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个体自我认知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2017-03-09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对象化牙痛社会性

张 元

(1.淮海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5;2.大连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3)

论个体自我认知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张 元1,2

(1.淮海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5;2.大连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3)

个体自我认知活动具有普遍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等特性。个体创造价值的社会生产活动具有普遍性,蕴含个体自我认知活动的劳动工具、劳动产品和社会关系具有普遍性。社会性是人本身所具有的本质属性,个体自我认知活动对内观照的依据存在于他直接或间接创造的外部世界中,他的一切思想行为的基础条件都体现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之中。个体在创造自身生命活动的同时,也在直接或间接地创造着他人的生命表现,在这种生命创造活动中确证、实现着自我的社会本质。个体实践活动根据的两个因素,合理的目的和有效的方法的形成,总与作为个体思想和行为根据的目的和方法的认知活动紧密联系,个体通过生产实践方式将其社会活动对象化,并在对象化的事物和结果中实现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普遍性;社会性;实践性;存在方式

0 引言

个体在创造自身生命活动的同时,也在直接或间接地创造着他人的生命表现,在这种生命创造活动中确证、实现着自我的社会本质。个体实践活动根据的两个因素,合理的目的和有效的方法的形成,总与作为个体思想和行为根据的目的和方法的认知活动紧密联系,个体通过生产实践方式将其社会活动对象化,并在对象化的事物和结果中实现自我认知。

1 普遍性是个体自我认知活动的客观基础

1.1蕴含人类自我认知活动的劳动工具和劳动产品具有普遍性

人类社会是靠社会性劳动的集结而形成的,劳动的社会性首先来源于作为人的生物性器官延长的劳动工具的普遍性,即经现实的人手制造工具可作为其外在的手而供人类加以使用。在现实社会中从事日常物质生产活动的现实个体的普遍性自我意识只能形成于他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马克思指出:“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1]因此,由对象化了的人的本质或人化了的自然本质的劳动工具生产的一切劳动产品,都具有如工具一样的普遍性。个体自身的普遍性本质以对象的形式凝聚和反映在日常生活的劳动产品中,通过使用作为媒介的劳动工具,在劳动中进行社会性协作,共同生产和消费劳动产品。在这种社会生产关系中,个体可凭藉劳动产品、劳动工具和在劳作过程中形成的劳动关系看到其自身的本质力量,并进一步认知作为客体的主体自我。

1.2蕴含人类自我认知活动的社会关系具有普遍性

在人们现实社会的日常生活领域中,劳动产品及劳动工具是人们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得以实现的媒介,在此意义上,个体认知的是社会性的自我或作为“类”的人的社会性的普遍自我。人们因生活需要而维系于一个有组织的社会共同体中,同时,人们又将其普遍性本质对象化于自己生产和制造的劳动产品。这个对象化的劳动产品在为他人接受和享受时就成了社会产品,就具有了维系和协调人类社会生活的潜质和功效。人类社会及其发展的历史在这种最基本的人与人的物质和劳动关系,即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得以形成和发展。个体自我认知活动中的自我(主体)意识和对象(客体)意识在主体性意识的结构中互为存在前提和基础,意识主体性的生成发展需要自我(主体)意识和对象(客体)意识双方同时存在。个体的主体性意识需要在对象性的关系中才能确定,对象性关系是主体性得以体现的存在前提,亦即主体的自返性、回溯性意识只能在与他物的对象性、现实性关系和意识中得以确立。

劳动的社会性使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被规定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体自我认知活动缘自于人的社会性,而人的社会性建立在劳动社会性的基础上。人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社会性的交往运动将其内在的社会本质力量转化到与之交往的对象身上,从对象的角度认识和认同自身,个体在此种交往过程中双重地肯定自己与他人,全面实现着自身的本质。马克思将这一过程分解为四点并作了最深刻的阐述:假定我们作为人进行生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生产过程中就双重地肯定了自己和另一个人:一是,我在我的生产中物化了我的个性和我的个性的特点。我把我的个性特点物化到了精神产品中(语言也是一种物质产品)”,在这类产品及产品的交换中,我可以在我的活动中直接感受到作为个体生命表现的个性存在和传播我的个性特点。二是,“在你享受或使用我的产品时,我直接享受到的是:既意识到我的劳动满足了人的需要,从而物化了人的本质,又创造了与另一个人的本质的需要相结合的物品。即他人在接受我生产的精神产品时,我能真切地感受到我的劳动满足了他人的需要,我的社会本质也得到了承认或物化。三是,对你来说,我是你与类之间的中介人,你自己意识到和感觉到我是你自己本质的补充,是你自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你来说,我又成为你与社会联系的中介人,因为人的社会联系实际上主要是通过人际关系建立的。你会意识到我是你的本质的补充,而我则在意识到你接受了我的劳动结果的过程中确证了自己的存在本质。四是,在我个人的生命表现中,我直接创造了你的生命表现,因而在我个人的活动中,我直接证实和实现了我的真正的本质,即我的人的本质,我的社会的本质。”[2]因此,个体在创造自身生命活动的同时,也在直接或间接地创造着他人的生命表现,并在这种创造过程中证实和实现着自我的社会本质。

