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蒙以养正”辨

2017-03-09孙爱玲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童蒙养正本义

孙爱玲

(韩山师范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广东 潮州 521041)

“蒙以养正”辨

孙爱玲

(韩山师范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广东 潮州 521041)

通过字源探究与文本辨析揭示“蒙以养正”之本义。“蒙以养正”即“童蒙”长养本有之道心,其包括存体起用两个方面。存体之关键在发明纯一之道心;起用的根本在践行天地之“生”德。辨析“蒙以养正”本义,旨在去伪存真,很好地传承中华传统教育思想精华。

《周易》;“蒙卦”;“彖辞”;“蒙以养正”;辨析

“蒙以养正”出自《周易》“蒙卦”之“彖辞”[1]25。“蒙卦”卦辞曰:“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1]25其中蕴含着深邃的教育思想。“我”指施教者老师,“童蒙”指施教对象学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说明最佳教育方式不是老师求学生来受教,而是学生主动向老师求教。“初筮告,再三渎”,“渎”是轻慢、不恭的意思,即心不诚;“渎则不告”,是说如果“童蒙”缺乏敬诚之心,则不必重复告知他了。“彖辞”对“蒙卦”阐释曰:“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蒙亨,以亨行时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初筮告,以刚中也。再三渎,渎则不告,渎,蒙也。蒙以养正,圣功也。”[1]25“彖辞”以“蒙以养正,圣功也”总结“蒙卦”,深度阐释了它所蕴含的教育思想。

千百年来,“蒙以养正”成为中华传统教育的圭臬。然而,人们对“蒙以养正”的理解始终存在一些问题,如“蒙以养正”所阐释的“蒙卦”之“蒙”的含义是什么?“养正”究竟养什么?怎么养?对于这些问题的正确解读,无疑是当今社会传承“蒙以养正”这个传统教育思想的前提。因此,回归文本,辨明本义,对于发扬“蒙以养正”的传统教育精华,自然显得尤为重要。

关于“蒙”之本义,《说文解字》解释为“蒙,王女也,从艸冡声”[2]26;“王女”,《说文解字注》注解为“又云唐蒙、女萝”[3]46;“女萝”,《广雅》训为“兔丝也”。由这些注释我们可以得知,“蒙”本指一种叫“兔丝”的草质藤本植物。由这个本义引申就有了“遮蔽”、“覆盖”、“暗昧不明”等含义,如《尚书·洪范》曰:“蒙,阴暗也”[4]191。《尚书·伊训》云“具训于蒙士”,孔颖达疏“蒙士”曰“蒙:谓蒙稚卑小之称”[4]163,即“蒙士”指蒙昧浅学无知之士。孔颖达给《易经》做疏时,也径释“蒙卦”之“蒙”曰:“蒙者,微昧暗弱之名。”[5]由于“易疏”的经典地位,孔氏对“蒙卦”“蒙”的注解,便成为比较通行的看法。

然而,“蒙以养正”难道是以“微昧暗弱”之“蒙”来“养正”的吗?我们还是回到《易经》“蒙卦”本身来进行细致考辨。其实,在《易经》中“蒙卦”之“蒙”并不是指“微昧暗弱”之“蒙”,而是指“童蒙”!首先,从“蒙卦”卦辞来看:“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此处全部讲的是“童蒙”,而“亨”的结论显然也是指向“童蒙”。其次,从爻象爻辞看,指称“童蒙”的是六五爻,其爻辞结论为“吉”,而与六五爻形成对比的六四爻“困蒙”,其爻辞结论为“吝”[1]26。显然,蒙卦卦辞“亨”、“利贞”的结论,具有“吉”的六五爻之“童蒙”方可与之相应。从“蒙卦”本身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蒙卦”之“蒙”指的是“童蒙”。“彖辞”之“蒙以养正”的“蒙”,自然也是“童蒙”。就是说,用来“养正”的主体是“童蒙”,而不是“微昧暗弱”之“蒙”本身。

