教育教学实施上,习惯于按教师的思维去制订教学文件,组织教学与考核,忽视学生的学情特点和个性需求。二者叠加,往往造成学生不能适应学校的管理和教学模式,产生厌学心理。

(二)专业设置与学生本土就业需求不协调

地方高职院校的学生多为本地生源,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是其使命之所在。就近就业,就近就好业是学生和家长的强烈愿望,也是政府和社会的共同要求。但由于地方高职院校大多数是由多所中职学校合并升格而来的综合性院校,再加上办学经费不足,存在着什么专业热门开什么专业的情况,造成专业设置多而缺乏特色,不能完全满足学生本地就业需求。

(三)教学标准与新生学习基础不完全匹配

2012年,教育部颁布18个大类、410个专业的《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以来,各高职院校都以此为依据修订了自己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但这个标准制订在高职院校招生考试改革之前,是主要针对普通高中毕业生制订的标准,并没有充分考虑到通过特殊渠道录取和中职毕业生生源文化基础低于标准起点,技能整体上高于标准起点的实际情况。造成现行教学标准与近半的生源实际不匹配。

(四)教学模式和方法与多样化学习形态不相符

尽管近几年来,地方高职院校也在大力推行以任务驱动、行动导向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模式和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改革,但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的学校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与学生的学习形态契合度不高。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和智能终端的普及,城乡学生在学习中对信息技术的依赖已基本无差别。一些地方高职院校教师对基于多元智能的教育教学方法研究不够,对学生学习形态由传统形态向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等新的学习形态迁移的现象关注和跟进不够,造成现有教学模式、方法与学生的学习形态要求渐行渐远。

(五)教学资源条件与信息化学习需求不同步

2015年教育部发布《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以来,职业院校的校园信息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特别是信息化教学资源得到极大丰富。地方高职院校由于生均经费不完全到位,信息化建设能力受限,不能完全满足师生信息化教学和远程化、即时性、自主性以及线上线下互动学习的需要。

(六)学业评价体系与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不吻合

近年,职业院校在学生学业评价的主体、内容方面有较大的改革,多元评价、过程性评价等评价理念与方法得到广泛认同。但一些学校仍把测量学生的学业水平作为主要目标,忽视了评价的导向作用。在操作层面,大多数学校仍以结果性考核为主,用一个标准考核不同生源基础、不同兴趣爱好和不同学习形式的学生,没有形成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学业评价体系。

三、适应新生源的教育教学改革策略

富有成效的改革往往是问题导向,以问题为切入点,在破解疑难问题的同时也注意系统设计,形成机制。地方高职院校面对新生源的改革,既要解放思想,吸取先进的职教理念,也要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具体问题,更要注意进行顶层设计,注重改革措施的系统性,形成改革合力。

(一)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学生中心强管理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实施有效教学,实现学生进步增值、促进学生素质提升。一是学校要主动适应生源的变化,对接国家的相关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修订学生管理制度,将刚性培养目标与柔性化管理操作有机结合起来,在自我管理、学业年限、创新创业等方面给学生较大的自主空间;二是修订学业管理制度,改革学籍管理的相关规定,改革考试和学业评定方法,改革学分认定方法等,促进学生自主和个性化学习;三是改革教师工作量计算、教学质量评定方法和职称评聘的相关规定,鼓励教师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适应新生源的教育教学模式与方法;四是加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立项,为深化改革提供理论支持;五是成立以主要校领导为组长,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设立专项改革基金,为学生中心的教学、管理、服务改革提供组织和资金保障。

(二)瞄准本土支柱产业,对接产业办专业

首先要按照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输出相结合的原则,对接学校所在地产业发展变化,建立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新增适应产业发展需要且社会认可度高的专业,淘汰不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逐步形成与地方产业紧密对接的专业群。其次要按照适应需求、服务产业发展的思路,根据当地产业发展战略制订专业建设规划,实施分类打造,集中有限的财力、人力、物力,重点打造本地产业发展战略和支柱产业急需的专业,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要注意通过校企共建专业(群)理事会、职教集团或建立混合所有制专业学院等方式打造校企协同育人平台,以产业或专业(群)为纽带,推动专业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衔接,人才培养链和产业链相融合,打造专业特色。要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推行以“工学交替、能力递进”为主要特点,订单培养、学徒制并存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动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把课堂搬进工厂、农场、工地,使车间成为教室,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促进学生能力递进式提升。

(三)强化系统培养理念,四个结合修标准

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面对多样化、低端化的生源,地方职业院校必须要用系统论的理念抓住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最主要的因素,系统设计,分类实施才能补齐短板,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在学制贯通方面,要充分利用国家和省市相关政策,做好中高衔接、专本衔接相关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提高质量,形成品牌。高职专业要通过校企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细化培养规格,以就业为导向,与职业标准、就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对接优化课程模块,强化实践教学。中高衔接专业要统筹研究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和顶岗实习,注重中高职阶段在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工学比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资源配置上的有效衔接;合理确定各阶段课程内容的难度、深度、广度和能力要求,推进课程的综合化、模块化和项目化;专本衔接专业要统筹安排理论与实践教学,在确保技能培养到位的同时,适度强化理论教学,探索应用本科办学经验。教学实施方面,可根据生源来源或就业目标的不同,探索实施分类培养、分层教学,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满足学生学习和市场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在确保培养合格技术技能人才的同时,可遴选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对接产业高端、国际技能竞赛标准或创新创业要求,开办杰出人才培养班,制订专门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杰出技能、创新创业等不同类型人才。在教学标准研制方面,要对接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岗位或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和学校、学生实际,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制订适合学校实际的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和专业仪器设备装备规范;鼓励有条件的专业开发与国际先进标准对接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

