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呼唤政府精准调控
2017-03-09张涵
张 涵
(青岛大学,山东 青岛 26607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呼唤政府精准调控
张 涵
(青岛大学,山东 青岛 26607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们党在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变大,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为避免陷入中等收入国家陷阱而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它区别于西方的凯恩斯主义和供给学派,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结构性改革。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推进政策协同配套,提高政策精准性和有效性”。因此,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2017年,在继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程中不仅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政府也应当在精准调控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政府的精准调控,建立一个“有为的政府”,并与“有效的市场”相结合,共同推进我国经济的转型与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府;市场;深化;精准调控
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下行压力变大,传统依靠“三驾马车”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已经难以奏效,并且带来一系列问题。避免陷入中等收入国家陷阱,实现我国经济平稳发展成为我们党面临的一个巨大的挑战。在此背景下,2015年11月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并在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下一步工作指明了方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别于西方经济学的凯恩斯主义和供给学派,改革是建立在对我国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准确把握基础之上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结构性改革。2017年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结构性失衡仍是我们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在解决结构性失衡这个矛盾过程中市场发挥着决定作用,但是政府的精准调控也是不可或缺的。通过政府的精准调控,实施积极有效的产业政策;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降低交易成本;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结构性升级与发展。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特色的结构性改革
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有别于西方凯恩斯主义和供给学派的结构性改革。在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结构性失衡成为主要矛盾的背景下,我们党在遵循我国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改革以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有效供给为目标,以避免结构性失衡促进我国经济转型与升级为目的。但其并非单纯的在供给端发力,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将供给侧与需求管理相结合共同发挥作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结构性改革。在改革过程中,“有效的市场”固然重要,但是“有为的政府”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政府的精准调控,使“有效的市场”与“有为的政府”共同发挥作用,从而有力地推动我国经济的转型与发展。
凯恩斯主义是传统的西方经济学理论,主张刺激总需求。其认为政府应当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扩大政府的财政赤字和财政支出,从而刺激整个经济部门的消费和投资,增加企业的产出,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在凯恩斯主义提出之前,经济学的基本共识是宏观经济是微观个体的加总,价值规律可以自发调节供给和需求以达到市场出清。但是凯恩斯认为,市场的有效性是不足的,政府应当充分发挥作用来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
供给学派兴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其主张与凯恩斯主义完全相反。供给学派严厉地批评凯恩斯主义,其认为,每个微观经济的个体都是理性的,他们会对政府采取的一些措施进行甄别和判断,从而做出理性的抉择。对于凯恩斯提出的政府通过微调来刺激消费的相关政策,供给学派认为微观经济个体会根据自己的理性判断做出有利于自身的行为。当政府通过扩大财政赤字和财政支出,降低税收来刺激消费时。微观经济个体会做出理性的判断,他们认为政府现在的支出会在将来通过向自己的下一代征税来弥补,因此他们往往会增加储蓄,减少消费,这就导致了凯恩斯主义所提出的政策失灵。因此,西方的供给学派强调政府应当减少对市场的干预,降低税收,增强企业自身的活力,帮助投资者更好地进入投资领域,实现企业自身资本的充足,减少生产领域的生产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的效率和促进经济的发展。
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改革,改革以“三去一降一补”为主攻方向,结构性失衡仍是我们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下行压力变大,传统依靠“三驾马车”来拉动增长的模式带来了高杠杆高通胀等一系列风险,导致我国经济增长疲乏。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的经济结构性失衡,一些产业产能过剩,另一些产业有效供给不足,实际产出未能达到潜在产出,且供给质量差,不能满足有效需求。在此背景下,习近平在2015年11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别于西方的凯恩斯主义和供给学派,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结构性改革。其主要区别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改革根据我国经济现实境遇提出“三去一降一补”的方针。其侧重于以供给端为导向提出解决问题方法,目标是为了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有效供给。但改革并非忽视需求端的作用,供给与需求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提高供给的质量本质上是为了满足有效需求,满足需求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终目的。因此,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两者相互促进的改革,通过需求管理来扩大总需求,保持经济增速在合理区间,并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同时,通过从供给端入手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有效供给,使有效需求能够得到满足,从而使经济的内在活力与动力得到增强;另一方面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强调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而且也肯定政府在改革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从而实现市场决定作用的发挥,并加强政府的精准调控,协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二、以问题为导向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问题为导向的结构性改革,新常态下中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收效甚微,并带来一系列问题,我国经济结构性失衡严重,供给的质量差,实际供给不能满足有效需求。在这些问题凸显的情况下,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促进我国经济结构性转型与升级,我们党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
