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017-03-09广西岑溪市第十一小学
广西岑溪市第十一小学 梁 敏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应用题源于生活,每道应用题总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的蓝本。因此,我们在应用题教学中一旦把应用题与生活实际情况起来,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折扣”时,我作了如下设计:“老师昨天逛街,发现有甲、乙两家超市卖完全相同的商品,却标着不同的打折方法,金山超市标着九折优惠,而时代超市标着八折大酬宾,你们说老师应该上哪家超市去买这种商品?”同学们顿时活跃起来,各抒己见,有的说到打八折的超市去买,因为它打的是八折,比九折低;有的说去打九折的商店去买,因为它本来的价钱可能低一些;还有的说,先看看两家超市的原来的标价后再下定论。这时候,我马上问学生,原来的标价就是百分数应用题中的什么量?有的学生马上回答,原来的标价就是百分数应用题中的单位“1”的量,我作了肯定的答复,这样使学生无形中意识单位“1”的量的训练,学生在学习有关“折扣”的应用题就不会感到乏味了,他们就会满有兴趣进入角色中。
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找出应用知识的机会,而且还要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生活问题数学化,从而让学生进一步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更深地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后,出示4盒磁带,让学生设计一种包装方式,使其更省包装纸。学生首先找出了三种组合方法,通过动手摆放寻找到了三种包装方式,并根据组成的大长方体量出了它们各自的长、宽、高,求出了它们的表面积,再通过比较掌握了“遮盖大面,暴露小面”的原则,找出了最合理的包装方法。
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不仅激发了学习的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到了应用数学知识的价值。
三、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应用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兴趣就越高。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生活背景设计生活情景,将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生活情景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可先创设一个情景,让10个小朋友站成一行做套圈的游戏,比比谁先套到,学生对这样的比赛肯定有想法,教师可让学生说说他们的想法,根据已有的知识及生活经验,学生发现游戏规则不公平,应站成圆形才公平。为什么要站成圆形呢?学生就产生了探索圆的特征的强烈愿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圆进行探索研究,当得出同一个圆内所有直径,所有半径都相等时,追问学生:被套的玩具应该放在哪里呢?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半径、直径的含义。这样的学习,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四、加强所创设的问题情境的探究性,体验数学的应用
思维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思维的发展是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具有自主探究的感性材料,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造,问题情境是促进学生建构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是体验数学应用,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措施。如教学“找规律”时,在学生辨析、认识例题中图形的规律后,让学生尽可能从多方面去探索发现规律。教师问:你们想自己创造新的规律吗?从学具中选择两种或者三种自己喜欢的图形摆一摆。四+几个学生竟然摆出了各式各样的有规律的图形,他们可只有六、七岁啊,令我这个老师惊喜不已,可见,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的发散,就可创设出更多更复杂的规律,并培养他们的大胆创新意识。
这样的探究,旨在使学生感受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促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思考问题,并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
五、实现生活需要,促进主体发展
从教育心理学来看,在生活层次中有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最高便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一种决策的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一旦把应用题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学生这种潜在的需要就更加强烈。
如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有一种饮料盒长5厘米、宽3厘米、高8厘米,厂方准备一箱装24盒,如果你是厂方的设计人员,请你结合厂家利益考虑外包装的长、宽、高各应该是多少?”学生都很兴奋,先是讨论,然后计算。通过各种意见的对比,使学生了解使用材料少,就节省成本,厂家利润就增加。从而进一步熟练了表面积的计算,并使学生更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
六、拓展问题情境的时空,探索应用价值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就是为了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拓展问题情境的时间与空间,使得学生将自主学习带入课外、带入下一个新起点,当再次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就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如学生学了100以内数的认识后,请学生先猜猜 100粒米有多大的一堆,煮出的饭又有多少,是否够一个人吃。学生七嘴八舌地开始议论,可到底谁说对了呢?孩子们都积极地回家去试验,去寻找答案。这样的问题情境自然就把学生的学习带人了实际生活中,使学生在丰富的呈现形式和实际活动中逐步形成数概念,发展数感。
综上所述,我认为,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要一定注重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这样既可让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让我们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给他们一个自主的空间,让他们乐学、会学、善学,让他们在研究中不断思考,不断尝试,并不断地体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