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专业主义视角下的“女大学生失联”报道

2017-03-09吴思佳

红河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失联大学生

吴思佳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外语系,安徽芜湖 241002)

新闻专业主义视角下的“女大学生失联”报道

吴思佳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外语系,安徽芜湖 241002)

新闻专业主义要求媒体摆脱政治因素的影响和商业利益的诱惑,以客观、中立、平衡等专业化的手法来从事新闻传播活动。以这一理论来观照当前的“女大学生失联”报道,可发现其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悖离客观报道原则,叙述上表现出猎奇倾向;二是违背平衡报道原则,过分突出事件中的危险因素;三是在对事件原因进行分析时有失偏颇——将主要责任归于受害者自身,造成苛责受害者的社会舆论。“女大学生失联”报道中叙述的猎奇化、分析的片面化和内容的失衡既有损媒体自身的专业性与权威性,也不利于受众对事件形成客观、全面的认识和理性、公正的判断。

新闻专业主义;女大学生失联;客观性;平衡性;公正性

自19世纪30年代便士报出现以来,为与党派报纸划清界限,客观、中立地报道新闻,全面地反映现实生活,平等地呈现不同观点等一系列操作规范逐渐为新闻从业者所采用。到19世纪60年代以《纽约时报》为代表的独立报刊出现后,“新闻专业主义”作为实践经验的理论升华被提出,它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上至伦理道德下至操作方法层面的诸多信条、原则和规范,且随着传播环境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尽管学界迄今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内涵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但它的价值指向是明确的,它追求的是新闻职业的专业化,是要使媒体在与政府和经济利益集团的关系中获得自治,摆脱对它们的依附,成为“负责任的公共传播者”[1]47。历经近两个世纪的发展,在今天,新闻专业主义已内化为新闻从业者的自觉追求,有学者比喻说,对媒体而言,它像空气一般稀松平常,又像神谕一般天经地义。[1]46

一 猎奇色彩浓厚,有悖客观性原则

按照美国新闻史学家迈克尔·舒登声的意见,客观性既是一种道德理想,同时又是一整套报道、编辑实践,以及清晰可见的写作样式。[2]69就前者而言,它要求记者以超然和中立的态度对待新闻事实,尽可能完全真实地反映现实;就后者而言,它是指报道者在报道新闻时不宜直接在新闻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倾向性意见,而是采用客观叙述的方式,通过报道的事实的内在逻辑力量来对读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3]52尽管这套客观报道原则已为新闻从业者广泛接受和遵循,但在实际的新闻传播活动中,记者和编辑们仍经常面临这样一种困境:一方面要忠于事实,一方面报道又要生动,最后在动笔时,生动活泼仍然占了上风。[2]74具体到女大学生失联事件的报道,就是在报道中刻意打造曲折离奇的情节,突出性、金钱和暴力等元素,以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

以《华西都市报》2015年2月13日刊登的《女大学生失联58天私奔了?躲债了?留给父母一本日记一串谜》为例来看,该报道由“最后一面”“日记谜团”“自动退学”“焦急寻女”和“谜团日记”五个段落构成,其中反复出现“日记”和“谜团”这两个词语。报道导语和第二部分的主体内容都是对女孩日记的概述以及由此引发的种种猜想,而报道的最后一部分则直接公布了女孩日记中的片段,主要涉及她与男友同居、怀疑隐私被人偷拍的内容。报道全文3千余字,其中竟有两千字与女孩日记相关,与其说报道者是在冷静、客观地叙述女大学生徐某失联的事实不如说他在讲述一个围绕失联女孩日记而展开的推理故事,女孩和父母的痛苦经历经过一番故事化的处理后变成了勾起读者好奇心的噱头。这篇报道不断重复日记中与“男女关系”“隐私偷拍”“向网友借钱”有关的内容,再加以“私奔”“躲债”“羞于见人”等主观倾向明显的猜测,其目的无外乎是为了诱发读者有关“性”“金钱”的联想,从而满足大众的猎奇心理。再如《钱江晚报》于2014年7月29日和7月31日曾分别刊登《照片里的漂亮女大学生 来甬打暑期工失联一周》和《来自广西失联的漂亮女大学生找到!》两篇报道,两则报道的标题中都出现了“漂亮”这一形容词,第一则报道同时还配发了女孩的四张生活照。《贵州商报》2015年3月27日刊登的《女大学生失联溺亡》中对遇事女大学生有这样一番描述:“易凤梅长相甜美……今年只有19岁。”女大学生的失联与其长相并无必然联系,但上述三则报道都特别强调女大学生“漂亮”的外貌特质,其导向性不言而喻。

