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风筝造型艺术看民族心理的映现

2017-03-09

潍坊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风筝天空民族

纪 君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24)

从风筝造型艺术看民族心理的映现

纪 君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24)

风筝艺术作为一种最早产生于中国的艺术,是中国本土民族心理的生发。伴随时间的推进,风筝造型中所体现的民族心理经历了探索、实用、巫术、游戏、审美、创新六个阶段。同时也体现出了法度、道、天人合一的中国艺术精神和哲学思想。风筝造型艺术是中华民族心理的映现,也对民族思想与信念产生了影响。

风筝造型;民族心理;艺术精神;天人关系

风筝起源于中国,笔者认为,风筝的设计最早来源于中国人对于天空的梦想。手握线,筝连天,随风而动,以天为倚。风筝沟通了人与天,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反映着中国人对于宇宙人生的看法。回首两千多年来风筝的发展历程,从最早毫无造型美感可言的木鹞,到如今几近将人间万物搬上天空的造型风筝,风筝作为一门传统艺术,其造型、色彩、图案、大小的演变及其在中国人生活中地位的变化映现着中国人的民族意识、艺术心理。

一、风筝造型艺术变化中的民族思想演变

风筝艺术造型的变化体现着中国人不同时期的集体意志,也深刻的映现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风筝造型的发展,展示着风筝不同时期在人日常生活中地位的变化,凝结着人们深刻的艺术与哲学思想。下面笔者将沿着历史发展脉络,总结风筝造型的六个发展阶段并进行分析。

(一)探索——飞天造型的初尝试

对于风筝造型的灵感来源民间有很多说法:船帆依风而运动;落叶粘于蜘蛛网被网丝牵引而飘;斗笠被风吹飞时受系带之约束等等,这些都曾被认为启发了风筝的发明。中国人对于天空具有无限的遐想,他们想接近天空、探索天空、依靠天空、征服天空,来自天空的梦想带来了探索天空的一次又一次尝试。《韩非子·外储说》中所说东周的墨瞿“砍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1]被认为是最早以风筝为雏形的飞天尝试。这时的风筝与我们现在所认知的风筝样貌相差甚远,只是一种大型的木鸟,其设计目的单纯只为了实现人类接近天空、利用天空的愿望。后来鲁班对墨子的木鹞进行了改进,以多线牵引之[2],风筝由此才算真正的飞上了天空。从墨子的木鹞到鲁班的多线风筝,从失败到成功代表着中国人对于天空初次探索的胜利,人对于天空的好奇与认识更近了一步。

(二)实用——军事中的信息传递

风筝的雏形木鸢自发明之后便开始应用于军事战争中的信息传递,南北朝时期就有关于风筝用于军事侦察的记载。这时的人们更加注重风筝的飞行特性对人类的服务功能,再加之南北朝乃至汉代时局动荡、战事频发,人们无暇以风筝作为娱乐或审美的对象,风筝的实用功能便被开发到了极致,通讯、侦察甚至装载火药和载人进行战斗成为当时风筝的主要功能。由此可见,当时风筝创作的民族心理并未赋予风筝过多有关天空的浪漫幻想,风筝造型与审美也没有多大关系,风筝仅作为一种军事工具存在。人们希望通过风筝飞天的特性以其为介利用风和天空的无限力量,飞跃距离、提升速度,在战争中获得优势,因此,当时的风筝造型全部围绕实用展开。依照侦察、载物、测量等不同功能,当时的木鸢变化尺度造型,将其功用充分发挥。

(三)祈福——巫术中的风筝运用

风筝独具的能够放飞的特性符合早已存在的人神沟通的巫术观念的需要[3],风筝的造型也与巫术需求紧密结合,带有象征意味的图案和色彩其实代表一种人神沟通的语言符号。风筝作为巫术活动道具在中国历史中的存在延续了相当长的时间,这使得风筝的造型逐渐走出了实用功利的限制,关注到了人的精神诉求。人们将自己的烦恼写于风筝表面放飞于天空并将线剪断,感觉烦恼也就随风飘散;人们将自己的愿望绘于风筝,依托风筝的力量将心愿带上天空,带给神灵,企盼愿望实现。人们将自己的主观意志系于风筝之中,风筝造型本身也就实现了由物到人的转变。巫术阶段风筝造型所体现的民族心理主要是心灵的寄托、精神的安慰以及对于神灵的敬畏。那时的人们对自然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他们认为风筝能将人的思想带向天空,风筝本身就被赋予了神圣、神秘的意味。

