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背俞穴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肠激素的调节作用
2017-03-09刘艳俊李永民
刘艳俊,张 萌,王 莹,李永民
(河北北方学院中医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
刺激背俞穴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肠激素的调节作用
刘艳俊,张 萌,王 莹,李永民
(河北北方学院中医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与胃肠激素有密切关系,临床经验表明刺激背俞穴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有较好疗效。从胃动素(motilin,MTL)、胃泌素(gastrin,GAS)、促生长素(Ghrelin)3方面归纳了对刺激足太阳膀胱经背俞穴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肠激素的调节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功能性消化不良;背俞穴;胃肠激素;调节作用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指排除器质性疾病后以上腹胀痛、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亚洲FD发病率约8%~23%[1]。难治性FD疗效欠佳且呈反复发作态势,FD的治疗研究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2]。背俞穴最先载于《灵枢·背腧篇》,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足太阳膀胱经和足阳明胃经经气相通,故刺激膀胱经背俞穴能达到健胃、调补后天的目的[3]。
20世纪90年代陈德成等[4]证实于胃俞、肝俞、足三里等穴位注射药物具有保护胃黏膜、调节植物神经、改善胃分泌及运动功能的作用。严开伟[5]报道针刺可通过调节脑肠轴对脑肠肽(胃肠激素)的分泌,以改善进食、食欲及消化。同时发现针刺背俞穴对胃分泌功能和胃肠激素的释放功能均有较大影响,且针刺不同穴位对胃肠激素水平的影响也不同[6]。学者们利用常规针刺、指针疗法、电针刺激、隔药灸等方法对背俞穴刺激,研究刺激背俞穴对胃肠激素水平的调节作用。
1 刺激背俞穴对胃动素(motilin,MTL)的调节作用
MTL是调节消化功能的重要激素,是由22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单链脑肠肽,主要存在于十二指肠和近端空肠黏膜隐窝及绒毛当中,胃窦和下部小肠黏膜也有少量的分布。其作用机理是在消化间期利用其在血液中所释放的浓度的变化对胃肠移行性运动复合波进行调节,从而有利于食物在体内消化与吸收,胃动素能够正常发挥作用是依靠其受体实现的,进食后血浆中MTL分泌升高,正常情况下MTL释放呈周期性,一些研究者认为,FD患者血浆MTL浓度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异,但FD患者MTL的分泌相较正常人缺乏相应的高峰期。侯秋科[7]在背俞穴采用指针疗法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背俞穴组较中药组和西药组均有显著改善,且起效速度较其它2组快。谭静等[8]采用温和灸、隔姜灸2种艾灸方法对脾俞、胃俞、中脘等穴进行艾灸,可显著改善实验性脾虚大鼠的一般症状,同时纠正了血浆MTL、SS的水平。人体胃窦部MTL-R主要在胃窦壁上的神经组织中表达,而十二指肠部MTL-R主要在平滑肌细胞中表达。MTL通过平滑肌细胞MTL-R介导促进胃平滑肌收缩,推动胃肠运动[9]。章梦婷[10]研究利用电针刺激大鼠胃俞穴,结果显示胃俞组下丘脑MTL-R表达明显增加。
2 刺激背俞穴对胃泌素(gastrin,GAS)的调节作用
GAS是发现较早的、调节消化必不可少的经典胃肠激素。人体外周血液当中所存在的GAS绝大部分来自胃肠道近端的黏膜组织,GAS是脑肠肽的一种,有助于刺激胃酸及胃蛋白酶的分泌,增加胃肠道平滑肌收缩及食管下括约肌压力,促进消化,营养胃肠黏膜,调节餐后胃肠运动。GAS水平变化可提示FD患者病情变化,从而有助于判断疗效。蔡玮[11]针刺大鼠胃俞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胃俞组GAS水平较模型组明显升高,差异显著,胃俞组大鼠进食量及饮水量也显著提高。张丹华[6]采用3种用穴方案:A组胃俞穴、B组中脘穴、C组胃俞募配穴针刺,均行20次针剌治疗,血浆GAS水平较健康者明显改善。章梦婷[10]采用电针刺激胃俞,胃俞组下丘脑MTL-R及GAS-R表达明显增加。
3 刺激背俞穴对促生长素(Ghrelin)的调节作用
Ghrelin是Kojima等[12]于20世纪90年代发现的生长激素促分泌激素受体(GHSR)的内源性配体,是一类新发现的由28个氨基酸残基构成的脑肠肽,主要由胃X/A样细胞分泌。程秋实[13]提出FD患者体内总激素水平或Ghrelin水平下降可能与FD患者餐后所产生的不适症状相关。Ghrelin通过多种途径如增进食欲、促进胃酸分泌及胃肠道运动、保护胃黏膜、抑制炎症反应等调节胃肠消化。近年研究发现,临床上多种胃肠道疾病如炎症性肠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胰腺炎等都存在Ghrelin水平异常变化,表明Ghrelin有可能参与这些胃肠道疾病,并提出Ghrelin水平高低可成为诊断胃肠道疾病和判断预后的指标[12]。吴建浓[14]认为胃黏膜保护机制可能是增加血清、胃组织中Ghrelin及其受体的表达从而激活胆碱能抗炎通道,抑制促炎因子表达,从而改善肠道黏膜屏障。张丹华[6]研究了针刺背俞穴对Ghrelin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对胃俞进行常规针刺治疗后,Ghrelin水平较健康组改善显著。刘未艾[15]等研究了隔药饼灸对功能性胃肠疾病的影响,治疗组选取肝俞、脾俞等穴位,结果显示治疗组大鼠Ghrelin表达显著增加。
4 结 语