“女大学生失联”报道的猎奇倾向反映出新闻媒体当前面临的双重困境,一是在追求商业利益和客观反映现实之间的纠结,一是具体报道写作中客观性和趣味性难以兼顾。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媒体虽仍保持事业单位属性,采取的却是企业经营方式,部分媒体为追求经济效益,开始奉行眼球效应至上原则,女大学生失联事件中的暧昧与暴力元素因此成了他们吸引读者的噱头。另一方面,受制于自身写作能力的局限,也有些记者无法在写作中把握好趣味性的度,为避免枯燥的平铺直叙就滑向了言语低俗、叙事媚俗的另一个极端。要提高“女大学生失联”报道的客观性,报道者必须做到两点,一是重新认识客观性之于新闻作品的重要性,以客观报道原则规范新闻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在写作中避免使用带有主观偏见和诱导性的语言;二是在此前提下,通过不断变化写作方式——如采用倒叙、插叙等不同结构方式,使用更晓白流畅的语言或是寻找独特报道视角等——来增强报道的可读性,如《女大学生返校失联11天发生了什么》(《辽沈晚报》2014年9月1日)由失联女孩父母反思“孩子网络交友该不该严管”的角度切入,这一独特视角使它与大部分开门见山讲述失联经过的报道形成区别,同时更能引发面临相似问题的读者的共鸣。

二 过分突出危险因素,有悖平衡性原则

对平衡报道的最狭义的解释就是简单地表示“一方面如何,另一方面又如何”的一种不偏不倚的手段,但随着新闻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深入,平衡报道原则的内涵发生变化,不再单纯强调报道量上的平均分配,开始强调新闻报道在内容和论调上的中立、不偏不倚,即“以一种不表态的方式探讨问题”。[4]然而,就当前的“女大学生失联”报道来看,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即对于女大学生失联事件中的危险因素作详细的描述,而对于警方的解救行动和女大学生安全回家的结果则往往一笔带过。报道内容失衡折射出的是报道者存在着预设立场——他们试图通过这些报道传递出“现实社会充满危险”的讯号。

以《南风窗》于2014年9月15日刊登的《山东女大学生被绑架性虐调查》为例,报道中配发了一幅新闻漫画,漫画的主人公是一名年轻女性,她蜷缩成一团蹲在地上,身上仅穿着内衣,全身伤痕累累。报道正文由“遭遇”“诱捕”“黑暗”和“还可以有什么样的结果”四部分构成。第二部分用将近千字的篇幅讲述女大学生小金在济南火车站遭嫌疑人代某搭讪及至被他诱骗上车的经过,期间,记者将代某的作案行为比作“诱捕”,女大学生小金则被比作“猎物”。报道的第三部分进一步叙述小金在被绑架期间的遭遇,包括代某如何多次性侵她,“大约4天的时间里,他对小金实施了捆绑、堵嘴、殴打、恐吓和强奸,并利用性药品和性工具对小金进行多次性虐待。”这篇报道一方面着力展现人性的恶、社会的险,甚至直接将犯罪分子比作“独狼”,将女大学生比作“小绵羊,并对她们的命运做出悲观的预测,“哪怕遇到的只有一只狼,危险也是百分之百。”另一方面,对于热心搭救小金的网友、对七贤派出所为解救小金所作的努力却轻描淡写。此外,还有一些媒体以新闻链接、新闻综述的方式集中展现一段时间内的女大学生失联事件。如《新快报》 2015年9月23日刊登的《广州10天连发3起女大学失联各高校纷纷加强安全教育》,在文末提供了“近3个月来大学生失联报道”的链接,共罗列了11起女大学生失联事件;《常州日报》2014年9月8日在同一版面集中编排《河北失联女大学生获救她已身陷山东传销窝点》和《河南失踪女大学生遇害邻居强奸未遂后杀了她》两则新闻。

