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欧陆风”对现代中国建筑的冲击与影响

2017-03-09齐伟民

绿色环保建材 2017年7期
关键词:欧陆建筑文化

齐伟民 张 超

吉林建筑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探析“欧陆风”对现代中国建筑的冲击与影响

齐伟民 张 超

吉林建筑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着眼当下中国建筑流行的“欧陆风”现象,从历史、经济、文化等角度分析这种不合理现象产生的原因,阐述对现代中国建筑的消极影响与未来应当发展的道路。文章认为开放下的中国在学习外国先进科技的同时,不应盲目的实行“拿来”主义,应更好的挖掘我国自身的优秀文化根植于建筑中,创作出具有新时代气息的中国式新建筑。

欧陆风;建筑;文化冲击

1 关于“欧陆风”建筑现象

“欧陆风”并不是一种学术定义,应该是一种模糊的形容,可以说将散发着西方古典建筑美学气息的建筑现象称之为“欧陆风”。在现代中国建筑中常表现为对西方建筑文化进行的“折中、拿来”现象,是一种在中国城镇中随处可见的欧式“外壳”。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在一段特定的时间内犹如雨后春笋搬的在全国生长起来,其覆盖面之广、影响之深的遍布全国的大小角落,几乎涉及许多住宅与公共建筑。大到政府大楼、法院检察院,小到花园景观小品、楼盘住宅等。而这种怪异的旋风更像是建筑中的一种“殖民”现象,普通民众并没有看到背后的意义,只是一味追求所谓的时尚,这种“崇洋”的潜意识其实都是在西方强势文化下的发展与延续,而对具有几千年优秀文化的中国元素搁置在一旁。具体来说就是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高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这与中国当今良好的经济发展与科技水平是完全不相符的,而这种不中不西的建筑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无结合,所以也是毫无生命力的,在未来也只能存在一时,相信会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2 “欧陆风”产生原因与表现形式

综合国力的强盛与否会决定文化的影响力。自古以来,在文化交流方面,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强国文化影响弱国文化是历史的必然。中国的唐代是当时世界上盛极一时的伟大时代,其对日本东南亚等地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中国明代的郑和六下西洋也对整个亚非大陆带去了生机。近代社会,伴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胜利,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欧洲大陆蔓延开来,西方列强用船尖烈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而建筑作为文化的载体形式之一,第一次以“殖民”的形式进入中国。在这种强势文化的牵引下,历来重视本国文化的中国人第一次受到了致命冲击,人民没有能力阻挡,只能被迫接受,这也侧面反映出人民对提高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强烈愿望。而早期的“欧陆风”建筑大多为良性发展,比如在哈尔滨、青岛、上海等地,都有一些新艺术运动的开展,呈现出勃勃生机。

随着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迅猛,综合国力大幅增强,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也有了极大提升。但在这一系列利好的情况下,精神文化与大众审美方面呈现出了断裂与滞后,经济物质虽大幅提升,但由于速度过快,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没有跟上时代步伐,加上当时的中国刚经历了十年文革,文化的落后与迷茫的心态加剧了人民内心的矛盾。

反观西方社会,建筑的发展从以古希腊古罗马柱式为构筑单元的古典主义经过了漫长的时期后进入了以几何元素为主的现代主义,又经过后现代主义、高技派、解构主义等发展,形成了与西方现代文化前进道路相符合的一个过程,这一过程成熟而稳定。而在近代社会的中国在建筑发展上断层较大,改革开放后由于发展太快,在建筑的审美上盲目追求。在国人看来,平乏的方形“盒子”建筑显得高冷、单调,这与刚刚开放的中国迫切需要多元、色彩、绚丽格格不入。同时,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兴起也是加剧这一现象的重要因素,地产商人看中了广大人民的心理需求,将这种外来“新奇”的建筑文化根植于地产行业,这股强劲的势头很快便席卷中国大地,无论电视宣传还是广告投放,“希腊风情”“罗马小镇”的字样令国人无比向往。这些都是“欧陆风”得以蔓延的因素。直到当今社会,许多小区、商城的入口,依然能够看到西洋喷泉、雕塑等景观,这种不古不今,不中不西的建筑依然存在于人民的生活周围没有散去。

