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术诊断脑动脉瘤的效果观察
2017-03-09聂佳嘉
聂佳嘉
(丹阳市人民医院,江苏 镇江 212300)
多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术诊断脑动脉瘤的效果观察
聂佳嘉
(丹阳市人民医院,江苏 镇江 212300)
目的观察利用多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术诊断脑动脉瘤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诊治并疑为脑动脉瘤的患者80例,均采用64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术进行诊断,观察其诊断结果。结果经64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术检查共检出脑动脉瘤83个,其中前交通动脉瘤27个,后交通动脉瘤22个,大脑后动脉瘤14个,大脑前动脉瘤10个,颈内动脉瘤10个。80例患者中经手术证实共脑动脉瘤86个,多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术的诊断准确率为96.5%(83/86)。结论采用多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术诊断脑动脉瘤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可清晰显示脑动脉瘤的位置、形态,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多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术;脑动脉瘤;效果
脑动脉瘤是指颅内动脉壁的局限性囊性膨出,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脑动脉瘤的发生与遗传因素、血液动力学因素、获得性退行性病变导致的血管破坏等因素有关[1-3],其中动脉壁反应性中层缺陷、高血压、及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脑动脉瘤的3各主要原因[4]。目前诊断脑动脉瘤的方法较多,包括腰椎穿刺检查、X线检查、常规CT及MRI检查、DSA检查等,其中多拍螺旋CT血管造影术(CTA)以无创、简单快捷的优势在临床中应用广泛。本文将以疑为脑动脉瘤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多拍螺旋CT脑血管造影术诊断该疾病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诊治并疑为脑动脉瘤的患者80例,其中男性45例,女性3例,年龄23~72岁,平均(46.3±10.2)岁,所有患者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头痛、意识障碍、记忆力下降等症状,其中脑动脉硬化15例,颅脑损伤3例,脑动静脉畸形1例,脑动脉感染23例,先天性颅内动脉缺陷3例,先天性动脉发育异常2例。
1.2 方法
选用西门子64排CT,首先使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部静脉注射碘普罗胺1.0~2.0 mL/kg,注射速率控制在2.5~3.0 mL/s,注射完毕15~20 s后,使用西门子64排CT对患者头部进行扫描,扫描范围为颅底至颅顶,扫描参数:管球电流300 mA,管电压120kV,扫描速度0.5 s/r,视野为I场,螺距3.0/3.5 mm,层厚1.0 mm,图像重建时使用的层厚为1.0 mm,间隔为0.5~1.0 mm,函数为10/27。将重建后的图像数据传送至Alatoviewl1.42工作站,利用CT仿真内窥镜术、最大密度投影、遮盖容积重建技术及曲面重建技术等图像后处理技术对图像进行处理,在处理过程中使用电子切割工具去除图像中的颅骨,从不同角度观察动脉瘤的形态、大小、位置及与周围血管的关系。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临床统计学软件SPSS 18.0对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用百分率表示。若最后结果显示P<0.05,表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经西门子64排CT脑血管造影术检查共检出脑动脉瘤83个,其中前交通动脉瘤27个,后交通动脉瘤22个,大脑后动脉瘤14个,大脑前动脉瘤10个,颈内动脉瘤10个。83个脑动脉瘤中78个为囊性动脉瘤,15个脑动脉瘤单发,68个脑动脉瘤多发,1个脑动脉瘤为蛇形动脉瘤;动脉瘤直径<2 mm的14个,直径为2~4 mm的32个,直径为5~15 mm的27个,直>15 mm的10个,脑动脉瘤平均直径为(8.8±2.3)mm。80例患者经手术证实有脑动脉瘤86个,其中前交通动脉瘤28个,后交通动脉瘤22个,大脑后动脉瘤14个,大脑前动脉瘤11个,颈内动脉瘤11个。多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术漏诊前交通动脉瘤、大脑前动脉瘤、颈内动脉瘤各1个,诊断准确率为96.5%(83/86)。
3 讨 论