美国传播学者李普曼曾提出“虚拟环境”的概念,他认为媒体为大众创造了一个混合 “偶然的事实”和“创造性的想象”的虚拟环境。[5]而那些刻意突出女大学生失联事件中的危险因素的报道无疑就是在受众和现实世界之间楔入了一个带有浓重恐怖色彩的虚拟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女大学生频频失联,警方对此束手无策,她们的结局往往是惨遭毒手。这种虚拟环境阻碍了受众对女大学生失联的真实情况获得客观、全面的了解,将偶然事件夸大为常见现象,使大众产生“社会充满危险因素,女大学生身处其中犹如待宰羔羊”的错误认识,进而导致公众对这类事件产生过度恐慌,形成消极的社会舆论。要想重建“女大学生失联报道”中内容的平衡,报道者在新闻写作中必须正确处理个别事实与总体事实关系,要认识到个别不等同于总体,即使简单地相加也不等于总体,[6]在对女大学遭遇的危险这一枝节性的事实进行描写的同时,必须要同时展示绝大多数女大学生生活在安全环境中以及大部分失联女大学生都被警方成功解救或以其他途径安全回家的总体事实。如《新华每日电讯》2014年9月1日就曾刊文提醒“不必渲染‘女大学生遇害’事件”,称“这好比车祸,虽时有所闻,但毕竟是小概率事件”,媒体中如能多一些这样的声音,将有利于大众更加全面和理性地看待女大学生失联事件。

三 片面苛责受害者,有悖公平性原则

女大学生失联的原因是多样化的,因搭乘黑车遇险、被传销组织控制以及主动与亲友断绝联系是其中较常见的三类。《商丘一女大学生网恋失联 警方出租屋内找到网友》(《漯河晚报》2016年4月12日)中的女大学生朱某因网恋而私赴外地见网友,《女大学生留下退学申请书后失联》(《海峡导报》2015年10月12日)中的女大学生毛某因厌学和性格内向而选择与家人、老师不告而别,这些都属于“主动”失联。再如《宁大“失联”女大学生安全返家》(《宁夏日报》2015年1月19日)中的女大学生黄某、《川陕公安联手 达州失联女大学生获救》(《华西都市报》2016年2月26日)中的女大学生小美都是被骗入传销组织而失联的。就这几起事件来看,它们反映的是大学生爱情观不成熟、传销势力进入高校行骗等社会问题,但令人遗憾的是,在有关女大学生失联的反思性报道中,很少有报道针对上述问题展开思考,绝大部分报道都将失联的责任简单地归于女大学生安全意识的缺乏。其中,《广州10天连发3起女大学失联 各高校纷纷加强安全教育》(《新快报》2015年9月23日)和《1个月全国19名女孩失联包括9名女大学生》(《法制晚报》2014年9月13日)中的观点非常具有代表性。这两篇报道都以引用专家观点的方式来分析女大学生失联的原因,前者引述广东警官学院治安系教授荆长岭的发言,“因家长们从小到大的细心呵护,导致现在很多大学生学习能力强,但生活自理能力差……进入一个新环境后,生活能力差,社交能力差,防御风险的能力更是薄弱,令人担忧。”后一篇报道则数次引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的观点,如“女孩在夏天一般穿得较少,也会让有些不法分子萌生歹意,这也是事件集中爆发可能因素之一。”“如果在这些高危时间或空间出行,就一定要有极强的自我保护意识。”“有些女性往往比较贪小便宜,爱计较。有时候我们自身的一些弱点也很容易成为被害的原因……”等。