脑-肠轴和自主神经系统可能因各种因素致使胃肠激素及自主神经系统发生异常,关于FD的发病机制,目前认为是由于各种应激因子刺激大脑的应激反应系统,通过脑-肠轴调节作用于胃肠道靶器官,从而改变胃肠道的运动、感觉、分泌和免疫功能,脑-肠轴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引起胃肠功能性疾病(FGID)。胃肠激素在其中或起关键性作用,现今发现约40多种胃肠激素,分布在消化及中枢神经系统,作为肽能神经递质胃肠激素通过直接与相应受体结合调节胃肠运动,通过迷走神经介导,在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调节胃肠运动及排空[16]。现代医学治疗FD无特效药,临床上多采用促胃动力药、胃黏膜保护剂等对症治疗,改善症状,但长期应用效果不佳[17]。传统医学认为FD依其临床表现属于“胃脘痛”、“痞证”、“嘈杂”、“腹胀”、“呃逆”等范畴,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由于患者的差异性,临床症状种类多样,故要求医者精确辨证论治才能达到较好疗效,但因FD较多变的症状,医家治法差异较大,统一本病中医辨证分型较难[18]。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可调和阴阳、疏经通络、扶正祛邪[19],也因其与胃经经气相通,具调补脾胃之功。因位置及其与经络的关系,背俞穴既可以治疗对应的脏腑疾病,也可以治疗与其相表里的脏腑疾病。刺激FD患者的背俞穴,对GAS、MTL、Ghrelin等胃肠道激素水平具有调节作用,通过改善胃肠道激素水平,减轻FD患者不适症状。对于背俞穴的定位、针灸操作技巧及其主治规律临床上较容易掌握,因此,刺激背俞穴治疗本病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学者们及临床医生们研究、推广并应用。
[1]GHOSHAL U C,SING R,CHANG F Y,et al.Epidemiology of univestigated and functional dyspepsia in Asia:facts and fiction[J].J Neurogastroenterol Motil,2011(17):235-244.
[2]崔二丽,王智昊,王丽波,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治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9):2564-2568.
[3]谢胜,周晓玲,侯秋科,等.中医“以俞调枢”外治法及其应用探讨[J].国医论坛,2012,27(2):13-14.
[4]陈德成,吴旭,吴文忠,等.穴位注射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免疫调节作用机理研究[J].中国针灸,1998,18(2):69-71.
[5]严开伟,赵凌,杨洁,等.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针灸,2015,35(9):973-976.
[6]张丹华.俞募配穴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血浆GAS和GHR的影响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3.
[7]侯秋科,税典奎,陈峭,等.背俞指针疗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40例[J].河南中医,2014,34(8):1596-1598.
[8]谭静,常小荣,严洁,等.艾灸对脾虚大鼠血浆β-内啡肽、胃动素、生长抑素的影响[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1,19(34):3498-3502.
[9]王艳瑜.胃动素、胃泌素和促胰液素对人类食管下括约肌的调节机制[D].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2011.
[10]章梦婷.DVC及胃肠激素相关受体参与胃俞募配穴调节胃运动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D].合肥:安徽中医药大学,2014.
[11]蔡玮.胃俞募配穴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模型大鼠血浆小分子代谢产物及胃泌素的影响[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
[12]蔡顺天,王巍峰,杨云生.Ghrelin与功能性消化不良[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1,20(6):579-582.
[13]程秋实,汪龙德,毛兰芳,等.平胃胶囊对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胃肠动力及脑肠肽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15,26(8):1804-1807.
[14]吴建浓.急性肠损伤大鼠体内Ghrelin及受体的表达和电针干预作用的关联[D].杭州:浙江中医药大学,2014.
[15]刘未艾,常小荣,刘密,等.隔药饼灸对功能性胃肠病肝郁脾虚模型大鼠胃促生长素与胃肠动力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5):1560-1564.
[16]仝甲钊,曲波,王蓓蓓,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3,21(9):785-790.
[17]赵丹,毛华.功能性消化不良病理生理机制研究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4,8(15):2880-2882.
[18]王文秀,冯培民,范昕建.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现状[J].西部医学,2012,24(3):612-614.
[19]张永臣,张春晓.浅析《针灸甲乙经》对背俞穴的认识与应用[J].针灸临床杂志,2012,28(10):50-52.
[责任编辑:李蓟龙]
河北北方学院青年基金项目(No.Q2014031)
刘艳俊(1987-),女,河北承德人,医学硕士,助教。
李永民(1969-),男,河北万全人,博士研究生,教授,硕士生导师。
R 256.3
C
10.3969/j.issn.1673-1492.2017.06.013
来稿日期:2016-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