明白了这个问题,再来探究“童蒙”何以能够“亨通利贞”的问题。从卦象来看,六五爻“童蒙”以柔居阳,且处上卦之中,显示着童蒙有纯一柔中之德;而且六五爻的“童蒙”以柔居尊,既中且正,正后乃吉。故象辞曰:“童蒙之吉,顺以巽也。”[1]26“童蒙”之所以“吉”,是因为具有纯一柔中之顺德且中正谦逊。此外,“童蒙”下与九二应、上与上九比,表明“童蒙”既有良好的学习条件,更有向外求学的虚心态度。“童蒙”这种卦象显示的情形从初生婴儿的状态也不难理解:婴儿一降生便以好奇的双眼看世界,他们有着旺盛的求知欲,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渴望了解世界的一切。

六五爻“童蒙”之吉与六四爻“困蒙”之艰吝对比,六五爻“童蒙”的价值就更加突显。从卦象看,六四爻“困蒙”以柔居阴,内有昏昧之象,说明处于一种困顿状态。其上下又俱是阴爻,说明处在不良之外部学习环境中;又与两阳爻(象征阳刚之师)无应比,表明自身也缺乏积极向学的意愿。故象辞曰:“困蒙之吝,独远实也。”[1]26“独远实也”,即不向学,不主动向老师求教,其结果自然是艰难鄙吝。

“童蒙”何以能纯一柔中、虚心向学,最终“亨通利贞”而得吉?解答的思路还在《周易》文本中。《周易》有“序卦传”一篇,“序卦传”依据卦名的含义,把《周易》六十四卦看作是一个或相因、或相反的因果联系序列而加以诠释。在“序卦”中是这样解释“蒙卦”之“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1]310。“物之稚”一语,当是对“蒙卦”之“蒙”最为精准的解释。“物之稚”就是生命初始。关于人类生命初始的意义,古今中外有太多的论述。如老子用“赤子”形容生命的初始状态,他指出“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嘎,和之至也。”[6]145赤子,毒虫不刺螫他,猛兽不伤害他,鹰隼不搏击他。他筋骨非常柔弱,而两只小拳头却握得紧紧;他不懂男女之事,而生殖器却勃然举起。所有这些都因为他精气充沛的缘故。他整天号哭嗓子却不会嘶哑,因为他和气醇厚的缘故。所以老子认为,人类的“赤子”阶段最接近“道”的状态,最能够与“道”相应和,故“含德之厚”莫过于“赤子”,希望人类“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6]73。道家老子的思想直接影响到儒家学派,孟子曾明确指出:“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7]139

《周易》“序卦传”作者正是认识到“物之稚”而近于道,故“童蒙”纯一柔中、虚心向学,“养正”正当之时,从而提出“蒙以养正”的主张。所谓“童蒙之时,情窦未开,天真未散,猝然一出于正,所谓赤子之心是也。涵养正性,全在童蒙之时”;“圣者无所不通之谓,童蒙之时,便当以正道涵养其正性,是乃作圣之功”[8]75。“蒙以养正”思想一经出现,便成为中华传统教育的最大共识。

关于“养正”。其中“正”字,《说文解字》注曰:“是也,从止,一以止。”[2]39“是”,《说文解字》曰:“直也,从日正。”[2]39所谓“日正”而“直”,是强调太阳在头顶正上方。从“日正”之“是”我们不难看出“正”与中华先民观察天象有关,古人是从观天象(仰观俯察天地自然运行法则之“道”)而得出什么为“正”,以此来指导生活生产实践活动。而“止”,《说文解字》曰“下基也”[2]38,由“下基”又产生出“足”的初始含义,所谓“正从一足,足者,亦止也”[2]39;“止”由“下基”还有了“停”“息”等早期含义,故而,《说文解字》释“正”又有“守一以止也”[2]39之训。“守一以止”之“止”,即如朱熹所言“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谓”[9]3,“至于是而不迁”就是“守一”,而这个“一”即是“道”:“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2]7。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正”之本义,无论“是”还是“止”之训释,都与“道”紧密相联。故而,“童蒙”“守一”、“养正”,其“正”本义的核心奥秘就在“道”字上,“正”即指“童蒙”纯一之道心。关于“养”的本义,在早期的甲骨文中“养”字像手执鞭杖赶羊之形,表示放养羊群;到篆字成为了一个形声字(从羊从食),表示以食物饲养之意。故而,《说文解字》解释“养”曰:“供养也。”[2]107这种“供养”,在“童蒙”就是获得心身成长的食粮,这种食粮应该是“祥”、“美”而“善”的(由“养”本义所含“羊”义可知)。说到底“养”就是一种养善功夫,这种养善在《大学》的表述就是“止于至善”,即止于一,止于道,在心学巨擘王阳明那里就是“致良知”。人们既要把握先天纯一至善根本,又要在实践中下为善去恶的工夫,才能去掉蒙蔽于先天良知上的昏翳,以达道境。