(一)结构性产能过剩,有效供给不足
经济结构性失衡是我们国家面临的严峻问题。一些产业如钢铁、煤炭等产业在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下,资源禀赋使得这些产业发展迅速,最终导致产能的过剩。对内来说,这些产业的产出已经超出国内的需求。对外来说,由于国际市场上煤炭钢铁的价格较低且我国煤炭钢铁等行业产能的质量较差,其本身也不被国际市场所接受。这就导致了我国一些行业的产能过剩,不能达到市场出清。而另外一些产业,有效供给能力差,不能够满足实际需求。这导致了许多国人去购买国外的商品。这种现象说明我国的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并不能得到国内供给的满足,结构性失衡是我国经济面临的一个严峻的问题,这就需要相关企业进入一些供给不足领域,从而实现我国经济的结构性转变,提高有效供给能力。
(二)自主创新能力较低,供给的质量差
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我国经济保持长时间的两位数增长的模式。即使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增速也高于世界其他国家平均经济增长水平。但是,在一些核心的领域,我国技术仍然受制于人,例如我国的航天发动机,精密机床加工领域等,这说明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在一些满足人们刚性需求的领域,虽然我们的企业能够提供供给,但是由于供给的质量差,使得国人对于本国企业生产的产品信心不足,这就导致了国人竞相去国外购买本国就能生产的生活必需品。因此,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我国供给的质量是必备的。而且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提高我国的供给质量,通过供给质量提高可以增加企业的产出从而增加其利润以便为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资金的支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促进这些问题的解决成为关键。
三、加强政府精准调控,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的质量,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因此,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政府应积极发挥其精准调控作用,从而深化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改革过程中,“有效的市场”能够使企业按照要素禀赋自发地进入相关产业,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具备比较优势。但是市场环境变化无常,一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丧失比较优势。而这些失去比较优势的企业和一些新兴产业如果没有政府的扶持是很难发展起来的,因此,政府的精准调控是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对于一些生产企业,政府的精准调控在促进相关产业发展,使这些产业具备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降低交易成本;为企业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关键的作用。而这些作用的发挥,对于提高有效供给和供给质量,从而满足实际需求是非常重要的。
(一)发挥政府精准调控的作用,实施积极有效的产业政策
在我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一个积极有为的政府采取符合本国经济发展实际的产业政策是必不可少的。
根据我国的产业发展状况,我国的产业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追赶国际先进技术的产业。这一类产业相对于国际上发达国家的产业来说还有一定的差距,技术处于落后的状态,劳动生产率水平低,因此在国际竞争中,该类产业处于落后的状态。但是由于该类产业是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因此政府应该大力扶持以提高其供给的质量。首先,我国政府应当按照产业集聚的规模效应来根据资源的配置区域划定产业集聚的范围,这样这些产业便会在发展过程中有充足资源以降低其生产成本。其次,给予这些产业一定的税收减免和补贴,这些产业本身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状态,如果政府不给予相关的扶持,其很难发展起来。通过政府税收的减免和相关补贴政策的实施,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和降低相关生产成本。最后,政府可以通过招商引资将发达国家的先进生产技术引进到我国,这样这些产业便可以在发展过程中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以促进本国产业的发展,从而提高有效的供给和供给的质量。
第二类产业属于具有绝对优势的领先产业。该类产业已经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在国际竞争中具有优势。对于这类产业,政府应当支持这些产业内部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研发,通过帮助企业的基础研究来开发高于原有产品技术的新产品。同时,领先的产业必须要有广阔的市场,政府应当支持这些产业“走出去”,必要的时候,政府可以充当这些产业的“推销员”,帮助其开拓国际市场,以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产品的认知度。提供企业在海外设厂所需要的资金与法律保护。例如我国的高铁产业,该产业发展如此迅速,并且能够获得国际订单,这些都与政府的大力扶持是密不可分的。
第三类产业属于已经失去比较优势的衰落型产业。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丰富且廉价,因此在前期我们建立了一大批劳动密集型低技术含量的产业。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相对于一些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发展中国家,这类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相关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已经不具备比较优势。因此,对于这一类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的产业,一方面,政府可以帮助一部分企业通过人员的培训与教育,让一些具备一定条件的企业实现企业自身的升级,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力成本。另一方面,对于大多数企业,政府可以帮助这些企业转移到海外生产成本较低的地方进行生产,例如,非洲作为人口大洲,其劳动力成本相对于其他地方是廉价的,因此政府可以帮助这产业转移到这些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地方。