公正报道原则的实质在于体现新闻报道的公平与平等,体现传播者在新闻报道中的无私与正直。郑保卫将公正报道原则的内涵概括为5点,其中包括“报道者不应当随意发表影响某个人或某个机构的名誉或道德品质的非官方的指责和控告,而又不给被控告者以知晓和申辩的机会”。[3]53依照这一观点来看,某些报道一方面借专家、警方之口批评女大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爱贪小便宜、衣着不当,片面强调她们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另一方面却忽视了交通设施不完善、传销组织打击不力、情感教育缺失等社会性因素,也没有给予女大学生本人以申辩的机会,这种做法是有悖公平性原则的。“女大学生失联”报道中的一面之词不仅可能导致女大学生心理上的自我封闭和在社交生活中的信任感缺失,同时也使得受众对这类事件的认识犹如“管中窥豹”,只能见其一斑,形成对受害者不公平的社会舆论。要改变相关报道中的不公正现象,报道者当针对每一个具体事件进行广泛和深入采访,要听取不同人群尤其是当事人自身的观点、意见,不能只采访少数几位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就草草了事,以为他们的观点就能代表普遍立场;更要独立、深入地思考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不能受从众心理影响而人云亦云,尤其应当从制度层面入手寻求对策,就如何加强市政交通建设和社会治安管理,加大对传销活动的打击力度,重视青春期女大学生的心理和情感教育等方面的问题提出建议。比起一味苛责受害者,内外因兼顾的分析才切中肯綮,观点也才更为公正有力。

纵观当前的“女大学生失联”报道,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在于叙述方式的猎奇化、信息呈现的不平衡以及对事件原因的分析有失偏颇,这三方面问题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对新闻专业主义的悖离。新闻专业主义理论是在新闻职业专业化的基础上提出的,它始终以要求新闻机构提供独立、公正、客观的新闻产品为目标,并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不断总结、提出各种具体的操作规范以指导从业者更为专业地从事新闻传播活动。时至今日,不论是对于传播者来说,还是对读者而言,新闻专业主义都已深入人心,成为评价新闻作品质量的主要标准。媚俗、充满偏见的新闻虽能迎合受众一时的口味,但终究会失去市场,因此,悖离新闻专业主义对于媒体来说是一种不折不扣的短视行为,相关媒体在对女大学生失联事件的报道中应尽快重回客观、公正和平衡报道的正轨。

[1]胡翼青,汪睿.新闻专业主义批判:一种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视角[J].现代传播,2013(10).

[2]黄旦.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郑保卫.客观与公正原则[J].采写编,2007(2).

[4]刘敏.新闻报道中平衡原则的基本涵义[J].新闻传播,2015(12):90-91.

[5]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M].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3:12.

[6]艾丰.新闻写作方法论[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67.

[责任编辑张永杰]

Missing Female University Students Reports in Journalistic Professionalism Perspective

WU Si-jia

(Anhui Business and Commerce College, Wuhu Anhui 241002,China)

Journalistic Professionalism is based on the premise of journalistic specialization, which requires the media to be independent and responsible public communicators. The current missing female university students reports have the following problems: First, departing from the principle of objective reporting, shows curious tendency on narrative; Secondly, departing from the principle of balanced reporting, undues prominence to the risk factors; Thirdly, blaming the misfortune on the victims themselves, causing public opinion to blame the victims too.Unbalance and the novelty tendency of the content with bias of the reporters affacts the professionalism and authority of the media and also is harmful to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and fair judgment of such cases.

Journalistic Professionalism; Missing of female university students; Objectivity; Balance;Fair

G212

A

1008-9128(2017)02-0072-03

10.13963/j.cnki.hhuxb.2017.02.018

2016-06-23

安徽省教育厅2015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项目:大数据时代皖江城市带创意产业发展与城市形象建设互动研究(SK2015A640)

吴思佳(1984-),女,安徽枞阳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新闻传播。

猜你喜欢

失联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怀念一台机器人:2月12日,“机遇号”火星探测器被宣布永久失联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欧俄探测器抵达火星,着陆器失联
媒体对女大学生群体形象的偏构:以女大学生遇害失联的报道为例
高利贷危机
从马航客机失联事件石社交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竞合
失联