清代思想家王夫之曰:“蒙者,知之始也。孟子曰:‘始条理者,智之事也。’其始不正,未有能成章而达者也。”[10]1“养正”是一个从童蒙伊始要就长养功夫的学习过程。一个人只有从幼年开始就注重“养正”功夫的学习修炼,成人后才能“成章而达”,具备健全人格,通情而达理。童蒙“养正”,这种长养功夫具体来说包括存体、养用两个方面。就此而言,宋明以来的诸儒大家多有论述,但歧义纷出或语焉不详,亟需澄清与辨明。

所谓存体,就是保存、不失纯一之道心,即孟子所谓“求其放心”,程颐所谓“以纯一未发之蒙而养其正”[11]。童蒙纯一之本心体现着纯备圆融的自然天道,养正用的就是此纯一之道心。存体,即保养童蒙纯一之道心,在具体实践中关键便是存“诚”。这种“诚”首先是诚心。《大学》曰:“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9]3可见诚心(意)对正心的至关重要,而“不诚,未有能动者也。”[7]125只有存诚,具备此诚心,才有可能完善人格。其次是诚敬。诚敬是对天地自然万事万物的敬畏感。“蒙卦”卦辞之“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讲的就是学习中存有诚敬之心的重要性。此外,存体还包括慎独、静思等功夫,历史上诸儒大家多有明晰确切的论述,兹不赘叙。

所谓养用,就是以童蒙纯一之道心去蔽和发用。先说去蔽。童蒙之“养正”最要紧的功夫就是通过学习先去“蒙”。童蒙既要保养质朴纯一之心,还要去除无知幼稚之“蒙”。面对世俗环境之声色货利的各种诱惑,幼稚无知的童蒙如果不能及时养“正”,通过学习而知蔽去蔽,童心就会向蒙心发展,从而逐步溺于重重欲望而无力自拔。历史上的贤哲都认识到养正去蔽的重要性,王夫之就指出:“《易》言,‘蒙以养正,圣功也’,养其圣于童蒙,则作圣之基立于此。人不幸而失教,陷于恶习,耳所闻者非人之言,目所见者非人之事,日渐月渍于里巷村落之中,而有志者欲挽回于成人之后,非洗髓伐毛,必不能胜。”[12]19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童蒙失教不学的严重后果。清代杰出画家石涛也指出:“愚者与俗同识。愚不蒙则智,俗不溅则清。俗因愚受,愚因蒙昧。”[13]61童蒙最重要的就是知蔽远尘,而“翻然发愚蒙”,否则,蒙因俗起,心灵受世俗尘染就会变得愚顽蒙昧。

去蔽才能以纯一至诚之心来彰显道用。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之用的体现常以“德”来表述。所谓“德”不是指一般的品德,而是指道体发用显现的超越善恶的生机,《大学》开篇“明明德”,就是在道之用层面来谈德的。所谓“明明德”,即明了彰显“天地之大德”——“生”[1]271。一部《易经》就是讲“生生”的道理,所谓“生生之谓易”[1]248。孔子言:“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14]185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此大美便是“生物”,即使万物得生。明代王阳明在其《大学问》中解释“明明德”有曰:“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与天地万物而为一也,岂惟大人,虽小人之心亦莫不然,彼顾自小之耳,是故见孺子入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是其仁之与孺子而为一体也;孺子犹同类者也,见鸟兽之哀鸣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焉,是其仁之与鸟兽为一体也;鸟兽犹有知觉者也,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悯惜之心焉,是其仁之与草木而为一体也;草木犹有生意者也,见瓦石之毁坏而必有顾惜之心,是其仁之与瓦石而为一体也;是其一体之仁也,虽小人之心亦必有之。是乃根于天命之性,而自然灵昭不昧者也,是故谓之‘明德’。”[15]1066在儒家圣贤这里,人本有恻隐等仁心(“明德”),其发用彰显便是“生物”,便是人与万物为一体(“明明德”)。所以,道之用的根本就是“生生”,使自生、使他生、使万物生。中华民族正是在“生生”之德的熏陶养育下形成了重生贵生的优良传统,并且由己推人、推物,形成“仁民爱物”、“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博爱思想。