3 “欧陆风”对现代中国建筑的消极意义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了解到,“欧陆风”建筑在现代的中国蓬勃发展有其历史的必然性,虽然在上个世纪30年代遗存的经典“欧陆风”已经成为一些城市文化积淀的重要构成,像哈尔滨的中央大街,上海南京路等,人们已欣然接受。但近些年以来西方文化冲击中国文化的现象愈演愈烈,比如愚人节、圣诞节、情人节等,所以作为文化重要载体的建筑形式自然而然的会被民众再次接受。人民也在不知不觉中被西方“强势文化”所包围。这并不是对中国建筑健康良性发展的正确导向。

首先,西方古典主义建筑美学反应的是西方封建时期社会背景及宗教意识形态,早在80多年前被格罗皮乌斯、柯布西耶为首的现代主义大师所否定和抨击。现代中国无论文化背景、时间空间、意识形态都与欧洲的性质截然不同,这些已然被淘汰的“欧陆风”建筑是我国建筑文化新旧交替过程中的错位现象,它与当下存在的麦当劳、星巴克一样,在普通民众潜意识中代表着富足、时尚的生活心理,这是当下社会的映射,看似繁荣的街景,实则流露出的文化不自信现象十分严重。所以在建筑上,模仿、拼凑的现象既不是中国的,也不是现代的,这种“崇洋”的意识正在深刻影响着年轻一代的国民。

其次,现代主义运动下所衍生出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形式的出现促进了新时代建筑的发展,中国走出了以传统木构架为主的建筑营造方式,但运用新技术、新材料去建造西方封建时期的古典主义建筑无疑是可笑且落后的,这也不利于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不利于中国特色现代主义建筑的产生。同时,在社会大环境的牵引下,一些政府大楼、甚至许多大学校园中出现的怪异“欧陆风”建筑都加剧了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导致恶性循环。

4 “中国式”建筑正确的发展方向

透过西方建筑的历史可以观察出西方人十分重视建筑的发展演变与继承关系,从而在创新的过程中将原有元素进行抽象与升华,就像西方绘画史一样,从写实主义到印象派再到后印象派直至立体主义的产生等,都是一脉相承、发展进化的关系。对于建筑的艺术形式,梁思成先生就曾进行分类,即“西而古”、“中而古”、“西而新”、“中而新”。他主张“中而新”,认为创造属于中国的新式建筑是未来中国建筑艺术形式的发展方向。而那些在建筑形式上生搬硬套的模仿,是最无生机的艺术教条主义。

当下,也有一批十分优秀的中国现代新式主义建筑在悄然生长,贝律明设计的苏州博物馆,王澍设计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以及乌镇互联网国际会展中心等建筑,都代表了未来中国建筑的发展方向,这些建筑都很好的将现代技术与我国优秀的文化元素和谐的交融起来,成果让人欣喜,可是这些理念并没有迅速扩散开来。但中国建筑正在努力摆脱“欧陆风”的困扰,正在形成自己的特色,虽然这条道路艰辛漫长,但作为新一代的设计师,应当勇挑重担,勇攀高峰。

5 结语

在经济、文化、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以何种形式对待传统文化,如何将本国优秀文化发扬光大相信是每个国家都要面临的问题。没有民族文化的建筑是可怕的、没有价值的,如何创造本民族独有的建筑艺术形式同时又能与现代社会相互融合是我们这一代设计师面临的挑战。全球化浪潮尚未结束,接受、吸取国外先进建筑文化与风格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方向,但在学习的同时,更加注重本国民族建筑文化精髓的传承创新是我们必须思考的。中国建筑与文化具有几千年的历史积淀,科学的技术与先进的思想是创造中国新建筑的前提,所以随着时代发展,“欧陆风”建筑终将散去,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形式终将到来。

[1]齐伟民.室内设计发展史[M].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2]邵影军.浅谈“欧陆风”建筑[J].四川建筑,2007(S1):70~71.

[3]王丹丹.透过“欧陆风”现象思考中国建筑[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理工卷,2008(3):294~296.

[4]张其邦,周铁军.存在未必合理─解读“欧陆风”建筑[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4):8~10.

猜你喜欢

欧陆建筑文化
让美好的事物化解内心的焦虑 宾利欧陆GT Mulliner敞篷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内在于中国:晚近四十年欧陆思想研究演变
谁远谁近?
CHINOISERIE CHIC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