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芭蕾舞艺术审美取向及在教学中的运用
2017-03-09钟华龙
钟华龙
(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浅谈芭蕾舞艺术审美取向及在教学中的运用
钟华龙
(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最原始的吃饱穿暖的初级生活状态,开始追求精神层次方面的享受,而芭蕾舞作为"舞中之王”,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演变,其独特的审美取向和超凡的舞蹈魅力,深受人们的喜爱。了解并且熟悉作为西方"舶来品”的芭蕾舞的这一独特的审美取向对于提升芭蕾舞的理解欣赏水平,和作为教师的我们的日常实践教学具有极其深刻的意义。芭蕾舞的脚尖技术、躯干姿势和人体垂直向上的三种基本审美取向要求教学必须注重外向型、支撑力和垂直轴三个基本要求。
芭蕾舞;实践教学;艺术审美性
一提到芭蕾,人们的脑海中第一个出现的词语就是“优雅”,它诞生于充满人文色彩的意大利,兴盛于浪漫国度法兰西,最终在俄罗斯达到巅峰,走向世界。芭蕾舞从诞生至今历经了数百年的发展演变,现在的芭蕾舞不仅仅是可以在舞台上表演的高雅艺术,更是走进了象牙塔,成为了一门专业学科,它的训练体系和表演风格自成一派、独具风格,是西方最重要的古典舞种之一,也成为了舞者必学的基础舞种之一,受到世界人民的广泛喜爱。
一、芭蕾舞技术及其审美
作为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芭蕾舞曾经深受欧洲宫廷贵族的喜爱,并逐渐形成其独特的审美取向。
(一)脚尖技术及其审美
在足尖上跳舞,是芭蕾舞最独特的风格特征,足尖技术也是芭蕾舞所独有的区别于其他舞蹈的技术动作。足尖技术,也就是所谓的“立半脚尖”—从脚下发力,通过脚踝脚掌发力从而使脚跟离开地面,形成高的半脚掌姿态,然后继续发力,将力量和重心向上推至高的半脚尖,从而在高的脚尖上进行舞蹈。而芭蕾舞为何要在脚尖上进行舞蹈表演,其实就是让观众看起来舞蹈演员像“失去重量,飘在空中一样”。因为芭蕾是优雅的代名词,一举手一投足,任何一个动作,任何一个手位都要符合“优雅”这个词,而优雅的前提就是一个“轻”字。早期的浪漫主义时期,舞蹈剧目往往多表现仙女、幽灵等虚幻“人物”,这就要求演员的身体必须把握这类人物的基本特性,那就是变得越来越“轻”,不仅仅是体重的减轻,更重要的是舞步要更轻盈、给观众的感觉必须要更轻松愉快,所以芭蕾舞演员们努力把自己的重心和舞蹈感觉上升至脚趾顶端的做法便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从而使芭蕾开始由半脚掌推离地面形成半脚尖的姿态,以达到轻巧、亭亭玉立、高雅的审美视觉效果。
(二)躯干姿势及其审美
芭蕾带给人的审美视觉的另外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挺拔向上的身体躯干。正如美国著名舞评家珍妮·科恩在《对舞蹈风格与舞蹈作品的反思》中所指出的;“实际上,即使没有跳跃或托举,没有脚尖技术,我们也能够确认,芭蕾的古典风格;但如果没有那种尽力向上的感觉,没有那种‘征服大地’般的直立,我们就无法确认”。的确,芭蕾舞挺拔向上的身体姿态审美观,是刻画高雅、轻巧、优美的人物形象的前提。通过芭蕾的形体姿态,或是它产生的审美效果,我们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持续挺拔向上的身体姿态是芭蕾所特有的、是其不同于其它舞蹈的一个独特的身体符号。这一身体形态,不仅对教学具有科学的训练价值,对人造成强烈的审美视觉效果,更重要的是对其它舞蹈种类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众所周知,任何舞蹈形式的出现和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的发展变化以及动态原理的出现,都是受历史的发展,文明的演变以及宗教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芭蕾舞亦是如此。
(三)芭蕾舞表演者人体挺拔向上的背景
芭蕾舞诞生于欧洲,特别是在中世纪的背景下,形成了明显的贵族气息取向和基督教文化。
贵族气质:古典芭蕾舞诞生于宫廷,是贵族阶级的产物,而最初的目的就是专为统治阶级服务,这使芭蕾艺术从诞生之刻便带有浓重的“贵族性”特征。这种贵族性特征表现为,小众的观众群体,雍容华贵的服饰,举手投足间高贵的态度。虽然,随着芭蕾艺术的普及性越来越高,芭蕾舞逐渐平民化,它不再是只有贵族才能欣赏的艺术形式,越来越多的被老百姓所接受,但其舞蹈形式的“贵族味儿”却依然犹存,受众面依然很小众,也就形成了芭蕾舞高贵典雅的审美效果。
基督教文化:宗教文化,也是对芭蕾舞挺拔向上的身体姿态产生重要影响的另一因素。有学者认为,“身体运动构成的语言系统,可以大体分为“立”与“坐”两种, 其他姿态是以这两种系统演化而产生的”;在这一点上,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决定了东西方对身体动态的不同要求:西方人比较强调“立”的文化,而东方人则比较强调“坐”的文化,比如“中国的神像大都是坐的姿态以表示威严,而西方的雕像则大多是直立的,以显示其健康充满活力的体态;西方的耶稣立着升天,东方的释迦牟尼坐着涅槃,这是两种文化的差异。而芭蕾舞作为西方的代表舞种,其动势也以挺拔向上为主,这与基督教所倡导的教义要人修身行善,死后人的灵魂可以升入天国相符合。这一切构成了芭蕾舞独特的身体动态语言。