1.3体现人类本质特征的创造价值的生产活动具有普遍性

个体的社会行为总是由其欲望和兴趣所引发,欲望总是与问题相联系,问题一般都缘于缺少和需要某些东西,杜威把欲望看作是个体通过对其行为在外部环境中造成之结果的前瞻性预估,进而对自身的原始冲动做出的修正,并称之为合理的欲望和兴趣,合理的欲望也在个体的社会行动中不断地被修正而发生改变,由此,“把欲望作为一种手段而对它进行判断和评价。”[3]可以把个体对其自身存有之需要和欲望等位置性意识进行评判和认知的活动称为个体的自我认知活动。人与客观存在的自然界之间的价值关系是作为人的对象化认知客体而为人所构建起来的,由此,个体所认知的不仅仅是作为自在的对象化领域之存在物,更是作为个体的对象化实践活动认知客体的自然界。因为个体在构建认知客体之时就将其自身的生命需要、利益诉求和生活本质等对象化在其中了,认知对象和社会实践活动本身就体现着个体的生命需要和利益诉求等人为因素。将个体在现实生活世界中的合理欲望与其自我认知活动联系起来,人类创造价值的社会实践活动本身就与其合理的需求和欲望相联系,体现人类本质特征的创造价值的生产活动由此而获得了普遍性。

2 社会性是个体自我认知活动的现实存在

社会性是人本身所具有的本质属性,自然界中对象化的事物和环境是人现实存在的具体表现,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并且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的作为主体的人的存在。社会生产方式可以作为社会个体物质生产活动的起点和结果,其在本质上是个体现实存在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马克思指出:“无论思想或语言都不能独自组成特殊的王国,它们只是现实生活的表现。”[4]在他看来,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及由此所形成的知识在本质上都是人们的社会生活的表现,社会经济范畴也只不过是生产的社会关系的理论表现,即其抽象。“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这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根本标志,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5]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若要创造出人类需要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就需要社会为其提供一定的生产条件,因为社会和个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有机的关系。就是说,我们发现个人是与人类整体不可分割的,是其中的活生生的一份子。……社会整体也在某种程度上依赖每一个个人,因为每一个人都给整体生活贡献了不可替代的一部分。”[6](这个人类整体或社会整体被查尔斯·霍顿·库利看成是一个社会或社会组织。)“满足个体的自我需要并不等于说一定会产生满足社会需要的结果,个体在为满足自身需要,不断前行和努力的过程中还要思考和实践如何满足社会的需要,也就是说个体只有在重视和符合社会需要的基础上,才能使其自我需要的满足成为可能,个体人生的自我价值才能得到肯定。”[7]也就是说,个体的自我认知活动这种对内的观照的依据是在外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这好比人为了看见自己的面貌须照镜子,个体为了更好地自我认知也须要依靠外部世界来“直观自身”。马克思说:“人起初是以别人来反映自己的,名叫彼得的人把自己当作人,只是由于他把名叫保罗的人看作和自己相同的人。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8],个体自我认知活动的一切思想行为的基础条件须体现于现实的社会关系之中。