(四)游戏——风筝真正走入生活

自唐代以后,风筝开始以游戏的形式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了一种民间的娱乐活动。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可归结为三点:第一,造纸术的发明带来了风筝制作工艺的大革新,风筝由原来的“木鸢”变为“纸鸢”。纸糊风筝的制作简易方便,且做成的风筝更易放飞,因此受到了广大人民的喜爱,放风筝作为一种娱乐活动迅速的融入日常生活;第二,唐宋以来中国的政治局面相对稳定,经济发展,人们不再面临那么沉重的生活压力,有时间和精力从事娱乐活动;第三,唐代以来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神秘的面纱被拨开,人的主体性凸显,人们不愿再把风筝当做神秘象征的存在,而让其为人所用、为人服务。游戏阶段的风筝造型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也真正有了图案的概念,人们根据自己娱乐的需要在风筝表面绘制自己喜欢的图案,带有极大随意性和自由性,满足了人的快乐诉求。这种转变,也代表着民族心理一定程度的解放。

(五)审美——风筝成为一种艺术存在

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大大小小的民间风筝作坊发展起来,也出现了专门从事风筝制作的手艺人。随着放风筝这种娱乐活动被大众普遍接受,人们也开始更加关注风筝的美感,希望风筝在娱乐的同时还具有观赏性。[4]人们将自己对于生活朴素的观察和感受以图形和色彩的方式绘于风筝之上,并根据需要改变扎风筝所用竹条的形状,变换出了多种多样的风筝类型。一般将其简单分为软翅风筝、硬翅风筝、板子风筝、串式风筝。软翅风筝后部没有竹条依附,搭配蜻蜓蝴蝶等造型将翅膀的飘逸感表达得淋漓尽致;硬翅风筝具有固定的框架结构,保证了风筝的稳定飞行,但硬翅范围以外的骨架结构可以依据题材不同随意变化,虽有限制,但并未妨碍艺术创造力的发挥;板子风筝制作简易,没有凸起结构,方便家庭自己的制作,空白的风筝平面给人们的艺术创作带来了最好的平台,人们可以随意装饰出自己喜欢的图案;串式风筝将数个风筝串联在一起,使风筝随风变换出多种造型,龙头蜈蚣风筝就是典型的代表。通过对以上基本风筝类型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风筝正在实现一种由实用到审美的转变。人们将风筝与自己对于生活的感悟甚至当地民俗相结合,使风筝具有了远超其本身放飞功能所需的设计美感。专门的风筝手艺人的出现更让风筝从玩具变成了艺术品,风筝本身的放飞功能反而减弱,开始被当成一种装饰品存在,并作为一种意象入诗、入画。人们对于风筝审美关注度的提高与风筝材质工艺技术的进步有很大关系,正是因为人们无需像之前风筝技术不成熟时那样担心风筝是否能飞高飞远,才有了更多精力关注到风筝本身的美感。因此,此时的民族心理实现了由功利向非功利、审美的转变。

(六)创新——有限无限的超越

进入近现代,风筝可谓人类主观情感自由表达的载体,以天空为布景,风筝变换出多姿多彩的形式。之前人们在风筝的创作方面虽然已有创新精神,但还是没有跳出飞翔、模仿的限制,所以我们看到的风筝大多是燕子、蜻蜓、灰鹰等自然界中本身就会飞的鸟兽,样子也基本模仿鸟兽本来的样貌。而如今的自由类风筝中,不难发现许多新思路,如在潍坊国际风筝节中出现的章鱼风筝,借助天空蓝色的背景把天空当做了海洋,把因风而动的飞翔转化为遨游;再如风筝“仙人驾车”,把太空当做地面,吹动的风筝像极了奔腾的马匹。从这个角度上来看,风筝已经完全和天空融为一个整体了,人们从单一的“看风筝”变为通过风筝“观天”,通过心理完形作用借由风筝的有限之型推广到天空的无限之阔。人不仅仅是靠风筝去接近天、探索天,而是实现了天人之间的沟通,是一种对于天空的掌控和超越。

