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中高年级阅读教学中教师“导”的功能探析

2017-03-09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中新镇福和希望小学赵华成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7年10期
关键词:伯父学法课文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中新镇福和希望小学 赵华成

一、引言

在小学中高年级阅读教学中,受知识层次、理解能力、接受能力的局限,学生的主体地位似乎很难把握,但也绝不能把学生变成接受知识的机器“默默聆受”。有些教师认为,一节课下来学生将课文读了若干遍,师生问答也接连不断,似乎教师的主导地位发挥得不错。其实这些并不能作为断定教师主导作用发挥优劣的根本依据。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必须有效地“导”。古往今来,人们对读书都有一种坚信不疑的信念,那就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不读不背不记是学不好语言的,阅读教学要以读为主,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遵循写读的原则,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逐步感知、理解、消化、吸收,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下面,笔者就中高年级阅读教学谈谈教师导些什么和如何导的问题。

二、课前导读

(一)在培养预习习惯中导读

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尤其是农村小学的学生,家务多,还要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他们自觉学习的能力不是很强。所以,每次授新课前,教师都要求学生明确预习目标,并以“四看”(看课题、看预习提示、看课文、看课后练习)、“三查”(查字典词典、查有关数据、查有关资料)、“二标”(标出课文中读不懂的地方、标出自己感兴趣和最受感动的地方)、“一议”(议主要内容)这样的提示引导学生去落实预习的全过程。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读是作者写的逆向活动,指导学生读书要引导学生“遵路”“识真”,从而读中探写,积极吸收,这就要求教师把握重点,找准语言因素与作者情感的结合点,找准训练形式与写作意图的结合点,找准阅读吸收与说写表达的结合点,让学生读中学写,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因此,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预习性的表格,让学生依表格预习自学。

(二)根据“导读”导读

教材每单元前都安排了“导读”,它包含了内容提示、学习目标、学法指引等,其语言极具趣味性和亲和力,其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有方法地、有目的地阅读课文,教师可以适当利用它。

(三)依照课后“思考·练习”导读

课后“思考·练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向导,例如《鸟的天堂》一课后的“思考·练习”的三道练习,学生都能在自学中初步解决,并在看预习提示,查有关资料,标出自己感兴趣和最受感动的地方,能正确认读,读顺句子,读通课文,大致理解课文的结构层次和课文的基本内容等。

三、课中导学

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核心部分,虽然学生课前经过自学,但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还需要教师进一步的“导”,并从“导情趣,导质疑,导学法”三方面落实。

(一)导情趣,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爱学

不少入选的教材,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如《荷花》《自然之道》等,这些是拔动学生情与趣的导体,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导体,引导学生在学会理解美,体味美中培养阅读的兴趣和爱好。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去创造美的情境、美的氛围,让学生置身其中,去体会、去感悟。因此,无论是教师的导语,过渡语,插入语、点拔语等的设计以及教态的自然、音乐的选择等都力求突出美感与情趣,使之处处关情,促使学生的情感得以自然而然的流露,现以《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引导学生爱学。

1.范读启情

上课前,老师在黑板中央挂上鲁迅的画像,画像上挂着黑色的挽幛,老师臂上缠着黑纱,胸前佩戴着白花。上课伊始,一边放哀乐,老师一边范读课文,力求将活生生的鲁迅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这样的场景设计最为适合现代小学生的情感。这样,给学生一个整体的感知,更让学生感受到鲁迅还活在人间场面中激起高涨的学习热情,从而学生体味“伯父的鼻子又扁又平”,是因为在旧社会中“碰壁”,伯父在笑谈“碰壁”中抨击旧社会,从而体味伯父的幽默所蕴含的深意。

2.释义悟情

“释义”与“悟情”,从某种角度说,是因果相关的,如在学习伯父救护和帮助黄包车车夫时,可以借助课件,着重对救护和帮助时的动词“扶、蹲、跪、拿、夹、洗、敷、扎、掏”这一系列的动词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想象一下,伯父受到人民的爱戴,伯父关心女佣阿三表意更丰富,更说明伯父关心社会上的穷苦人,表明人们对伯父的爱戴。

3.评读促情

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尤其在学生释义悟情、跃跃欲读时的朗读训练中更是如此,学生读后教师可以根据下面的问题引导学生相互评价:“你觉得他(她)哪些地方读得好?好在哪里?”“读这一句时,你觉得注意哪些词语,会使这一句显得更悲痛?”等。教师的评价也很重要,在学生心目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力求用行动简明、风趣又富于激励的评价来代替机械、单一的朗读训练指导。目的让学生把精彩的片段背下来,从而积累语言形成能力。

4.拓展留情

学生在动情的读文、赏文的过程中,已经慢慢地入情入境了,到了这个时候,学生很自然地进入“情动而辞发”,不吐不快的境界。这时,应该以读促思,以读助思。讲读课文时,让学生反复读书,引导品词,析句,联系段篇,感悟课文的主要内容,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语言表达之微妙,“读了又思,思了又读,”才能入情入境,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拓展题,让学生在放飞想象中留住文中的情。如:如果你当时也在伯父的身边,你会说些什么话,你的心情如何等,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扮演角色,设计引人入胜的悬念等,都能不断地营造课堂教学的高潮,使学生在阅读活动中乐此不疲。

(二)导质疑,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深学

《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中指出:“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问题。”作为中高年级的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让学生在读书中独立提出有一定水平的问题,还需要教师适当的导。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和能力,指导学生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质疑方法并引导学生质疑,并以此组织教学,逐渐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拓宽思维空间,培养独立思考,善于分析的能力。

(三)导学法,让学生在领悟体会中会学

1.从单元整体入手的学法指导

课本的课文,不外乎分成两大类。第一类是精读课文,它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重点读写知识,揭示规律的主要载体,教学重点是渗透学习方法。第二类是略读课文,它是让学生试用学习方法,复习巩固重点读写知识,理解揭示规律的重要内容规律的载体。教学这一类课文时,重在让学生在生生互动氛围下运用方法自读自悟。

2.在课文内容学习中的学法指导

在学习精读课文时,包含着许多学习方法,有读的方法,想象的方法,提问的方法,理解重点句段的方法等。其中,理解重点词、句、段是中高年级的重中之重,教师必须在抓好其它学法指导的同时,加大力度突破这重中之重。

四、课后导行

(一)课内外相通的原则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以这一理念为指导,老师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并把语文知识的学习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想方设法创设各种展示舞台,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学习收获,个人特长使学生在自我展示中真正动起来。

(二)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别主导原则

同一班级中的学生,认识能力、水平及知识功底存在着差异,即便是能力相近的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对作者思想的感受、对文章中人或事的看法也会有所不同。要使阅读教学获得大面积丰收,就必须从学生的反馈信息入手,分别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主导。

五、结束语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只要老师努力为学生创设大语文的环境并大胆放手,相信学生,让学生的手脚得到解放。才能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打开了一扇清新自然,色彩斑斓的窗子,在实践中“动”了起来,到这时,学生学会了用课内学到的知识,方法来观察社会,观察生活,并用自己天真的语言、稚嫩的笔描写生活和自然,才能真正实现“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的目的。

猜你喜欢

伯父学法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摭谈初一数学学法指导
一幅油画
背课文的小偷
“二元一次方程组”学法指导
三角恒等变换学法直通车
伯父的黄昏恋
背课文
借给伯父一百元
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