个体自我认知活动并非只能为经验证实而他人无法了解的私人活动。反之,它需要在个体的经验层面上予以展开。一般说来,人们总觉得在个体自我认知活动的展开过程中,他人只能从外部观察,而我总能意识到自我,我就能意识到他人无法知晓的诸如感觉、情感等自我内在的东西,这些自我内在的东西被普遍认为是一个他人所无从判断和知晓的自我评价和认知活动。杜威以一个有关牙痛的例子为证提出个体自我认知活动可为外人所经验和知晓,亦即个体自我认知活动具有一种非私人性和社会性。“生活中,你有牙痛的这种状态和我有牙痛的这种状态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情。你知道你所有的那种状态是一种牙痛和别人知道这是牙痛这两者之间有任何的差别。事实上,关于牙痛的性质,特别的地位和这次牙痛的其他特征等等,这位牙医大概比那个有牙痛的人还知道得清楚些。”[3]杜威在此告诉人们:私人的牙痛问题可以成为他人所能理解的对象,甚至牙医比私人更能知晓和感受其牙痛。

维特根斯坦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明个体自我认知活动具有社会性。“只有我知道我是否真的疼;别人只能推测。”在此意义上,“疼”的感觉对个体而言具有私有性。这就是“疼”的感觉只能为个体直接感觉体验到,而不能同时为他人所具有(即分享)。“如果我们依正常的用法使用‘知道’这个词(否则我们又该怎么用!),那么我疼的时候别人经常知道”。维特根斯坦从语言哲学的角度对这种情况进行了分析,他指出人类的感觉语词与其自身所感觉到的自然外现总是紧密相连。人们在交流和使用中使只能为个体感受和经验的“牙痛”语词得以外现,为他人所理解和把握,即语词与感觉的外现必然地联系在一起。同时,维特根斯坦也强调指出个体的感觉或思想总要与语言联系在一起,他认为当我们以语言作为思想工具时,语言本身就是表达思想的载体。个体与他人的人际交往的顺畅总是通过语言交流来保障,“我的语言就不是‘私有的’。别人也能够像我一样理解这种语言。假使人类不外现疼痛(不呻吟、不扭歪了脸、等等)。那就不可能教给孩子使用‘牙痛’这个词。”[9]由此可知,个体自我认知活动非私有性和社会性并不是在其内省过程中得以确立,而是在其经验中确立起来的,个体的行为受其思想支配,而思想必然会通过其言行表现出来。杜威也提醒人们应多关注经验,“评价可以接受经验观察,因此关于评价的命题可以被经验地证实。”[3]这也表明类如“牙痛”之类感觉的东西也是可以被经验地证实。思想支配行为,思想也籍由个体的社会行为表现出来,换言之,本质内在于现象之中,现象总表现为本质,个体自我认知活动总要表现为其社会行为。个体自我认知活动的社会性,为人们对其进行理解和把握提供了可能性和客观性,这也为对个体自我认知活动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3 实践性是个体自我认知活动的本质特性

个体自我认知活动还需进一步从人类的居住环境及其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中去理解,“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1]人类世界只能是实践中的存在,全部社会活动在其本质上是实践的,这表明人的社会生活方式是历史地动态地生成的,即实践是人类获取超越其自然生命特殊本质和力量的最根本的存在形式,在实践活动中人才能成为人并显示其自身所特有的存在价值。实践活动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和人的本质存在的根源,人的本质力量在实践中对象化展开中表征出人的社会生活存在方式的丰富多样性。人在实践中创造了生活世界,人是社会实践活动世界中的主体,而主体的实践活动又是生活世界存在与发展之源动力。黑格尔认为作为主体(世界的实体)的绝对精神的发展过程就是其自我认识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但绝对精神只有在把自己变成认识对象和认知客体之后,方能在对象化的自然中看到自己。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个体通过生产实践方式将其社会活动对象化,并在对象化的事物和结果中认知自己,“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2]在此,复现和直观自身不仅仅意味着在对象中复现主体自身,同时也是自在之物的自然界的本质、规律的体现,复现自身和直观自身在某种意义上可被理解为马克思通过实践活动把自然与人、对象与人联系起来的个体的自我认知活动。

主体总是根据事物能否满足自身和社会的需求而对其产生肯定或否定的情感并给予甄别,选择它认为对其有价值的事物或规范,而排斥它认为无价值甚或有害的事物,使其自身与外部世界生发出种种价值关联。黑格尔将“主体认知的客体归于主体意识到的外存在,并进一步对这种存在予以解说:凡是在我的意识中的,即是为我而存在的。”[10]马克思认为在人类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和过程中才能更好地去理解“为我而存在”的关系,作为“类存在物的人,不仅是因为人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把类……自身的类以及其他物的类……当作自己的对象,而且因为人把自身当作现有的、有生命的类来对待,当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5]