脑动脉瘤可分为为破裂的脑动脉瘤和破裂的脑动脉瘤,未破裂较小的脑动脉瘤一般无明显的临床表现,未破裂较大的脑动脉瘤会因瘤体压迫周围组织结构而产生头痛、头晕等症状;破裂的脑动脉瘤发病较急,会引起发热、心律不齐、高血压、肾功能衰竭等全身性改变,不同部位破裂的脑动脉瘤会引起相应的神经功能症状[5],比如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记忆力下降,大脑中动脉瘤破裂引起的失语、大小便失禁、偏身运动障碍等,病情严重者会引起意识障碍,甚至昏迷。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曾被作为诊断脑动脉瘤的金标准,DSA可显示脑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瘤颈宽窄、瘤体扩展方向、有无穿支动脉及载瘤动脉,可判断是否存在假性动脉瘤,其诊断准确率在95%以上[6],另外DSA还能反应颅内血管的血液动力学情况,对血流方向、有无侧支循环血管形成、有无动静脉畸形、有无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判断具有重要作用,但其需分别进行双侧、正位、侧位、斜位等多次造影,耗时较长,对于血管重叠遮挡或瘤内血栓形成等导致的假阴性容易造成漏诊,且无法显示瘤体周围结构,具有创伤性、辐射性,不适用于作短期检查[7]。近几年来随着CT技术的发展成熟,多排螺旋CT技术凭借其扫描速度快、层厚薄、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高、后处理技术强大等优点,在脑动脉瘤的诊断中应用广泛。
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术(CTA)是经外周静脉通过高压注射器快速注射造影剂,待其在靶血管内达到最高峰值时,使用多排螺旋CT对感兴趣区进行快速扫描,并采集数据以获得多层面连续图像,具有准确度高、无创性、快速简单等特点[8],本次研究中80例疑为脑动脉瘤的患者经西门子64排CT脑血管造影术检查共检出83个脑动脉瘤,包括前交通动脉瘤27个,后交通动脉瘤22个,大脑后动脉瘤14个,大脑前动脉瘤10个,颈内动脉瘤10个,经手术证实其诊断准确率为96.5%(83/86),较于郑卫[9]等在同类研究中得出的93.9%略高,但并无明显差异,验证了多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术诊断脑动脉瘤的良好效果。本次研究中采用了CT仿真内窥镜术、最大密度投影、遮盖容积重建技术及曲面重建技术等后处理技术,其中最大密度投影技术可有效去除金属伪影;容积再现技术处理后的图像更具立体感,方便于定位诊断,可完全利用扫描容积内的扫描数据对脑血管及病变血管与邻近结构的空间关系进行三维重建,对判断动脉瘤与周围血管的关系有着重要的作用;曲面重组可充分显示瘤体形态、结构及其与载瘤动脉的相邻关系,后处理技术的应用也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敏感性及特异性。另外多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术获得、的三维图像可任意旋转,最大程度上避免了脑动脉瘤的漏诊,且能显示DSA无法显示的一些微小动脉瘤[10]。
综上所述,可知采用多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术诊断脑动脉瘤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可清晰显示脑动脉瘤的位置、形态,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1] 雷鸣峰,邓宏亮,童三龙,等.64排螺旋 CT 血管造影诊断脑动脉瘤的价值[J].中国医师杂志,2014,(z2):69-71.
[2] 贾丽娜.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16):94-95.
[3] 霍 利.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脑动脉瘤临床效果评价[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27):159-159.
[4] 白 云,程建和,何源青,等.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7):2657-2658.
[5] 曾 辉.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诊断脑动脉瘤的临床价值[J].世界临床医学,2016,10(16):237-238.
[6] 李冲云.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脑动脉瘤的临床价值[J].中外医疗,2012,31(36):17-18.
[7] 王国鑫,张树伟.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对脑血管病变的临床价值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6,26(11):2109-2110.
[8] 闵晓黎,和国祥,何 敬,等.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对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装备,2016,13(5):67-69.
本文编辑:王雨辰
R743.3
B
ISSN.2095-8242.2017.08.15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