第四,对于那些利用新技术的赶超型产业,如我国的互联产业,智能手机产业等。其本身已经可以和发达国家直接竞争。对于这类产业,政府应当建立一个良好的营商环境,建立一些创业基地,孵化基地等,将风险资本引入该行业,设立鼓励创新的基金,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从而实现这类产业的发展。
一个有为的政府根据产业生命周期的差异实施积极有效的产业政策,对于推动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对不同产业实行差异性的精准调控,扶持那些具备比较优势和在未来能够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从而提高其供给的质量和有效的供给。对于那些已经失去竞争优势的企业,通过产业的转移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以调整产业结构,避免结构性失衡。这些产业政策的实施,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不可少的环节。
(二)加大基础科研支持力度,营造创新环境,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政府在基础科研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领头羊”的角色。由于基础科研的投入大,周期长,一些企业无法负担基础科研所需要的资金和时间成本。因此,政府对基础科研的支持对于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供给的质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美国的一些产业,如航天、信息、生化等领域,早期的技术都是以政府为主导进行研发的。因此,政府应当通过自身的资金等优势,根据我国基础科研的现实状况,精准地去扶持一批基础科研项目,从而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关键一步。政府在这一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也是创新的主体。但是由于市场环境的约束,融资成果过高等因素,企业自主创新的活力并没有完全释放。要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首先,政府应当为企业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众多市场主体的研发、成果等都应处在一个平等的平台上,不应有任何的歧视,这样有利于激发企业的活力。其次,政府应当在税收、信贷、奖励机制方面给予企业一定的优惠政策,优惠政策的给予,也要抓住重点,集中力量提高主要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政府可以设立专项基金,对于那些具备自主创新能力但又缺乏资金支持的企业给予专项资金的支持。最后,政府应当建立一套严格的知识产权制度,并且依法严格执行这些制度,使保护知识产权真正落到实处。并且要建立一套积极有效地激励创业者的体制机制,通过创新激励,将企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促进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在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方面,企业虽然是主体,但是政府的精准调控也是必不可少的关键组成部分。通过政府的精准调控,加大基础科研的投入力度,建立长期有效的创新机制,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从而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三)以政府为主导,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
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我国经济的转型与升级。以政府为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必要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益处:
第一,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提高有效供给,为我国经济寻找新的增长点。由于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耗费的资金大。因此,加快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为经济发展寻找新的增长点,从而避免我国经济硬着陆。
第二,企业的成本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以劳动力和原材料为主的生产成本,在市场的作用下,各企业会按照自身的要素禀赋进行生产,生产成本可以有选择性的降低。另一方面是以基础设施、市场环境为主的交易成本,交易成本取决于交通基础设施、法制环境等是否能够符合企业的生产经营,如果不符合,企业的交易成本便会过高。即使一个企业符合比较优势,生产成本低,如果经营成本过高,其竞争优势也会丧失。通过以政府为主导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帮助企业降低交易成本,这样企业便会有足够的资本去提高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这有利于其供给质量的提高。因此,政府应当以自身为主导,并引入私人资本加快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区域性差距较大,基础设施在一些地区实际需求高,但有效供给不足。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是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
总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区别于西方的凯恩斯主义和供给学派,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结构性改革。2017年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我们仍然面临着产能过剩和需求结构升级的矛盾。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需求,主攻的方向是提高供给的质量。而提高有效供给和供给的质量不仅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政府的精准调控也是不可或缺的。通过坚持区间调控,实施定向调控,充分发挥政府的精准调控作用。实施积极有效的产业政策,扶持具有比较优势或具备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发展,从而提高企业的有效供给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基础科研的支持力度,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这些政府的精准调控对于提高有效供给和供给的质量,避免我国经济结构性失衡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政府的精准调控,建立一个“有为的政府”,并与“有效的市场相结合”,继续深化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与平稳发展。
[1]邓磊,杜爽.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动力与新挑战[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6,(1).
[2]林毅夫.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J].记者观察,2014,(1).
[3]张弛.读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经济导刊,2016,(2).
[4]李稻葵.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理论视野,2015,(12).
[5]林毅夫.政府如何制定产业政策?[J].中国房地产业,2014,(6).
F121
A
1671-4288(2017)03-0037-04
2017-02-05
张 涵(1984-),男,河北邢台人,青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王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