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音乐教育与欣赏的创新性

2017-03-09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坑口小学蔡洁玲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7年10期
关键词:师资课程标准音乐

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坑口小学 蔡洁玲

进入二十世纪以来,在生活环境、社会经济、国家稳定等各方面综合因素的影响下,人们已开始脱离了单纯的“填饱肚子即可”的生活,并逐渐向艺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等各种精神类建设、素质教育靠拢。这类需求在二十一世纪开始后,愈发明显。再者,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对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小学音乐教育事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自《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发布后,小学音乐教育方面更是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然而在实际教学情况中,笔者发现许多自身依旧存在的不足及可努力、加强学习之处,在这种针对目前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及思考中,写下了此文。

一、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及思考

1.“标准”的制定

本文的“标准”,指的是《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及《小学音乐课程标准》这两大“标准”。在以前,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大都是采用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法。教师在讲台上居高临下的授课,粉笔在黑板上各种挥写,学生们在讲台下奋笔疾书,生怕抄漏了一笔一划。这种单纯的灌注式、填充式的教学,学生只能被动受教,导致整个教学模式越来越僵化。它让教师缺乏知识上的挑战,让学生缺少发挥才智的机会。体现在音乐教育上,则是老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甚少触及歌唱之外的其他内容,使得课堂氛围甚是枯燥、无趣。

在这背景下,我国推出了两大“标准”。无论是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还是在《小学音乐课程标准》,都在文章的开篇便指出,“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有组织的音响实现思想和情感的表现与交流必不可少的听觉艺术,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音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素质和能力”。这段话充分的肯定了音乐在整个人类生活,以及教育中的基础性及重要性。这积极的肯定,让音乐从一门“副课”,一门“摆设的课”,一门“不重要的课”,回到了各位学生、家长、教师的眼中,也让大家得以重新认识这门基础且重要的美育课程。

2.实际教学情况

然而在实际调查中了解发现,目前部分小学中,音乐教师的数量占整个学校的教师数量比例是很低的。以我区为例,个别偏远薄弱学校甚至是一个音乐教师负责整个学校所有年级的音乐课程。需要聘请代课音乐老师的学校大有所在。这从侧面都说明了目前音乐教师师资的不足。我所在的学校近五年来,学生从28个班增加到32个班,音乐教师从2.5人(其中有两人担任行政职务),增加到4.5人(两人还要担任行政工作,一人是临聘教师)。我校有两个校区,两校区距离较远,同时开设一至六年级,音乐师资力量从而显得捉襟见肘。一个学校的师资,其实是整个学校教学质量的保证。艺术学科的师资力量不足,直接会导致学校素质教育发展不均衡,合唱、舞蹈、器乐这三大类的专业教师其一不可。市、区的合唱节、舞蹈节、艺术节,三年循环进行,既是对我市学生艺术教育的检阅,同时也是学校素质教育对外的一次展示。面对现状,我们解决的策略是,要求我校的音乐教师一专多能,均衡地向学生渗透美育,这样才能让学生的艺术教育得到基础保障。有了基础学校的参赛社团,才能谈提升,谈发展,形成特色。

除了师资问题,还有课时、教学方法、教学设施等问题。常常看到小学课程安排上,音乐课一周只有一节课时。我校部分年级也是每周两节的音乐课里,一节专科老师上,一节给其他老师负责。作为“边缘学科”,这一周一课时甚至还会被别的课程“抢占”。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忽略音乐学科的特点,抛开其非语义性、自由性、模糊性、不确定性特征进行教学,教学方法也较为单一,不变通,使得一门原本可以生动有趣的课,变成了对学生单一乏味的折磨。个别音乐老师图方便,不使用配备的音乐功能室,每逢上音乐课就在班级的教室进行。这时,教师就算再有十八般武艺,再神通广大,没有钢琴等器乐、音响的辅助也容易让课程显得苍白起来。

二、创新性理念的几点想法及实现手段

1.创新性理念的想法

除了前面所提到的部分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外,在现有的音乐欣赏课中,上课模式大都是聆听、情境创设、曲式结构分析、分段学习、学生用律动或器乐再现音乐等。其中,情境创设是使用率最高的一种。同时,教师也会使用相关的乐器、多媒体等教学用具辅导教学。在各音乐教育同胞们的努力下,相对传统的音乐教育,当代音乐教育已是更丰富多样化以及更具体化。正是在如此多样化及具体化基础上,才使得音乐教育有更多的可能性。

首先,多接触国内外优质音乐教育理念,开拓教育视野。

其次,加强音乐各课程之间的合作,不再“互不相干”。

再者,尝试跨学科结合,为音乐引入“新血液”。

最后,鼓励家长多参与,多互动,让音乐教育不止于课堂,不止于校园。

2.实现手段

以上四点不甚成熟的想法,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提高师资水平,开拓教师视野,或许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实现手段之一。比如在每学期教师继续教育的常态学习以外,增加专项经费作为艺术教师的培训费用,以深化教师自身的特长,开拓多种才能的同步并举。加强信息技术的培训,好像我们现在都适当地制作和使用“微课程”(简称:微课),使到知识传授在课堂外,知识内化在课堂内的颠覆型教学。更可以不定期安排国内外有丰富教育经验的教师进行沟通、交流,以开拓教师视野。教学设备方面,钢琴、管弦乐器、民族乐器都可适当配备,舞蹈室、排练房等音乐功能室的修建,电视、电脑、影碟机等辅助设备的配备,都会有助于教师教学质量的全方位提升。

在文章的写作过程,笔者回顾起自己在课堂上与学生的种种交流、互动的情景。每一次的回忆与思考,都在促使笔者多多加强自身的教学方法,以便有更多更好的新元素给到学生们。相信大部分音乐教师也怀着同样的理念,坚守在自己热爱的岗位上。因为热爱,所以更希望音乐教育的发展可以越来越好。正因如此,教学上的创新尤为重要。愿不断有创新之处,让更多人可品味音乐深层之美。

猜你喜欢

师资课程标准音乐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关于高职课程标准建设的若干思考
北京印刷学院新媒体学院师资介绍
第二节 2015年法学专任教师师资情况
音乐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
“假”师资培训之平台,析专业发展之成效——论参与体育师资培训的体会与思考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