二、芭蕾舞审美取向对教学的启示
“开、绷、直”是芭蕾舞最基本的身体姿态,它体现了芭蕾舞独特的审美标准与技术规范,也体现了芭蕾舞基本审美特征,是芭蕾舞的核心内涵。芭蕾舞的审美特性就是通过这三个特点来形成芭蕾舞的基本体态;将这三个特点贯穿整个舞蹈中加上与“立”的完美结合从而形成芭蕾的独特“ 美”。
(一)外开性
在芭蕾舞基本形态中所说的“开”,通常是指双腿的“外开性”,即由腿在髋臼关节处的向外转动,使得整条腿由跨部至脚腕处全部向外翻转转开。芭蕾舞的外开形态并不仅仅是腿的外开,而是全身都保持统一的“外开性”。即肩、胸、胯、膝、踝五大关节部位,全部左右对称地向外打开,由于两条腿的外开也导致了骨盆向旁对齐;向上延伸到肩膀,使得双肩也向旁打开;肩膀的打开也带动了手臂的转动,手臂的转动带动胳膊肘,胳膊肘带动手腕转动,这一切的联动形成了芭蕾的“外开性”。这些人体结构方向的统一和对抗,一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延长舞者肢体的线条,增强其身体表现力;二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占有舞台有限的空间,而这种空间占有行为带有明显的统治者意味和封建的等级观念;三是为了运动的灵活性,提高身体在运动中的平衡能力,使人的身体在“外开”状态下保持身体的平衡性和美的统一性。
(二)支撑力
所谓“支撑力”,一般指的是腿部肌肉的“绷直”传达到脚踝的“立”。区别于其他舞种,芭蕾舞形态当中“绷”尤为重要。在芭蕾舞基本形态当中“绷”指的是肌肉外旋延伸力量的持续,它是古典芭蕾舞姿态舒展、产生舞蹈延伸感的基础。在芭蕾舞中,支撑力不仅仅是半脚尖的立,更重要的是全身肌肉的运作,是中段力量,背部力量,臀部力量、大腿力量等一起运动所产生的全身的支撑力,这样才能控制好芭蕾的垂直外开的基本姿势, 增加舞蹈的美感。
(三)垂直轴
芭蕾舞中的“直”,要求的是身体整体的垂直,由腿部至腰部至颈部全身的垂直向上—但芭蕾要求的不仅仅是身体姿态的垂直,这种垂直一定要成立在芭蕾舞形态“开、绷、直”的相互关系之中;是在“开”和“绷”的基础上所实现的“垂直”。众所周知,人的脊椎上有四个自然生理弯曲:颈曲,胸曲,腰曲和骶曲。但芭蕾舞的基本形态的“直立”要求克服这些自然生理弯曲从而达成完全的“垂直”,这就要求“开”和“绷”的共同协同才能达成这一形态,只有当你形成“开”的状态下身体才能完全收紧,从而完成“绷”持续向上的力量,带动腰部颈部以及全身的肌肉收紧,各个关节的拉伸,从而向上挺拔,完成芭蕾姿势中所要求的完全垂直站立,使得从脚部到腰部到脖子到头部形成一条垂直轴,确保舞蹈时的重心保持完美。
芭蕾舞教学是十分科学和系统的,切忌不能揠苗助长,训练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知道,芭蕾训练不仅是纯技术的训练,而是对芭蕾风格的严谨性、舞姿的准确性和艺术的实质性要有明确的概念。动作要和音乐联系起来,把对音乐的理解注入到舞蹈动作的感觉中去。这样才能避免舞蹈只是纯技术的错误概念,让学生知道舞蹈是一门艺术。如果说把芭蕾艺术比作一个美丽的花园,那么老师就是园丁,学生就是花园里的树苗和花朵。要想使树苗和花朵茁壮成长,园丁就要精心呵护,使其按照正确的方向生长。然后针对这些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的计划。在实施计划前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习惯也要有所了解,这样你在执行计划时,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计划执行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刚开始教学中,不管什么动作总是以最简单易做的形式出现(有时甚至不是此动作本身的形式),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用力方法、保持舞姿的准确性和动作要领。老师要了解学生所做的动作是否正确到位,并帮助其及时纠正。有时你会发现用一些不相关的动作来训练更有意义,产生的效果更直接。同时可以调节课堂气氛。特别是在低班,通过游戏的形式来解决课堂上出现的问题,比一味的单一训练更好。另一个教学中的问题是因材施教。根据各个学生不同的气质性格,个性化教学,培养多种多样的人才,以适应各种角色人物的需要。
[1]徐志强.芭蕾舞与现代舞的不同[J].艺术广角,2008,( 04).
[2]胡万勇.浅谈中国古典舞与芭蕾舞之审美特征[J].艺术广角,2008,( 01).
J792/G642.4
A
1671-4288(2017)01-0113-02
2017-03-17
钟华龙(1988-),男,山东潍坊人,潍坊学院音乐学院教师,文学硕士。
孙延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