“蒙以养正”,童蒙纯一道心的发用功夫,其核心就在一个“明明德”。释“蒙卦”的“象辞”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1]27,蒙童学做君子,就是要通过力行(“果行”)来“育德”,“育德”就是培育长养天地之“生”德:由知生而贵生重生,从而自生生他,自利利他,此乃童蒙道心发用功夫之根本所在。

童蒙“养正”的存体发用功夫,主要通过学习来完成。在学习过程中,作为主体的童蒙其学习的主动性非常关键。“蒙卦”卦辞曰“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长养圣胎使之强大起来,没有主体的主动性是无法完成的;此外,童蒙通过学习来“养正”还需要主体的自觉意识。“再三渎,渎则不告”,“不告”是“不告之告”,警醒其自觉自悟;更为重要的是童蒙通过学习来“养正”,不是空洞说教,而是理解道理基础上的知行合一。只有具体踏实的身体力行,才能达到“养正”的目的。孔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14]166可见,空洞的玄思没有用处,扎扎实实的学习(包括习练,实践)才能正蒙获益。

童蒙通过学习来“养正”有益损法。为学求知欲益与为道返本欲损,是两个相辅相成的过程。清人张尔岐曰:“为学者以求知,故欲其日益;为道者在返本,故欲其日损。损之者,无欲不去,亦无理不忘。损之又损,以至于一无所为,而后与道合体焉。为道而至于无为,则可以物付物,泛应无方,而无不为矣。”[16]39益法与损法在“为学者”学习不同阶段发力不同,这里所讲的是“成人”的学习过程,而童蒙“养正”的过程亦一如其理。

从童蒙开始“养正”,长养圣胎,养善达正以至道。在“养正”过程中,要合理地运用损益法,通过知行合一的实践,最终方可成就社会需要的利己利人的君子人格,乃至成就“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1]9的圣贤人格。这也是“蒙以养正”教育思想的非凡价值所在。

“蒙以养正”教育思想孕育出了中华民族讲德性重修养的文化个性,也使中华文明数千年不坠、历久弥新。在复兴中华文明的大潮中,“蒙以养正”教育思想必将散发出更加耀眼的智慧之光。

[1]周振甫.周易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1.

[2](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3](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4](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疏.尚书正义[M]//(清)阮元.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79.

[5]周易注疏:卷二[M].(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55.

[6]老子道德经注校释[M].(魏)王弼,注.楼宇烈,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8.

[7](战国)孟轲.孟子[M].杨伯俊,杨逢彬,注释.长沙:岳麓书社,2000.

[8](宋)俞琰.周易集说:卷十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9](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0](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序论[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1](宋)程颐.伊川易传:卷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20.

[12](清)王夫之.思问录俟解[M].王伯祥,校点.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

[13](清)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

[14]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15](明)王守仁.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 黄部兵 石恩宇

On the Original Meaning of“Meng Yi Yang Zheng”

SUN Ai-ling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Chaozhou,Guangdong,521041)

The article seeks to reveal the original meaning of“meng yi yang zheng”signifying that a child should foster and increase“Daoxin”.This includes two aspects:to save the innate mind and to perform her function.The former lies in a sincere heart,and the latter’s key is to practice the great virtue of the world,“live”.The article is to eliminate the false and retain the true,and to bet⁃ter inherit the esse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education.

The Book of Changes;“Hexagram Meng”;“the Tuan Commentary”;“meng yi yang zheng”;discrimination

B 221

A

1007-6883(2017)05-0050-05

2017-03-14

韩山师范学院教授科研启动项目(项目编号:QD20141126)。

孙爱玲(1958-),女,内蒙古包头人,韩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文学博士。

猜你喜欢

童蒙养正本义
中国画论中的“逸品”本义辨析
浅析朱子“养正于蒙”的教育观
童蒙
弘学以深根 养正以致道——福州第七中学“弘学养正·立德树人”办学实践探索
弘学以深根 养正以致道——福州第七中学“弘学养正·立德树人”办学实践探索
风景里的大美学校
——江苏省宜兴市湖实验学校“养正文化”剪影
童蒙书法艺术性教育的建构
弘道养正
“酉”字初探
“自”的本义是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