社会个体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化社会实践活动中才能确证其为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并在对其作为人的类生命本质的自由的不懈追求和超越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完善自身,“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会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动物来说,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而存在的。”[4]个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与外部物理世界发生和建构着‘为我而存在的关系’,这种建构过程也是构建‘为我而存在’关系的过程,‘为我而存在’关系就是实践基础上的主客体关系,同时他也包括物质形态的主客体关系和观念形态的主客体关系。‘为我关系’中主体是‘我’,‘我’的一切社会实践活动在本质上都是为了获取‘为我’的利益。”[7]

马克思认为个体在实践中“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的。”[11]个体在既要有意识地通过合理的目的去引领实践活动,又需要通过有效的手段方法在参与社会实践过程中,对实践活动予以把握、调控和修正。个体有意识的目的于此规约着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构建“为我”关系之源生动力和发展方向,方法则为其达到目的之手段。主体有意识的调节方法体现出其始终与主体能够意识到的行动目的和结果相联系,表现出极强的自觉性。从主体角度看,自由就是在实践过程中自愿与自觉的统一,这需要主体对作为实践活动依据的目的和方法进行反思性认识,主体正是通过此种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的反思活动使其主体性在实践中得到确证的同时也使主体在践履社会实践时实现应然对实然的逐步超越,此种超越意味着应然不断地代替实然,可能不断地代替现实,在这个否定过程中,意味着人的价值的不断生成、实现、提升和跃进。

作为个体实践活动根据的两个因素,合理的目的和有效的方法的形成,总与作为个体思想和行为根据的目的和方法的认知活动内在地联系在一起,即确保“规范对行为个体具有一种价值意义,因为主体对某一规范的理解和认同是与其自身作为‘我是什么’和‘某某之于我有什么意义’这个自我肯定和现实需要的前提性基础密切关联。”[7]个体对作为处于客体地位的实践依据的目的和方法所进行的认知,就是其对具有客体属性的主体的自我认知活动。而具有不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目的和方法只能被当作手段,“必须根据在实践中它们可能产生的结束来对它们做出鉴定与评估,进而构建对象、构建所期盼的结果。”[3]个体行动目的和有效方法的确立离不开个体自我认知和评价活动,但凡有人存在,就必然有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由此,可从体现生命本质特性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推论出个体自我认知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 [美]杜威.评价理论[M].冯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4] 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6] [美]查尔斯·霍顿·库利.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M].包凡一,王源,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7] 张元.自我认知的实现路径[J].宁夏社会科学,2013(5):127-131.

[8] 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9] [英]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M].陈嘉映,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10] [德]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11]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张中胜)

IndividualSelf-Cognition:theWayofHumanExistence

ZHANG Yuan1,2

(1. School of Marxism,Huai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Lianyungang Jiangsu 222005,China; 2. School of Marxism,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alian Liao ning116023,China)

ndividual self-cognition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niversality,sociality and practicality,etc. The social production in which individuals create value is universal while the labor tools,labor products and social relations,which imply individual self-cognition,are also universal. Sociality is the essential attribute of human beings. The basis for the internal reflection of individual self-cognition lies in the external world created by him or her directly or indirectly,and all the basic conditions of the thoughts and actions are embodied in the actual social relations. While the individual creates his or her own life activities,he or she also creates other life activities directly or indirectly,confirming and realizing his or her own social essence in this life-creating activity. The formation of two factors (reasonable aims and effective methods),which individual practice draws on,is always closely connected with the cognition of the aims and methods,which individual thoughts and actions draw on. The individual objectifies his or her social activities by means of productive practice,and realizes self-cognition in the objects and results of objectification.

self cognition; universality; sociality; practicality; existing way

B80

:A

:1009-7961(2017)04-0013-05

2017-05-2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13AZD016);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基金项目(C-c/2016/01/07);连云港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17LKT203)

张元(1983-),男,安徽桐城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哲学认识论、价值论研究。

猜你喜欢

对象化牙痛社会性
以户外混龄活动促进社会性发展
对象化的思想:人类生活中的信息
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对象化理论:作为马克思哲学的开端与基石
“非对象化”及其人本价值
偏方消牙痛
突发牙痛,按压穴位可缓解
论对象化及人之存在
大蒜
从社会性弱势群体自身心理角度谈接受科技知识
社会性交互及其在三维虚拟学习环境中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