(四)立足打造有效课堂,因材施教改方法

改革课程体系,根据分层分类教学实施的需要,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对不同生源基础、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课程体系,并允许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重新序化;适当加大实践性课程比重,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认知实习、课程实训、顶岗(跟岗)实习相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课程教学内容,紧贴社会、职业和学生需求,按照基础知识、职业知识和拓展知识几大模块,合理确定文化基础课内容;根据学生基础确定教学内容难度,将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充分融入相关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中,充分做到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改革教学方法,普及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广泛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加强教风学风建设,加大教学巡查与督导力度,及时反馈教学信息,督促教师管教管导。制订有效课堂评价标准,改进教学质量评价方法,将课堂教学质量考核结果与教师课时津贴和职称评聘挂钩,引导教师着力打造有效课堂。

(五)注重线上线下互动,校企合作建资源

根据学生学习形态的变化,加大信息化校园和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力度,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一要充分利用社会和学校的教学资源,加大教师信息化能力的培训力度,并将培训成绩纳入教师年度考核体系,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利用国家举办全国性信息教学大赛的契机,开展校级和省级竞赛活动,发挥典型的引路作用,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二要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信息化学习技术讲座,引导学生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线上线下互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三要加快校本信息化课程建设力度,积极参加国家和省级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和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能力。四要根据学校财力,建设一批具有交互功能的多媒体教室,实现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配备必要的智能终端,为师生提供必要的信息化环境。五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在缓解学校财力不足的同时,探索开展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研制校企互动信息化教学平台,及时采集企业生产信息进课堂,增强专业实践教学效果。

(六)改革学业评价体系,多维多样促增值

以促进学生进步增值为导向,改革教学质量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手段和评价过程。鼓励在校生、毕业生、教师、督导专家、家长、用人单位等多元主体参与教学质量评价,推行实习实训教学校企合作评价;推行形成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相结合的课程考核和成绩评定方式改革,鼓励教师在关注学生学习成绩、学习效果的同时,参考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表现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鼓励教师创新考试、考查方式与方法,更新技术手段,大胆采用学业作品、大作业、课程设计、口试、人机对话等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探索将学生完成的创新实验、论文发表、专利获取、自主创业等成果折算为学分,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活动认定为课堂学习,鼓励学生创新性学习。开展衔接学分置换和学分积累的学分制改革试点,推进学习成果互认,促进工作实践、在职培训和学历教育互通互转。制定并完善学分制改革试点方案,明确实施原则与办法。支持休学创业学生以休学期间自主或网络学习作品、生产经营成果等替代课程学分,复学后积累相关课程学分。

四、全面推进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科学应对新生源给地方高职院校教学和管理带来的挑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需要聚集全校的智慧和力量,协调一致,长期坚持。因此,要让应对措施执行到位并取得实效,应强化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讲究工作方法。

(一)强化领导提供保障

学校和教学院系(部)层面要成立由主要领导为组长的组织领导机构,根据职责分工负责相关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和政策制定工作。学校党委会或校长办公会和教学单位的党政联席会应建立定期研究相关问题的工作机制,并在资金安排、人员配置上给予支持。

(二)加强宣传形成共识

发动全体教师系统学习国家职教文件精神,探求职教规律;开展专业调研,摸清社会需求,梳理本校教育教学管理、专业建设、教学资源建设与配置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根据新的生源和专业、课程特点,寻找解决办法;探索合理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强化教学中心意识,从而形成共识。

(三)组织活动促进落实

开展教学院系院长(主任)、专业(课程)主任和专业教师说教改活动,促进全员参与,层层落实。教学院系院长(主任)说教改主要是根据院系专业和学生特点明确本单位改革的目标和整体设计,明确改革方向;专业(课程)主任则以院长(主任)的思想为以蓝本,系统设计本专业或课程的改革,保证执行到位。专业教师则根据专业(课程)主任的要求,结合学情思考自己所授课程的改革思路。这样,层层对接,保证改革的系统性和落地性。

(四)修订制度完善机制

好的设计还要有好的工作机制作为保障。学校要系统修订教学管理,特别是关于学生学业管理,教师工作量计算和教学质量认定等方面的制度,完善保障机制,保证教师敢于改、乐于改、改得好。

[1]梁国胜.高职院校招生制度改革面临巨变[N].中国青年报,2013-08-12(11).

[2]任谦,鞠兴祥.职校生学习形态探究[J].职教通讯,2010(04):98-99.

[3]葛秀玺.我国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功利化倾向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3.

G420

A

1672-1047(2017)06-0045-04

10.3969/j.issn.1672-1047.2017.06.15

2017-11-07

胡亚学,男,湖北罗田人,处长,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教学管理。

郭杏芳]

猜你喜欢

生源院校高职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图表
陕北红色学校与国民党在西安的生源争夺战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