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输液发生医源性皮肤损伤的护理对策
2017-03-09巫金
巫 金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急诊科,四川 成都 610041)
儿科输液发生医源性皮肤损伤的护理对策
巫 金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急诊科,四川 成都 610041)
目的分析我院急诊科儿科患者在医院进行输液治疗过程中产生的医源性皮肤损伤的种类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收集2016~2017年本院急诊科因输液发生医源性皮肤损伤35例的临床资料,并对其医源性皮肤损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因输液引起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原因与下列因素有关:1.留置针的使用造成压伤;2.备皮时剃刀造成的割伤;3.各种粘贴材料撕脱时造成的皮损;4.各种粘贴材料过敏;5.穿刺点的皮肤感染;6.输液渗漏引起的皮肤损害。结果35例医源性皮肤损伤中有一例留置针拔除后由于患儿基础疾病及家属居家护理不当,发生了右足部蜂窝组织炎后住院治疗一周,其余追踪回访均经护理得到痊愈。结论正确使用留置针,备皮刀和各种粘贴材料及局部皮肤的清洁干燥,和加强巡视减少输液渗漏,同时规范的护理操作流程,可以有效预防儿科患者输液引起的医源性皮肤损伤,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儿护理质量,避免医患纠纷的发生。
儿科;医源性皮肤损伤;分析;护理对策
医源性皮肤损伤是指在医疗上由于操作不当或仪器故障造成的与原发病无关的皮肤损伤。我院是中国西南地区收治儿科病人最多的医院,就诊的患儿年龄普遍偏小,病情较重,家属对患儿的护理知识的欠缺。一旦发生与本身疾病无关的并发症,难以避免的发生医患纠纷,造成对护理满意度的降低。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急诊科在2016~2017年因输液发生不同部位的医源性皮肤损伤共35例,年龄2月~4岁,损伤类型:留置针固定时的压伤11例,备皮刀割伤5例,粘贴材料撕除时的撕脱伤4例,粘贴材料过敏6例,穿刺点皮肤感染4例,输液渗漏引起的皮肤损伤5例
1.2 原因及分析
1.2.1 儿科患者使用留置针时,由于活动性高,穿刺过程患儿哭闹不配合,敷贴和胶布粘贴时有张力,针柄和肝素帽固定过度,或家属过度紧张,自行缠绕过多的胶布。表现为皮肤的淤血,有的形成水疱或破溃。
1.2.2 由于儿科患者在选择血管时经常选择头皮静脉,所以需要备皮,家属在帮忙固定患儿时心疼患儿未固定妥善,或操作护士经验不足,持剃刀方式不对,选择皮肤不妥,极易造成患儿皮肤割伤。
1.2.3 在取针撕除粘贴敷料等时,操作者手法粗暴,逆着毛发及皮肤纹理撕除,或对黏性很强的材料直接撕除。患儿皮肤娇嫩,造成皮肤充血,红肿刺痛甚至表层直接撕脱。
1.2.4 由于患儿自身因素,对粘贴材料过敏,造成红肿,皮疹,瘙痒甚至水泡。涉及部位不仅限于敷料粘贴部位,粘贴时间越长,反应越严重。
1.2.5 在治疗过程中患儿的留置针穿刺处由于患儿呕吐腹泻等原因污染穿刺点或由于护士违反无菌操作原则,消毒不严造成皮肤感染。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或蜂窝组织炎。
1.2.6 输液时液体渗漏于血管外造成局部皮肤组织水肿,儿科患者大多反应迟钝,未能及时发现使局部持续受压或输入刺激性液体造成组织损害行成肿胀 水疱甚至皮下组织坏死。
1.3 护理与对策
1.3.1 儿科患儿使用留置针
儿科患儿使用留置针时,使用单手低张力敷贴固定法,针柄和肝素帽处要塑型,避免压力,减少胶布固定便于局部皮肤的观察。向家属宣教,避免自行缠绕胶布,或使用过多的固定材料。一旦发生压力性皮肤损害,应及时更换部位,避免压力持续造成进一步损害。
1.3.2 使用剃刀备皮
使用剃刀备皮时,首先用消毒液擦拭选择好的皮肤;选择无皮疹,皮肤表面平整的区域;患儿头部要固定妥当,当患儿活动剧烈时要暂停剃毛;上提式剃毛,避免剃刀角度过大或锄地式剃毛;一人一刀一用。如已经割伤皮肤,立即予止血,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对皮损皮肤的进行消毒。
1.3.3 选择黏性适中的粘贴材料
选择黏性适中的粘贴材料,在撕除时,一手轻压皮肤,一手顺着皮肤纹理和毛发轻撕敷料。患儿皮肤娇嫩,如发现粘贴不易撕除,可用快速手消毒液浸湿皮肤胶布或皮肤再撕除。对已经造成皮肤损害的部位,首先予消毒,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感染。
1.3.4 选择低敏性胶布或自粘绷带,减少致敏因素
选择低敏性胶布或自粘绷带,减少致敏因素。对已经发生过敏的患者,及时去除过敏源。选择适合患儿使用的粘贴材料。对过敏处皮肤使用抗炎抗过敏的药物如地塞米松软膏,并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1.3.5 保持局部皮肤的清洁干燥
对所有的穿刺点,要对家属宣教,保持局部皮肤的清洁干燥,避免污染,如可疑污染,要及时告诉护士,护士对穿刺点进行再次消毒,或对留置针更换敷料等。对已发生的皮肤感染要及时报告医生,局部消毒并使用百多邦或喜辽妥等。
1.3.6 输液时护士应加强巡视
输液时护士应加强巡视,至少每2小时对所有输液的患儿穿刺点进行观察,并对家属宣教指导如何观察有无穿刺部位肿胀,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对已经有渗漏并造成皮肤损害的应用碘伏消毒局部皮肤后用喜辽妥外用。
2 结 果
35例医源性皮肤损伤中有一例留置针拔除后由于患儿基础疾病及家属居家护理不当,发生了右足部蜂窝组织炎后住院治疗一周,其余追踪回访均经护理得到痊愈。
3 讨 论
儿科患者的特点是年龄小,好动,个人卫生条件差,患儿发生皮肤损伤不被注意,而在发现皮肤损伤时常常合并感染,造成医疗费用的增加,家属对护理满意度低,甚至发生医患纠纷。所以护士应运用熟练的操作技术,规范的操作流程,妥善的固定和撕除方法,及时的护理干预从而减少患儿医源性皮肤损伤及并发症的发生。
[1] Cheng C E,Kroshinsky D.Iatrogenic skin injury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J].Clinics in Dermatology,2011,29(6):622-632.
[2] Choi J N.Chemotherapy-induced iatrogenic injury of skin: New drugs and new concepts[J].Clinics in Dermatology, 2011,29(6):587-601.
[3] Holme S A,Davies J H,Mills C M.Iatrogenic injury in childhood staphylococcal scalded skin syndrome[J].Journal of Paediatrics & Child Health,2003,39(1):73–74.
[4] He M.Observation on effect of nursing risk management for reducing neonatal iatrogenic skin injuries[J].Chinese General Practice Nursing,2015.
[5] 李素芳,吕元红,段伟莉,等.危重症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预见性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7,22(13):38-40.
[6] 周小英.持续质量改进在降低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中的作用[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3,27(1):53-54.
[7] 楼赛娟.事前防护减少疾病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J].现代实用医学,2006,18(3):190-190.
本文编辑:王雨辰
R473.72
B
ISSN.2095-8242.2017.08.146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