二、风筝造型艺术中体现的民族美学心理

(一)法度

中国艺术的发展从未离开法度二字,不论是唐诗还是书法绘画,个性张扬与法度约束总是相伴而行,风筝的造型讲究严格的对称、比例和协调。下面我们以硬翅沙燕风筝为例进行分析。沙燕风筝仿效自然界中燕子的形态,首先讲究对称,燕子的翅膀、尾巴、头部在制作时都严格对称以展现出真实燕子的样貌;其次讲究比例,沙燕的翅膀、眼睛占整个风筝的比例都是有要求的,以免形状失真;最后还讲究整体的协调,沙燕的骨架、色彩、图案达到完美的融合。对于风筝的造型来说,最重要的一部分在于竹条架的建构,翅尖和翅根两点组成拉正的三角形,翅尖竹青朝外垂直相交,向后翘起形成风兜,使风筝受力均匀,飞行平稳。竹条的软硬程度、翘起的角度,交叉的方向严格依照规则进行,百变的造型以整齐一律的骨架为依托。色彩的搭配也有相应的法度,渲染、撞色等技法的运用保证风筝在空中的可辨性、生动性。[5]再斑斓五彩的风筝若没有竹条框架的支撑也无法飞上天。现代的自由类风筝虽然造型创意多变,甚至颠覆了我们对于风筝的传统认知,但其内部始终具有一个严格比例的框架支撑。“规范而又自由,重法度却仍灵活”,艺术的法度是一种规范,更是一种非凡的气度神韵、民族心理。[6]

(二)自然之道

老庄认为道为万物之源,无以名之。万物自然而在就是道。万物顺性任我,就是自然。[7]风筝的造型自古遵循老庄所言的自然之道。风筝顺应风的力量飞上天,依据风的方向运动,风筝线虽为牵引,但最终控制风筝飞动的还是自然之风。风筝的图案造型也是依据自然界已有的景物生成,如蝴蝶风筝,仿效自然界中蝴蝶斑斓的颜色和五彩的翅膀,借助风的力量蝴蝶升天,仿佛真的蝴蝶在空中起舞。风筝牵线多为白色或透明色,不影响风筝本身的审美。可以说,风筝不仅仅是人类创作的产物,更是人之创造力与自然之势的有机结合,是自然之道的美学心理之映现。

(三)天人合一

风筝作为一种特殊的游戏形式、艺术形式,反映了中国人心理中对于“天人关系”理解的一种变化。最早人们创造风筝,是为了借风筝去接近天空,关注点局限于天空,随着人类视野的开阔,人们开始把天空作为艺术创作的材料,风筝这门艺术的欣赏也由“看风筝”变为“看天”,以天为纸,将云拟水。[8]在风筝图案方面,设计者将自然人格化,使图案上呈现出“天人合一”“物我同归”的意境美[9],这也体现出了民族心理中天人关系的变化。风筝其实是人的精神心理的体现,风筝与天空的结合也象征着天人的结合,人的关注点从风筝转移到天空,人开始以平等的姿态正视天空,体现出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三、风筝造型对于民族心理的影响

首先,风筝造型尊重自然而又超越自然,“随心所欲而不逾矩”[10],培养了民族对于自然之道的尊重。其次,风筝艺术使民族创造力得以充分展现,将民族风俗符号化为风筝图案的个性展现,实现了对于民族风俗的记载与传承。第三,风筝造型追求一种有限无限的超越美,以天空为布景,以风筝的有限去观照天空的无限,有利于培养民族博大的情怀;最后,风筝之动,对照天空和云彩之静,推动了人与自然的统一,心与物的合一。

综上,风筝造型艺术的演变展示了不同时期中国人民族心理的变化。风筝艺术是中华民族独创的展现民族心理与诉求的艺术形式,是中华灿烂瑰宝之一,表达了中国人的情怀与梦想。

[1]韩非子[M].高华平,等,注.北京:中华书局,2015.

[2]墨子[M].方勇,注.北京:中华书局,2015.

[3]唐建军.从中西风筝艺术发展轨迹看中西文化传统的差异[J].民俗研究,2009,(2).

[4]张子涵.潍坊风筝设计的审美元素与创新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5.

[5]张书珮.风筝艺术的美学价值[J].艺术科技,2015,(10).

[6]冯玮.浅论唐代艺术法度[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7).

[7]道德经[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2015.

[8]李松.以天为纸将云拟——读《曹雪芹风筝艺术》[J].中国图书评论,2006,(5).

[9]王超.人、艺术、自然的和谐交融——论风筝艺术的民俗符号内涵[J].齐鲁艺苑,2007,(2).

[10]论语[M].张燕婴,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

J528.6

A

1671-4288(2017)03-0030-03

2016-11-24

纪 君(1994-),女,山东潍坊人,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艺术研究院传媒艺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陈冬梅

猜你喜欢

风筝天空民族
我们的民族
天空之镜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在手账中为风筝比心
学做风筝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一和one
天空之舞
天空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